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凄凉:一种教育担当者的决然姿态

2015-01-10 06:12初心
师道(人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镣铐教育教师

初心

慷慨凄凉:一种教育担当者的决然姿态

初心

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下,支配着我们教育生活的是行政主导的一种垂直式的管理,一位普通教师真实的教育处境很难为社会各界所知晓,他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纠结更难以 “为外人道”。对于曾经拥抱教育理想、至今仍在坚守教育良知的教师来说,我们总是一方面希望自己从事的教育是质朴、善良、富有审美情趣的;另一方面又深感这些当然的教育追求在现实的评价尺度下微不足道,分数才是师生的硬道理。尽管辩才们常说 “教学的人性化和高质量 (高分数)是不矛盾的,真正地 ‘人性了’了, ‘高质量’ (高分数)也一定会水到渠成的”,但讲大道理是一回事,从事具体教育工作的教师的感受是另一回事。我们会感到一种撕裂般的痛楚,觉得 “上帝救不了你的牙疼”(舍斯托夫语),整个社会成了一种异己的、刁蛮的存在。

比如,面对一个学习落后的孩子,他落后的程度让我们压根就不会自欺欺人地指望他迎头赶上甚至是后来居上,但是凭着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尽可能多地关爱后进生”的教育良知,我们仍会一如既往对他施以耐心、爱心和智慧,让他有所进步,至少是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并在和老师、同伴的和谐交往过程中学会做人。但是形势不饶人,我们可以坚持一天、两天,甚至是一个月、两个月……但我们很难 “积一时之跬步,臻万里之遥程”,始终如一地关注他、成全他。因为,我们有限的精力投入还得 “面向全体”——这既是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自身利益权衡的结果。盯住后进生“死揪”,看不到 “成绩”,周围同事不理解,学生家长不支持,甚至校长也予以指责,这种四面楚歌的境地何以长继?

明明是对的,却很难坚持;一旦坚持,必有所失。做教育到了这个份上,不仅要吃得起苦,还要吃得起亏,教师成了 “寂寞的圣贤”,其心境大约只可以用 “慷慨凄凉”来形容了。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借用电影《少林寺》中执仪法师的颂语自问一下:汝今能持否?

不言而喻,再难也得坚持——这样的回答是一种明知难为而为之的决然姿态。教育改革难就难在,全社会的人都认为自己懂教育,每个人都跟教育有关系,他们对他们看不惯或影响其眼前利益的做法都要攻讦,很难形成共识。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铁肩担当就成了维护教育公义的最后和最有力的屏障,一颗朴素而真实的教育良心永远是师义所在、师魂所系。只盯着事关升学率的一些数据,从来不关心孩子的个性精神,培养的永远都是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消泯创造精神的格式化的人。如果放弃了坚守,我们的教育信念何在?教育责任感何在?放任教育的沦落,于社会责任而言,是一种失职;于自身的人格建构而言,是一种自弃。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关。经验告诉我们,沉默只会使教育进一步异化,不作为的 “好教师”集体无意识式的作壁上观甚至推波助澜其实正是教育 “跑偏”的主因。治理教育的 “PM2.5”,让置身其中的教师清清爽爽、本分从教,不用被迫呼吸 “教育雾霾”,最需要的是来自教师自身的抗争精神,我们不能因为体制的原因而逃避作为教师应负的责任和社会道义。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一直强调: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己。”一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该湮灭自己对真正教育目的的认同。有人把当今教师的困境比作 “戴着镣铐跳舞”,其实镣铐之舞是为了明天镣铐的消失——镣铐终究会在“舞”中瓦解。我们既然已经戴着镣铐跳舞了,那就不妨伟岸一些,奋力一些,要让我们的精神多照耀那些需要光芒的人。我们的努力尽管目前还不能得到外界甚至是周围的认可,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精神追求层次的提高,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会引领人们的心智前行的。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这是叔本华说的话。叔本华的精神时空深邃旷远,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他孤独寂寞了一生,他很少朋友,他忍受着身边人包括母亲对他的漠视、嫉妒和诋毁,到了晚年,人们才发现这个有些古怪的老人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价值,是人类的瑰宝,所有的荣誉都伴随着时代对他的慷慨接纳纷至沓来……教育是面向年轻一代的 “时不我待”的事业,尽管教育体制需要变革,但是我们绝不希望看到等到教育体制的变革已经完成得比较完满的时候,我们的一代乃至几代人已经被畸形的教育戕害了,这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如今的教师未必需要“超世之才”,但不可或缺 “坚忍不拔之志”。我们可以持之以恒地批评现行教育制度不人道、不合理的地方,以便促进它的变革,但是另一方面尤其需要当仁不让地坚守自己的原则,听命于内心理性的召唤。稍微留意一下那些最优秀的教师,他们无一不带有那种凄清孤离的情绪,弥漫在他们灵魂深处的是缠绵的哀愁和感伤,对教育、对人性执着的质疑与反思,还有那 “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热爱它(罗曼·罗兰语)”的孤寂无比的深沉感悟……他们迷恋工作,笃信“教师”称号所对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智慧后,体验到了一种道德升化的慷慨凄凉的满足。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撰文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大批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学如此,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所谓 “成功教师”不就是长袖善舞、善于“经营” “过五关斩六将”而得以成就的么?现在的很多教师培训、名师培养机制,说到底无非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更加老道地去适应并满足那些匪夷所思的条条框框的要求,目标直指那些含金量或高或低的招牌,有多少讲座是真正静下心来去探讨教育文化、宣扬教育真谛的?一些原本朴实、本分的青年教师在喝了这样的 “心灵鸡汤”并功成名就之后,精气神是有了,但教师的味儿淡了,拨开那些之乎者也的修饰词,说来说去他们的教育理想就是出人头地。为此,他会不惜伤害自己的同事并违背教育规律进而伤害自己的学生。这样的罂粟花一样的教师无论有多少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真切地看清世界、热爱教育、勇于担当的教师,不应当对世俗的认同和赞美抱有过高的期望,不要奢求那些偏离正义的无聊的名望、地位,有时候我们需要忍受、享受一个人在广漠的世界上独自行走的孤独,并在此过程中证悟自己的内心,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是真实的魅力,也是最美的人生。人的价值在于心灵的丰富,那种美到致极的梦幻般弥漫心灵的凄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有资格感受的,它需要我们卷入教育的现实,并不曾回避自己的责任,勇敢地坚守自己的内心。

作为一名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我们需要一种迎风而立的人生性格,我们需要 “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我们须臾离不开自己设定的 “优秀教师”的悲壮梦想。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许只有在孤高的灵魂不断地打量教育时,只有在心灵之弦无数次地细微颤动之后,我们才会感受到一种真正的生之欢乐。 “上帝救不了你的牙疼”,但是我们最终会藐视自己的 “牙疼”,并由此拥有不一样的教育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镣铐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在渣滓洞看一副副镣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墓志铭
“镣铐”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