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港口发展经验促进青岛港转型升级
国家开发银行 盖英文
本文在分析世界港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国外先进港口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青岛港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青岛港从“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转型,实现青岛港从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的转变。
港口 发展趋势 经验
港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支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货物交流十分频繁,世界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进出口货物运输是通过港口海运完成的。青岛港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从两千万吨到三亿吨的跨越,位列世界大港前七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以青岛港为龙头,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转型升级是青岛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代:第一代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货物集散和装卸运输;第二代港口增加了很多工商业活动,如装卸等增值服务;第三代港口在第二代港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货物贸易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中心。如今,现代物流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世界港口表现出由“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方向发展的趋势如表1所示。
总结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港口功能由单一的运输节点向生产力要素配置中心转变
在供应链管理时代,港口成为供应链的枢纽节点,不仅仅提供综合运输服务,而且将逐渐变成现代产业主体、物流服务主体、商务中心和信息与通讯服务中心,港口的资源聚集、配置、整合及综合服务功能越来越重要。港口通过与所处区域港口、货主企业、航运企业、物流企业等供应链上的成员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实现生产力要素利用最大化。
1.2 港口经济由港口独立发展向港城协同发展转变
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港口经济成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港口与所在城市逐渐融为一体,在经济发展上逐渐以港口为核心规划整个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港口—物流—城市—产业”四位一体协同发展。
1.3 港口运营由粗放式向精益化、快捷化的服务管理模式转变
在提供高效率、快捷、低成本服务的同时,为满足客户差异化、特性化服务要求,第四代港口通过精简港口运营流程、建立协同组织结构、快速响应市场动态变化,提供精细的作业和快捷服务以增强供应链的弹性和市场环境适应性。
1.4 港口生态向低碳绿色发展方向转变
港口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而第四代港口将保护生态环境、高效合理地利用港口资源作为港口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将大量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和生态技术广泛应用于港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赢。
1.5 港口技术进一步向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集成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随着船舶大型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迅猛发展,第四代港口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现代港口技术特征日益显著。同时,港口技术进一步呈现出生产作业自动化、作业系统集成化、控制技术智能化、港口管理信息化、位移技术高效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的一些先进港口,已经依托各自的核心优势,向第四代港口迈进,在现代港口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欧洲的鹿特丹、汉堡,亚洲的新加坡、釜山是较典型的案例。其突出经验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建设完善的集疏运网络
各港口以把海港建成国际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为目标,非常重视港口集疏运系统基础设施和区域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
鹿特丹港拥有以高速公路网为主的高度发达的综合集疏运网络。以鹿特丹为中心,高速公路网可进行国际汽车长途运输,还有发达的海铁联运的集装箱列车以及以莱茵河和马斯河为主要通道的水上交通。
汉堡港是整个欧洲的国际航运中心,火车、汽车和支线集装箱船都可在该码头快捷高效地进行运输。同时汉堡还是著名的国际空港城,可提供遍及整个欧洲的航运服务。
表1 港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抵达釜山港的货物可通过连接码头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运送至腹地,服务高效运费相对低。另外,釜山港还在积极寻找条件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把釜山港的集装箱货物直接运往东欧、北欧和西欧等地区。
2.2 注重信息化港口建设
货物运输的过程是信息不断更新的过程,也是各大港口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
荷兰鹿特丹港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开发了可对船舶实施全程监控追踪并进行信息处理的IVC90信息跟踪系统、VOIR信息编辑系统和IRAS航运信息综合特种分析系统。
汉堡港的EDI中心,充分利用了以互联网、卫星定位、大数据等技术为运输船舶提供服务。
PORTNET系统是新加坡全国范围内的航运电子商务系统,连接整个航运界,包括政府部门、海关贷款、港务集团、船公司在内的整个航运系统,并逐步向其他港口延伸。新加坡港的信息服务中心TRADENET不仅为运输船舶提供服务还把国内国际贸易主管机构连接到一起,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釜山港的IFID电子追踪系统可跟踪掌握集装箱的入港、装卸、储存等信息,PORT-MIS港湾运营信息系统,可以接入个人终端,船舶入港登记、交税、支付各项费用都可通过个人终端随时随地申请。信息化大大简化了韩国海关的通关程序。
2.3 采取了国际化经营战略
除大力完善集运疏网络,重视信息化建设外,各大港口还采取了国际化的经营战略,以增强本港口在国际航运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加坡港加强与世界各国港口、船运公司、跨国集团的合作,参股或控股多个港口项目,已与世界上200家船运公司和123个国家的600个港口建立密切联络,极大地增强了新加坡港的竞争实力。
2.4 实行自由贸易港区政策
自由贸易区实施的保税仓储、加工、低税等政策对船公司吸引力很大,港口不再仅仅是货物吞吐口岸,而是货物聚集、加工、贸易的中心。
自由港区政策极大助推了鹿特丹港口及产业的发展。港口专门设立保税仓库供转口货物使用,不收取关税,仅收取仓储费用,并且绝大部分货物都可以自由出入港口,这给货运公司带来极大便利,大大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港口自身的发展。
汉堡港的自由港区可以提供欧洲最自由的税务环境并且拥有100多万平方米的仓储堆栈,从而吸引了很多工业企业开展加工、包装、分配等作业,临港工业十分发达。
新加坡同包括美、日、加拿大等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贸易港区,大大方便了入港货物的流通,同时也提升了新加坡港的国际竞争力。
2.5 着力发展航运服务业
金融、保险、海事规范、政策咨询、国际中转贸易运输、船舶租赁、船舶修理、码头仓储、内陆运输、报关代理等发达的港口服务业态可以为航运业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是发达港口提升竞争力的必备之选。
汉堡港的临港服务业十分发达,有1700多家货运公司,服务遍及整个欧洲,可提供仓储物流配送等多种服务。
新加坡不仅海运发达,同时还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临港服务业方面着力发展了物流、船舶、炼油等服务业。新加坡将港口物流列为国家重点产业之一大力发展,为航运公司和周边国家等提供物流服务;依托发达的海运业务吸引船公司的集装箱管理和调配业务,成为国际集装箱管理和租赁中心;依托40万吨级巨型旱船坞和两个30万吨级的旱船坞,在为船舶提供维修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国际船舶换装与修造一体化服务;依托新加坡作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的炼油能力,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为过往船舶加油。
3.1 整合优化港口资源,加快港区功能转型
优化调整功能布局,统筹规划四大港区,充分利用董家口港区陆域宽广、水域开阔等优势,将董家口港打造成大宗散货运输基地、国家战略物资物流中心和中国港航区域金融中心;老港区面向高端服务业建设国际邮轮母港,打造高端旅游服务业,促进功能转型;前湾港区建设成为东北亚集装箱枢纽;黄岛油港区打造为油品、化工品的物流集散中心;四大港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构提升港口的竞争实力。
3.2 奋力发展港口物流,打造综合物流企业
以“第四代港口”为目标,充分利用保税港区政策优势,打造港口综合物流基地和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和配置功能,发展现代化港口综合物流特别是特色冷链物流,形成以储运为基础,连接国内外市场和上、下游产业链,建设集装卸、仓储、运输、加工、包装、分拨配送、贸易、金融、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3.3 大力推进强强联合,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
依托主业,发挥优势,强调关联,注重融合,以吸引货源、技术、管理、资金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强,与高端大物流商、大矿商、大货主、大加工商、大船公司、大商社开展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来”。同时对航运、物流、钢厂、炼厂等港口上下游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战略参股、控股,积极“走出去”。
3.4 带动融合临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依托港口业强大的辐射功能和产业特征,带动石油、化工、冶金、造船、能源、海工装备、贸易、金融业众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大力培植临港产业。
3.5 打造“智慧港口”,深化自主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推动港口管理现代化,以整合信息资源为抓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在港航领域推广应用,建设面向应用和服务的港航信息平台,实现港区全面信息化,打造具有竞争实力的第四代港口。
[1] 吴鹏华.第4代港口新概念与国内港口发展战略[J].水运管理,2007(2).
[2] 王诺,赵冰,杨春霞.港口代际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J].中国港湾建设,2010(4).
[3] 俞钢.借鉴国内外先进港口发展经验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J].宁波市交通局课题组,2008(12).
[4] 徐萍,梁晓杰,刘晓雷.欧洲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启示[J].综合运输,2008(3).
[5] 黄维彬.新加坡国际发展航运中心的经验及展望[J].港口经济,2006(6).
F252
A
2096-0298(2015)04(c)-096-03
盖英文(1981-),女,山东临沂人,中级经济师,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要从事金融与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