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文 正
(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教育评价
分层教学与过程性评价整合应用研究
——以小学信息技术课为例
杨 文 正
(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的实践性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分层教学应用策略(动态分析学生层次,设置分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层,课堂教学分层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并以Word“修饰文章”一课为例,阐明了将分层教学和过程性评价整合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具体过程,旨在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广大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提供借鉴。
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过程性评价;整合应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结合紧密且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然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运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齐步走”,试图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各方面做到整齐划一,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不够,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略显单一、死板,诸如课堂表现评价、档案袋评价、量表评价等过程性评价策略使用不足。本研究试图将分层教学和过程性评价策略进行整合,有效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旨在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分层教学就是在一个班级内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佳发展的教学策略。[2]分层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同步划一的弊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具体教学过程的动态结果,及时反馈信息并调整,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评价。[3]过程性评价既要从总体上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衡量,更要注重每层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分层评价,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来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和作品的质量。将分层教学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兼顾学生个体的发展差异,既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习者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流动中授受挑战、实现跨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性评价不追求评价的过度标准化、精确性,评价灵活性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才能的逐步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层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来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果、作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分层教学与过程性评价的整合应用具体实施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动态分析学生层次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层次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能力、具体的学习准备程度以及对新知识了解程度的判断来区分。根据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B和C三个层次:A为拔高层,学生基本技能操作熟练,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表现出较高的求知欲望,自学能力强;B为发展层,学生熟悉基本简单操作,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他们对信息技术有兴趣,但更多是热衷于网络;C为基础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不浓厚,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在分层后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学生所在的层次。在实施过程中,要在每节课前和课后,分别对三层学生进行分析,课前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前提知识和技能,作为本节课分层教学开展的依据,课后分析检验分层教学后所采取的策略是否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作为下次课分层的依据。
2.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制订适合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教学目标,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还需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分层情况,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拓展目标三类。基础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目标在基础目标之上,要求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展目标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处理,能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及技巧,主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分层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基础,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组织。对于教学起点不同的各层学生,教学重点与难点也要差别对待。基础层的学生应重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发展层和拔高层学生而言,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点是教学的重点;但就将新接触的知识纳入发展层学生的教学难点而言,对知识和技能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应用是拔高层学生的教学难点。
4.课堂教学分层实施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不同困难程度的任务。对于拔高层的学生,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和启发性教学,教学中以启发诱导为主,知识讲授为辅,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则以知识讲授、技能操作演示为主,使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手段,使学生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发展层介于A和C层次之间,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但主动探究意识不足,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探究合作式学习。课堂教学的分层实施不仅要能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要使高层学生获得较大的发展,低层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5.过程性评价的实施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确定评价结果能指导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促进学生向更高目标层次努力。过程性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具体可以采用课堂观察、作品制作、合作交流和成长记录的形式来开展。过程性评价数据的收集可以来自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自我评价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检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学生自我批判能力,增加学习的责任感。在实施互评时,可以采用学生随机互评的方式,避免因学生之间的关系而影响评价结果,互评可以弥补教师因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对学生认识的不足。教师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全面,让学生具体知道自己学习的状况,指出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终评价是自评、互评和师评的综合,三者的权重比例可以设置为自评30%、互评20%、师评50%。
本案例选自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的第4课“修饰文章”一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文字的修饰,包括字体、字号、文字颜色等修饰方法;二是段落的修饰,包括对齐方式、缩进、行距以及段落的边框和底纹设置。分层教学与过程性评价整合应用的过程如下:
1.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Word基本操作基础上展开的,学生了解Word的启动及文件的保存方法,掌握Word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学会运用智能ABC输入法在Word中输入文字,并掌握了文字的复制、移动以及文章修改的方法;但还未学过文字及段落格式的修改,对于Word中一些规范化的操作以及多种操作的整合还缺乏足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分析,将学生分为A,B和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对Word中字体和段落的设置等基本操作已经掌握,但对于多种操作整合的灵活运用以及规范化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B层次学生对前面学习的Word基本操作大体掌握,但缺乏相应的练习,应用不熟练;C层次学生大部分操作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不具备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需要加大练习。
2.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和“修饰文章”一课的教学要求,设置了分层教学的三维目标(见表1)。
表1 “修饰文章”一课的分层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A层次的重点:为文字设置合理的格式,为段落设置规范的格式;难点:有创意地设计文本格式,了解样式的优缺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段落格式设置。B层的重点:为文字设置合理的格式,为段落设置规范的格式;难点:为文章设置规范的段落格式。C层的重点:对文本进行格式化设置,段落格式的设置方法(对齐方式及行距的调整);难点:文字与段落的修饰。
4.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已经修饰好的文章《电影音乐》,共同欣赏之后,再呈现未修饰过的文章初稿,让学生比较差异,感受文章修饰的魅力,引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紧接着说:“虽然文字是文章中最重要的,但一个规范漂亮的文章版面,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利用Word对文章进行美化。”
(2) 讲授新课,分层教学。教师讲授并利用网络广播功能进行文字和段落修饰方法的操作演示,包括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形、字号、文字颜色,段落的对齐方式、首行缩进、左右缩进和行距等。演示结束后,将修饰前后的《电影音乐》文章传送给学生,要求学生把未修饰的文章美化为已经修饰好的范文。最为关键的是给三个层次的学生传送不同的操作提示文稿:A层学生的提示内容是“相信你自己,你可以做得很好”;对B层学生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提示,内容是“分别设置标题、正文和标注文字的格式,注意比较两篇文章的首行缩进、行距和对齐方式”;C层学生基础较差,需要给予全面、详细的操作提示(具体内容略)。提示文稿内容以操作步骤的形式给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3) 课堂总结,分层汇报。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利用教学广播系统,回收学生作品,用于后续的过程性评价。随后,教师对A层学生出错较多的问题,利用广播进行指导;期间B和C层学生进行讨论,找出问题。在对A层学生指导完成后,继续对B层学生进行指导解惑;期间A层学生纠错巩固,C层学生持续讨论找错。在对B层学生指导完成后,利用广播对C层学生进行指导;期间B层学生改错、强化练习,A层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拓展部分,了解文字的意义。
(4) 巩固新知,分层提高。从学生的操作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修饰的功能,为了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分别为学生设计课后提高的练习。A层学生自选一首古诗,根据诗的意境进行文字和段落等格式的设置;B层学生浏览手边的书籍或报刊,观察文字及段落的样式,进行模仿练习;C层学生应在脱离老师指导的情况下,重新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内容,直至熟练掌握。
5.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学习成果和作品完成情况。其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分为学习态度、参与情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信息搜集和行为创新等指标;课堂学习成果的评价要素与信息技术的三维目标一致,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则主要从技术、审美和创意三个层面进行评价。例如B层次中某学生在“修饰文章”一课中课堂学习成果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要素的评价总分为10分,课堂表现和学生作品的评价类同。自我评价为:基本达到学习目标,开始喜欢并踊跃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完成任务;同学对我的评价为:积极回答课堂问题,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对我的评价为:能达到本层次教学目标要求,课堂参与度有所提高,但在自我探究、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表2 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过程性评价
本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分层教学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丰富了分层教学理论的内容,总结了过程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经验,从而探索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能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使A层次的学生“吃得饱”、B层次的学生“能消化”、C层次的学生“咽得下”。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不同层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引导师生把教学侧重点放在正确位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A层次的学生探索的积极主动性,采用支架式教学可以促使B层次的学生在教师辅助下自主学习,采用“讲授—演示”法可以保证C层次学生正常学习。分层教学后,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发现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增强。过程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不同,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诊断与激励作用。构建可操作的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策略,做到“长善”与“救失”互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切实提高每一个体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将分层教学与过程性评价整合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发展规律,可以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借鉴。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2]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9.
[3]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39.
[责任编辑:陈学涛]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10.028
2015-04-11
杨文正(1979-),男,云南大理人,博士研究生,讲师。
G623.58
A
1002-1477(2015)10-0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