创新年鉴编纂工作之我见

2015-01-12 21:57李赛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4期
关键词:年鉴框架结构创新

[摘 要]年鉴创新已成为年鉴界探讨的热点,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今天,年鉴编纂究竟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并进行创新,本文从框架结构设计、年鉴附属内容、突出可读性、文风文体等方面对年鉴创新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年鉴;创新;框架结构

创新一词在当今,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的各个领域或行业,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任何领域的创新,都有其创新的目的。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创新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稳定企业和推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等。那么年鉴的创新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以其达到最佳“资政、存史、育人”的社会功用,为社会经济建设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创新框架结构,突出当地特色

年鉴框架是年鉴内容的总体设计,是年鉴能否成功编纂的关键。首先,努力找准规范与创新的结合点。年鉴有自己特殊的体例要求和鲜明的结构特色,必须坚持按照规范编纂年鉴,框架结构的创新,对于城市年鉴来讲,一般是通过创设新的类目、栏目,升格类目、栏目,或将类目、栏目的位置提前到醒目位置等方法来实现。一项内容因为其“重要”被升格了,必然导致它所应当归属的那个部类空虚、失重,造成新的不平衡,处理不当反会降低年鉴编纂质量,结合点找准最重要。其次,准确把握年鉴表现的主题和重点,重点把握城市特点、年度特点。再次,合理设计,精心定位类目、栏目、条目的作用和关系。一级类目的设置重点是保持稳定并符合规范;二级栏目作为框架结构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条目是年鉴的主体,在框架设计过程中不应被轻视或忽视,加大细节性、微观事物的记述力度,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逐步增加实体化条目的数量。最后,创新思路,借鉴“互见”手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突出反映城市特色和年度特色。通过系列彩色图片组合形象直观地展现主题,是为图片与正文的“互见”;“特载”、“大事纪要”、“重要文件”、“文摘书目题录”、“附录”中补充强化主题,是为不同文献形式之间的“互见”。

二、创新年鉴附属内容,突出个性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主管部门所管辖的范围越来越窄;相反,边缘性的、社会性的、独立性的事物越来越多。因此,有一些内容事实上放不进年鉴常规主体类目中,只能以附属内容的面孔放在“附录”、“指南”、“摘编”等框架内。随着要放的个性化内容越来越多,附属内容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年鉴附属内容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主体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一是年鉴附属内容架构上体现个性化,在我国目前仍难改变“官书”性质的状况下,附属内容是用来集中体现年鉴实用性功能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附属内容的作用,可弥补年鉴正文“千鉴一面”实用性的不足。在附属内容的编排上,主要完善主体类目,增补重要信息;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年度特色;锁定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生活。在体现形式上,一般以“附录”、“服务指南”、“文件选编”、“专文”、“摘编”、“补白”、“插图”等面孔出现。“专文摘编”是年鉴关注地方政治、经济、社会重要信息的一块特殊阵地,及时收录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大事,社会反响很好。这些内容的收录,为年鉴整体质量提高以及个性化的展现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年鉴在编排版面过程中,难免会在一些类目后面,留下大小不等的空白,为年鉴“补白”服务。这些附属内容形成特色,活跃版面,增强了年鉴的资料性效果。二是年鉴附属内容组稿方式上体现个性化。年鉴附属内容的稿件一般比主体内容的稿件容易“抢眼”,一定要在编排组稿上下一番功夫,充分体现个性化。年鉴编辑部在附属内容的编辑分工上,应当相应固定人员,不宜经常调整。这样有利于分工编辑对年鉴附属内容进行统盘考虑,从长计议,以致将这部分内容编出“亮点”来,为整部年鉴增光添彩。三是年鉴附属内容编辑思路上体现个性化。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在第七次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总结讲话中说到:“年鉴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通过创新年鉴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提高年鉴的出版质量,并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显而易见,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只有靠鲜明的个性化来体现,个性化是年鉴创新的首要目标。在年鉴附属内容的编排中,首先责任编辑的思路要体现个性化。目前,国内年鉴80%以上由修志部门编纂,编辑人员大多来自修志队伍,受地方志书功能的影响,将年鉴的功能定位为“存史、资政、教化”,加之“编鉴为修志积累资料”说法流行,受“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使年鉴越编越细,字数越来越多。有些年鉴在附属内容的编排上重存史功能,什么东西都喜欢往“附录”这个“百宝箱”里装,以致年鉴越编越肥。年鉴要“减肥”,首先要走出多功能的误区,使年鉴成为便于使用、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料工具书。这个现实问题对于责任编辑来说,关键是要求在编辑思路上对年鉴的定性要有准确的判断,同时,年鉴编辑在编写附属内容时,还要对年鉴读者的定位要有清醒的认识。科学的读者定位对于促进年鉴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读者定位是提高年鉴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控制年鉴篇幅的有效途径。因此,年鉴编辑在编排附属内容时,一定要“火眼金睛”,善于选择那些确实属于年度内一个地方“闪耀金光”的实用信息资料。

三、创新年鉴特色,提高年鉴可读性

可读性是年鉴的灵魂,是衡量一部年鉴是否有存在价值的试金石,年鉴若无人问津,那就失去了它的功能和存在的价值。一是增强教育性。教育性是年鉴的功能之一,人们常说地方志和年鉴有“资政、存史、教化之功能”,这里的教化,就是教育性。增强年鉴的教育性,不是增加一些枯燥无味的说教内容,而是增加读者容易接受和喜欢的内容。二是增强特色性。一部年鉴编写的成败与否,关键看其有无特色性。这同样应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多想想怎样写读者才喜欢看。三是增强新颖性。所谓新颖,就是与众不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新,另辟蹊径。四是增强知识性。增强知识性是提高年鉴信息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极好办法。五是增强趣味性。趣味性不是休闲书籍的专利,年鉴也需要趣味性,让读者在阅读时既受到教育,又增加知识,还可愉悦身心,岂不是更好。六是增强文学性。特别是人物传记的文学性,加强人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七是增强可视性。即增加视觉性很强的图片。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读者拿到一本刚出版年鉴,首先翻看就是图片。八是增强资料性。特别是增加附录的资料。这里所说的资料,是指那些具有可读性的资料,而不是那些令人乏味的资料。

四、创新年鉴文风、文体,突出年鉴特性

年鉴文体是一种特殊文体,它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其他文体相比,存在本质的区别。年鉴除特载、专记、大事记和附录外,表现内容的主要手段是条目。因此,年鉴文体主要是通过条目体现出来的,其特征是以记述体为主兼具说明体。一是以记述体为主。记述体就是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事物的特点及人物的经历,用书面语言如实地表述出来。二是兼具说明体。说明体就是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发生、发展、特征、形状、结构、程序、功用、影响等。文风,指文章的风格。不同的文体就有不同的文风,文风是由语言来反映的,年鉴的语言要求做到准确、简洁、质朴而富有文采。准确就是要求事实要准确,撰写表述要准确,提供的各类数据要准确。简洁就是语句要清晰,句无余字,做到言简意赅,简明易懂,字少义丰。质朴就是客观公正记述,做到不夸张、不虚美、不褒贬。年鉴记述的资料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叙事记述时,其语言运用上应力求质朴,通过事实褒贬是非,扬善抑恶。年鉴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质朴,但不排斥富有文采。古人早就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管什么文章,如若没有文采,是决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年鉴是面向读者、面向社会的资料性工具书,同样需要文采,没有文采,就不会拥有众多的读者,也就难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冬梅.2013.从池大雅作品看江户时代日本文人画的特征[J].安徽文学,2013年第10期

[2]刘平一.2003.我国年鉴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03年第7期

[3]赵冬梅.2013.日本气象厅(JMA)百年沿革[J].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24期

[4]陈风华.2003.年鉴的特征与CNMARC著录[J].图书馆学研究,2003年第8期

[5]赵冬梅.2014.论室町喜剧狂言的艺术风格[J].安徽文学,2014年第5期

[6]王宇芳.2007.年鉴全文数据库的内容挖掘探析[J].现代情报,2007年第7期

[7]赵冬梅.2014.论柳田国男与周作人的鬼怪思想[J].文学教育,2014年第4期

[8]赵冬梅.2013.《甄传》和《大奥》中的女性人物对比分析[J].电影文学,2013年第4期

[9]赵冬梅.2013.合作学习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日语听力课为例[J].现代语文,2013年第12期

[10]季北慈.2013.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节选自《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2年年鉴》[J].决策与信息,2013年第2期

[11]赵冬梅.2014.论日本动漫“隔空恋爱”效应存在的原因[J].电影评介,2014年第17期

[12]赵冬梅.2014.从“大小”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J].文学教育,201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李赛(1978-)男,汉族,硕士,江苏年鉴杂志社编辑。

猜你喜欢
年鉴框架结构创新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质量检测及抗震鉴定研究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改变使用功能的框架结构加固后抗震分析
框架结构极端条件下连续性倒塌的综合防范措施研究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中国雕塑年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