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流通产业发展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张弘 邓阳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它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而流通产业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主要着力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本文在阐述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新型城镇化 流通产业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流通产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产业,同生产与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到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屡被提及,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地位不断抬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更是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比重的上升,而城市化又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与流通产业互为条件、互相依赖。“无商不成市”,新型城镇化将使得城市化进程取得新的突破,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通产业势必会得到发展。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这一提法说明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流通产业发展,其原因在于流通产业既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主要着力点,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型城镇化不断建设,必将使流通产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2.1 新型城镇化促进流通产业基础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推动产业与城镇相融合发展,而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市场经济效应将进一步彰显,基础性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中提出要“加强基础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城乡流通网络”,流通产业作为为全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基础性产业,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好城乡间的关系,强化服务、联结农业、工业、现代制造业的“社会化”特征,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同样,流通也制约和影响着生产的实现。
流通产业的增加值涵盖批发与零售、住宿与餐饮、租赁与商业服务、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等,在国民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吸纳就业、促进社会再分配、以及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促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为信息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流通产业也将紧密与其对接,“做好生活资料包括农产品等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消费品的流通和生活服务市场发展的顶层设计”,合理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流通产业基础化建设,突出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
2.2 新型城镇化促进流通产业合理化布局
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推进城乡间商品、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主要为由城区到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县及农村,这种向外流通既保证了城市经济的正常运转,又对其流通所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流通产业的合理布局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是实现流通产业集聚效应的前提和保证,在流通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集聚都要通过一次向外辐射才能实现新的、更大规模的集聚,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完成,其结果是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在向外辐射的过程中,首先是商品的流通,将较为成熟完善的商品市场向远郊县蔓延,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其次为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出,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过度集中会使得劳动力、土地和城区基础设施资源紧张,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而这将引起投资向劳动力价格低廉、土地资源丰裕的地区进行转移,这一过程对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不同于单纯商品流通的高层次流通的产业布局合理化。科学合理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编制相应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而对于产业布局、商业设施的规划也必定囊括其中,因此,对商贸服务业等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应当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统筹优化城乡流通产业的布局。
2.3 新型城镇化促进流通产业集约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追求城镇化率的绝对数量,而是要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3)》相关数据计算,北京的人口密度已经从1985年的568人/平方公里增长到2012年的1261人/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相应地从59.77%上升到80.10%,二十余年的发展已使得人口密度翻倍,但人口密度的增幅高于城镇化率,城市人口的过度稠密,将使得资源变得稀缺,生态环境与宜居程度得到降低。要破解“城市病”的难题,需要对人口进行调控,合理控制流动人口数量,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移。譬如北京流通产业中的批发、零售等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大量流动人口,小商品批发市场在东城与西城这两个北京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就有16个之多,然而其经济效益并没有十分突显。以大红门服装市场为例,大红门服装市场占地66万平方米,经营商户2万多家,从业人员达到13万,营业额超过500亿元,目前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服装集散市场[8]。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红门地区的服装的生产来源有40%是来自大兴区的服装企业和加工作坊,有50%来自山西、河北、内蒙古和东北;而其销往地区80%为山西、河北、内蒙古和东北。由此可以看出,大红门服装市场的主要客户服务对象集中在了东北和华北等地区,并不是北京发展和北京市民必不可少的功能,而且这些市场的人口聚集特征十分明显,从而造成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城市运行压力和社会管理压力。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要不断促进流通产业集约化发展,要对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市场进行疏解,从而降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实现流动人口的转移,转变流通产业的发展模式,以适应首都的功能定位与新型城镇化进程。
2.4 新型城镇化促进流通产业信息化运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与信息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赖以生存的场所,是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载体,而且伴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备,信息化所需的硬件条件也可以得到满足[9]。流通产业需要加强信息化构建运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与连锁经营的规模扩大,都是流通产业信息化运行的体现,是流通产业凭借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实质的彰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将对其不断促进。电子商务作为流通产业信息化的重要代表、新兴的商品流通运作模式,打破了消费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间接地解决了商业网点布局尚不完善的问题,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消费可能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流通的效率,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城镇消费生活的体现,是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典范。而连锁经营作为当今零售业发展的主流,提高了流通企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同时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特点也使其能够摆脱区域的限制,为扩大规模、跨区经营、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基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大规模的信息需求推动信息化迅猛发展,新型城镇化使得信息化的成果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应用,市场需求的转化也进而促进了流通产业的信息化运行。
2.5 新型城镇化促进流通产业法治化管理
新型城镇化要让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共享统一的市场资源,然而目前许多城市地区还存在着市场秩序混乱、市场体系分割、恶性竞争频繁、地域垄断盛行,上述种种严重阻碍了市场应有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交易成本上升,降低了流通效率,增加了城乡居民的负担,同时也减缓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为推进流通产业法治化管理指明了方向;商务部随后针对这一要求安排了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推进国内贸易立法”与“清除市场壁垒,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分别从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市场秩序的整顿两方面进行了部署。
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应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3.1 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在流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其原因在于农业为国之根本,农业的健康发展是确保国家和城市健康稳定的基础,流通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环节,顺畅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是保证和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应当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逐步引导城区内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转型发展,促进农产品经销商的发展,以现代物流配送逐步取代传统批发,形成专业的物流集散中心,将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终端转变为通过农产品经销商进入。这一改变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促进新型流通组织的产生,也将推动农产品公益性流通的实现。
二是要以新型终端逐步取代传统零售模式,即从以社区菜市场为主转变为以生鲜折扣店为主的模式,实现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多元化,除此以外,在农村地区也要创新发展,通过鼓励当地创办经纪公司、搭建规范化的采购平台实现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有效衔接。
3.2 强化流通产业集聚效应
中心商业区、特色商业街区等是流通产业集聚效应的代表产物,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但是同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商业中心区相比,我国的中心商业区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流通产业集聚效应,升级发展原有商业区,开发打造新兴商业区,从而提升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在对传统商业中心区进行升级发展时,一定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原真性”,历史积淀赋予传统商业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灵魂所在,一定不能因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老旧城区的改造,使得传统商业区、老字号企业无力经营、无地经营,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宣扬,让其彰显独具特色的集聚效应。除此以外,对于各商业中心区、特色商业街区要使其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根据各自文化渊源与顾客群体的不同,体现不同的商业个性,在品牌的选择、业态的组合、店铺的分布、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增强吸引力。
对于开发打造新兴商业区,要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布局规划,考虑现实可能和未来发展,应当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为出发点,着力打造大型现代生活休闲中心等新兴商业区。
3.3 加大流通服务网点密度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将伴随着社区数量的增加,如北京市政府要求到2020年力争将便民商业服务网络覆盖90%的城市社区并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城市的宜居需要依靠社区,社区商业的品质将直接影响到社区内居民的生活。社区商业的核心是要体现其便捷性,要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需求,除了体现在购物、就餐等方面以外,还要涵盖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形成多元复合的功能。
伴随着各地城市空间结构的转移,新城区居民的迁入将带来新的市场和消费需求,新城区的商业需要升级发展。新城区商业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布局网点,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要;其次要与主城区形成功能互补,即发展由于受空间、资源等条件限制中心城区而无法发展的商业功能。新城区商业的发展模式可以跨越业态发展的中间形态,直接构建现代商业中心区等新型商业形式,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对接与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3.4 提高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
以产业组织集中化、经营机构组织化为特征的大企业主导型流通格局是国际流通产业发展的趋势。我国流通产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整体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仍有不足,其原因在于流通的组织化、集中化水平偏低,受地区、部门限制的小规模、小市场等运行机制在整体上放缓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步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组织化、集中化程度,提升流通企业运营水平,通过规模优势扩大影响力。因此要支持优势连锁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扩张发展,进一步扩大经营网络和规模。连锁企业的经营应当向流通领域的更多行业延伸,发展多种类型的专业连锁,并且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 2014-3-17.
[2] 柳思维,欧阳煌.湖南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
[4] 王水平.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空间研究[J].财贸研究,2012(6).
[5] 李晓慧.中国流通业增长效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 李天际.大红门服装市场今年有望率先搬迁[N].北京青年报,2014-3-12.
[7] 林卫通.流通信息化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
[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52
A
2096-0298(2015)04(c)-185-03
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北京市流通业现代化发展研究”(13JGC10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项目“北京市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TDJD201303)。
张弘(1968-),女,山东枣庄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流通产业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研究;
邓阳(1992-),男,北京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流通产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