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雅典

2015-01-12 23:07郭继锋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坊交流传统

摘要:欧洲和西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沉甸甸的传统文化背景,有着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和碰撞的问题。在当下,我们怎样吸收古老的传统文化精髓,怎样去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国际雕塑家所共同面对和探讨的问题。此次国际雕塑家工作坊就是中西方艺术家在相互探讨、共同创作的同时,重新理解自己的对艺术的感受,在相互的碰撞中、不协调中寻求艺术表现的新途径。

关键词:工作坊;传统;当下;交流;艺术

金秋九月,古城西安迎来了中欧的12名中外雕塑家,他们以国际雕塑家工作坊的方式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根据自己对西安的亲身感受创作了形态各异的即兴作品。作品虽说不一定制作的多么深入、细致,但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碰撞、精神的沟通。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老的国家,欧洲也存在着大量的文明古迹,两者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家对于这些文明古迹都有着不间断的思考。看到这些文明遗迹,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想到现实社会问题、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对接的问题,这也正是此次国际雕塑家工作坊的主题 “从长安到雅典”,正是由来自不同国度的所有艺术家在长安这个大背景下由衷发出来内心的精神对话。正如学术主持人吴为山所说:“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雕塑只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应当提炼出影响着现在与未来的绝伦之底蕴、超拔之意志、高远之境界。这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保持华夏独特韵致,更在于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发展。”

国际雕塑家工作坊源于以前的工作作坊,坊的意思就是在一个限定的空间里由大家来共同完成一个限定的目标,或者是规定的任务。工作坊具有较强的手工性和合作性,虽说有一定的工作流程或工艺要求,但是每一位成员在其中所做的东西都存在着个性和差异性,故最后所做的成品在共同性中也具有千差万别性,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手工活儿”,坊的含义也主要体现在这一点上 。国际雕塑家工作坊也就是从这个方面入手,给所有的参展艺术家以确定创作主题,大家根据这一创作主题结合当地的民风民情与各自的文化背景进行艺术创作。在其中,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世界观,在这里进行碰撞,产生出纵横的、互动的灵感火花。让不同的艺术家和观众能够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对待一个事物有很多的可能性、很多的视角。

此次的国际雕塑家工作坊有别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雕塑创作营。雕塑创作营的创作方式是在创作开始之前,每一位艺术家都要提供一个创作方案。这些创作方案与创作主题或者符合或者不符合,艺术家到达创作营后根据创作草图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在加工的开始到结束,基本与草图无太大变化,艺术家在创作期间的所见所闻并没有直接的传达到作品中去,创作营相互交流的目的并没有在作品中得以体现。这些艺术家的草图,或是了解了当地的文化背景或是了解了中国的经济文化状态,并没有设身处地的体验创作地的城市文化特点,所以所做草图缺乏当地现实依据,自我创作性较强。本次的国际雕塑家工作坊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活动开始前只为参展艺术家提供基础性材料和焊接工具,如铁板、铁条、工业废件、电焊机、切割机、氩弧焊机等,其余材料根据艺术家在西安的感受随机购买,充分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创作。这种安排方式带有很强的冒险性,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艺术家很有可能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题材和方式,导致没有最终的作品呈现。但是,即时性创作又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作品是不可预计的、无法规划的,这种方式是冒险和惊喜并存的。如中方策展人王志刚所说“国际雕塑家工作坊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场所,在其中,您可以尽情地展现的您才华、抒发您的感受,我们给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首先,国际雕塑家工作坊在时间的安排上,以感受、融合、创造为主线,在感受的同时进行艺术的构思,最后终结为创作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考察具有典型特色和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乾陵和汉阳陵。乾陵雕刻的庄重与神圣、封山为陵的建制与以人为型的陵墓造型等意象性创造给现场的所有艺术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些观后的感受在爱尔兰艺术家代比 Debbie Dawson创作的作品《挖掘现场》中有明显体现,她的作品通过装置艺术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未来人类文明的挖掘现场:是用宣纸画了三副比较抽象、朦胧的三个人物造型,悬挂于墙面之上,在三副画面的下方对应的是拿泥土圈造的挖掘现场,挖掘现场中沉埋的物品分别是布老虎、小工艺品等,以此来表达她对于发掘的理解。

汉阳陵则与乾陵明显不同,汉阳陵属于早期的陵墓建制,唐陵延续了汉代的建制,又有创造性的发展。两座不同朝代的陵墓从不同的角度和形式阐释了中国古人所特有的死后的生活观。“掘地为墓、封土为陵”,尘封的意味尤为浓厚。在后期创作作品中,中方艺术家郭继锋作品《秋分》就是通过阐释尘封的含义来表达他的理解。作品是由十一个八十公分高的玻璃柜和活动期间艺术家所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泥土和落叶组成。玻璃柜是以3×4矩阵方式排列,共有十二个节点,玻璃柜里收集十一名艺术家在活动期间所产生的废弃物品,再将玻璃柜放置在落叶之上。在落叶丛中留有一个空位,是代表其中欧方策展人兼艺术家让·毕儒jean-Charles Pigeau,因为他去出席他在北京的个人展览开幕式而出现了一个空位。这些废弃物品都是他们在创作期间最好的见证,是他们不经意间所产生的生活印记,也是不为人所关注的作品,将这些作品最后封存放置在飘落的树叶之上,用树叶传达了浓浓的秋意,也传达了金秋时节雕塑工作坊丰硕成果。

其次,安排中欧艺术家分别向大家展示各自的艺术作品,相互了解各自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并对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有大致地了解,对不同的生活环境所产生的不同艺术的创作方法有深刻地感受。其中捷克的艺术家的作品以观念的方式来表达了他的创作思想,他同时具备扎实的雕塑技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作品均是以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为题材,应用当代的创作手段借以观念的变革进行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巨大的LED发光材料制作的上帝的荆冠,扣在了捷克皇宫的屋顶上,暗示了皇权所承受的痛苦。还有中方策展人王志刚作品《融狮》,用现代的不锈钢材料锻造了一尊正在融化的石狮,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种消融。这种观念介入下的原有物品再融合,体现了中欧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共通性。

再次,对当地的民风民情的了解。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构思需要,选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材料完成自己的作品,如金属废旧市场、轻工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城隍庙旅游品市场,购买确定的和一些意想不到的物品,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构思,进行艺术创作。

由中方艺术家鲍海宁、张葳和李继飞为主要创作力量的其它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合作作品《永恒的对话》,就是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此次国际雕塑家工作坊的主题“从长安到雅典”,是丝绸之路的含义,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含义。这件作品是由许多金黄色铜铃组成,透过飘动的铜铃,空灵的造型,在我们面前幻化出一匹行走在沙漠上的骆驼影像,它仿佛驼着古丝绸之路的繁华胜景,经过我们面前,走向远方,留下阵阵的驼铃声……。这件作品表达了一个主题:中西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我们的对话永无止境。

这些优秀的作品重新定义了此次国际交流活动,它是对以往雕塑创作交流的一种有益补充。这种工作方式更注重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中无论是创作的形式还是观念更新,都有重大的变化。从观念上强调对于地域文化的再理解,在文化的冲突平衡之中找到最有益的接入点;从形式上突破固有的限制,从可开发的形式入手,最大程度地展现作者的主观观念;从材料入手,因地制宜和用手边的材料,不限于观念,形式,做到主题、内容、形式的高度统一。

这种不拘一格的开放心态,开放环境,最大程度上释放了作者的胸怀,并抛开民族的狭隘性,地区的差异性。在一定的主题范围内天马行空,完成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

此次国际雕塑家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为西北地区的国际性交流开创了先河,为今后的雕塑教学,以及在传统文化和开拓当下艺术表现及深度的有益尝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切实地做到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为山主编.雕塑文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12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作坊交流传统
如此交流,太暖!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