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路陕西宝鸡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宝鸡 721000
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的诊断价值
唐伟路
陕西宝鸡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宝鸡 721000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及灌注成像诊断慢性脑供血者的差异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05-2014-05接收治疗的3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30例为对照组,在诊断过程中使用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技术检对比分析2组最终检测结果。结果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颅内段前循环狭窄是常见症状,观察组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的TTP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灌注成像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诊断效果较好,而CT血管造影技术相对较差。
CT血管造影;灌注成像;慢性脑供血不足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脑梗死发病前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各类脑血管出现狭窄及血液低灌注现象。患者由于脑部血液流量低于脑部生理需求,会引发间歇性头昏、头痛、头闷等自觉症状,且无确切的神经缺失体征的病症。由于影像学无法发现病症,我国目前主要诊断方法是依靠临床症状及血管狭窄,对能反映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灌注观察。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利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符合日本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男38例,女22例。观察组年龄44.2~72.7岁,平均(51.3±0.4)岁,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4.3~42.7月,平均(12.1±5.1)月;选取同期正常体检的3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7.3~71.6岁,平均52.7±0.6岁。2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患者在检测开始前要禁食4~6h,前臂内设置18~20G套针管,采用荷兰菲利普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64排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测,厚度10mm,层间距应该和厚度相同。从颅底开始,到半卵圆中心结束,在注射进行的同时开始以动态速度为0.35s/360o扫描50s,管电压120kV和管电流80mA为扫描条件。扫描结束后将可重建的120张动态图像传送至诊断部,使用Brain Perfusion软件进行后续处理。所有病人全部使用基底节以及脑桥层面为此次研究的检测层面,选取大脑的前动脉供血区作为1区,而大脑中动脉支供血区作为2区,深穿支供血区作为3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作为4区,测量所有区域内的脑血流量、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计算各区熟知的均值和标准差,列入表格进行统计分析[1]。
1.3 诊断指标 确诊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必须满足的标准有:头昏,头痛症状;脑动脉硬化常见合发并症如高血压、眼部动脉硬化等,或出现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无确切的脑神经损伤体征;CT检测无血管性脑改变;排除其他疾病可能造成以上自觉症状。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原发性疾病患者[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血管造影(CTA)检测结果 实验组30例患者中,颅内段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高达57.3%(16/30),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比例为34.2%(7/30),颅外段后循环动脉狭窄比例为30%(6/30),颅外段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为27.4%(5/30),锁骨下动脉狭窄所占比例仅为6.3%(1/30)。
2.2 灌注成像(CTPI)检测结果 实验组的TTP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2组灌注成像供血区指标比较(±s)
表1 2组灌注成像供血区指标比较(±s)
组别 n分区CBV(mL/100G) TTP(s)实验组30 1 3.85±0.41 24.78±3.64 2 4.53±0.52 25.37±3.54 3 5.75±0.73 25.74±3.52 4 4.67±0.54 25.41±3.23 5 3.46±0.49 27.12±3.56对照组30 1 3.76±0.54 26.45±3.54 2 4.53±0.68 24.37±3.60 3 5.36±0.68 24.39±3.54 4 4.56±0.57 25.84±3.56 5 3.47±0.46 26.84±3.46
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中老年人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以及锻炼,目前该病的诊断上在临床上还没有足够的技术以及经验。慢性脑供血不足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反复性,如不能及早进行诊断,会加重病患病症情况[3]。此次研究主要采用CT血管造影技术,同时结合CT灌注成像进行对比,灌注成像对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诊断效果较好,其诊出率要远远大于使用CT血管造影技术的诊出率,该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能够大大提升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诊断的成功率。研究结果分析,发现灌注成像的诊断效果较血管造影要高,在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疾病方面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1]杨任民.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15(4):247-249.
[2]高培毅,林燕.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37(10):882-886.
[3]高培毅,梁晨阳.脑梗死前期脑局部微循环障碍动态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37(8):887-891.
R814.43
B
1673-5110(2015)22-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