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峰
(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蚌埠 233499)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1]显然,其重点是认识外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人教版教科书围绕上述学习要求,编写了“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一目,该目介绍了以下三个方面:(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从教科书的叙述看,没有能够与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仅让学生记忆上述三句话而已.2014 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8 题,给笔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原题如下: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图6
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1—2002年,中国借加入世贸组织之机,全方位大规模地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先后加入了23个多边国际公约.其中多与经济有关,如:《劳动行政管理公约》《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贸易政府间协议》等.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体现了中国主动参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信心,以及在经济体制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姿态.命题者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重大事件,以中国参加多边国际公约为切入点,沟通了新时期外交成就与经济建设之间的潜在联系.这使笔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随着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出现了较大调整.改革开放时期,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出发,外交工作日益服从并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也就是说,应从经济角度来认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新时期外交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莫过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其中包括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及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美.通常的教学中,仅从美苏争霸、中苏对峙的政治角度来认识这两个重大的外交活动.其实,二者背后还有丰富的经济因素.
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的时间是1978年的12月16日,而12月14日,美国总统卡特就迫不及待地向邓小平发出访问邀请.邓小平在24小时之内就作出了决定:1月份访美.在1979年的1月1日,即中美正式建交当天,卡特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是新年第一天,我们在为邓小平访美积极准备.我决定在肯尼迪中心为他举行盛大宴会,这样可以让更多人到现场参加.”[2]两国领导人迫切与激动心情的背后,是双方共同的经济利益.
虽然中美两国于1972年结束了敌对状态,但两国的经贸关系并不融洽.美国对华贸易在其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0.5%以下.而日本、欧共体在对华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定通过与中国正式建交,来推动对华贸易的发展.1978年5月,卡特总统的特使布热津斯基访华,并提出要完全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而此后不久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方面认识到,发展同美国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中美两国于1978年年底签署并发表了建交公报.宋俊芳博士研究指出,1972年中美关系的解冻使两国开始了贸易往来,这“证明了经贸关系的恢复必须以政治关系的恢复为前提”,而“这一时期经贸的小小来往既让美国商界尝到了甜头,也让正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脱出来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方向”,这又促进了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
邓小平出发的日子是1月28日,这一天是中国的农历春节,机组人员别出心裁地用“茶壶煮饺子”.邓小平风趣地说:“飞机上还能吃饺子呀!我们今天就在天上过年了!”[4]当地时间1月28日下午飞抵华盛顿,邓小平等人又在地上过了一个春节.1979年1月29日,美国总统卡特为到访的邓小平副总理举行欢迎仪式,红地毯、军乐队、鸣礼炮、仪仗队,这让美国记者大发感慨:一个国家的总统举行正式仪式,隆重欢迎另一个国家的副总理,在世界外交史上极其罕见.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回忆道:“当时的气氛就像充了电一样,我不记得白宫以前曾经有过如此令人激动的场面.”[5]美国方面如此重视同中国的关系,其经济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教学中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邓小平在美国的经济活动.邓小平在亚特兰大参观了福特公司的一个汽车制造厂.这家工厂每小时生产小汽车50辆,其生产流水线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福特公司就向中国出售了750辆卡车,这是1949年以来美国汽车第一次销售到中国.在休斯顿的一个晚宴上,邓小平对专程从加利福尼亚赶来的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亚蒙·哈默说:“中国许多人都知道哈默先生,你是列宁的朋友.苏联困难的时候,你帮助过他们.我们欢迎你到中国来访问.”哈默说:“我很愿意到中国去,可是我年纪太大了,坐一般民航飞机受不了.可是中国又不让专机降落.”邓小平笑着说:“哦,这很简单,你来之前先来个电报,我们会做出安排的.希望你多带专家来.”[6]两个月后,哈默的专机降落在了首都机场,这次中国之行,促成他在石油勘探、煤矿开采、化学肥料等方面与中国的合作,著名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是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邓小平还在西雅图考察了波音飞机生产线.在随后的记者采访中,波音民用飞机集团的高管说:“波音公司和中国航空业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为一种亲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一种真正的互利互惠关系.”[7]从经济角度审视中美关系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丰富这段历史的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地区及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总之,外交的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而经济利益则是国家利益中的主导利益.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脱离经济因素的外交几乎是不存在的,抛弃经济利益、只有政治追求的外交,是“冷战思维”的产物,这不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当今世界的潮流.从这个角度讲,2014 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8题,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启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张爱茹.签订《联合公报》之后中美关系“破冰”之旅成行缘起[J].文史参考,2011(2).
[3]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美经贸与政治关系的互动(1972—2002)[D].复旦大学,2003.
[4]周燕.邓小平一天中的两个春节[J].世纪,2006(5).
[5]班玮.不同寻常的历史时刻——重温邓小平访美历程者[DB/OL].新华网,2004-08-22.
[6]何立波,孙超.1979:邓小平美利坚之行(下)[J].党员干部之家,2004(8).
[7]邰言.“两岸关系六十年”系列之二十[J].黄埔,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