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雁翎 胡超凡
摘 要:“校企共育”是一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是建立于“订单式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校企共育”培养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工学结合的特点,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强化职业能力水平,熟悉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需求标准,深度融合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期内对于所学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水平稳步提升。
关键词:校企共育;技能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10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满足现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1]。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要着力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及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以及入职后与企业工作内容的平稳嵌接。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两高”型人才需要对其进行养成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凸显职场的氛围及未来就业岗位的特色。而校企共育的合作教学模式则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必要途径。不仅可以调动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的积极性,更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针对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2]。
一、“校企共育”合作模式的内涵
“校企共育”是在“订单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合作教育模式,其实质是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企业将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需最直接和最有针对性的资源投入学校,形成双主体培养。学校与所联合企业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的岗位或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一起拟定学生培养方案,运用“工学交替,校企共育”的实际操作模式共同实施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能够满足其现实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一)校企双方共同拟定学生培养方案
以合作订单中企业实际需求的岗位种类和数量为基础,实施“校企共育”合作教学。 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其岗位技能水平要求及职业能力需要,与学校进行深入的教学项目拟定及调整,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将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礼仪规范、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到教学课程中,通过讲座与企业特别指导的方式使学生对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及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校企合作拟定人才共育方案是渗透着“企业思想”的教育模式,相较于以往的订单式培养更增添了合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校企双方共建,培育专兼教学团队
由于是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因此在教学团队组建的问题上由双方共同完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在校骨干教师与企业派出的讲师分工不同,校内讲师主要负责讲授培养计划中的理论知识和校内的实训指导课程,而实践、技术操作等课程应由相关合作企业负责,企业需要根据职位技能的需要和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在企业中派出具有较高实际操作经验的专职人员负责讲解培养计划中具有操作性质的理论和实训课程,并配合应用校内实训设备及企业岗位、设备。由学校实训教师与企业专职人员共同指导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育专兼教学团队。
(三)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在校企共同联合打造专兼团队,更在于校企双方教育资源设施的共享。学校利用企业先进丰富的设备设施、成熟技术及经典案例等资源建立新的教学资源体系,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具有企业特色的岗位知识,还可以与企业内部员工共同享用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学校所组建的教学资源库既可用于学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内部员工技能培训平台[3]。学校教师也可以通过在企业兼职的形式,一方面到企业指导学生实训,另一方面在企业中强化实践技能,还可以凭借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专家支持。
(四)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实习管理体系
对校企共育的学生创新管理体制,校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管理,为搭建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企业也可以派人出任学校的兼职副班主任,与班主任直接沟通并配合其管理学生。班主任与企业副班任在定期沟通,班主任配合企业利用工作岗位巡视、企业讲座、学生座谈会等活动形式,加强校企双方对学生的了解及管理,从而形成了校企双方齐抓共管的创新管理体系[3]。
二、“校企共育”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设计与工作过程一体化
在组织教学内容上,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能”为主线,以“技能应用”为模块,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及学习任务。通过将课程与实际工作相挂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能够初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为学生设定“工作任务”或“职业情境”的高真模拟环境,让学生在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指导下逐步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倡导学生走出书本,围绕企业工作的实际应用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在充分理解理论的基础之上重视实际操作的体验。
(三)传统教育与创新培养一体化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渗透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职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将教师设计的模拟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项目模拟目标。学生在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完成所给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思考、敢于探索和团队合作。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并且能够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课程考核与实践绩效考核一体化
在考核评价方面,学校的课程考核与职业考核标准接轨,采用双主体多元考核动态评价模式。将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考试与企业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将过程考核阶段性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将校内测评与校外评价等多种方式考试相结合。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阶段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以岗位需求能力为先,传统理论理解为辅;立足于实际技能需求,配合课证捆绑。校企双方组成双主体进行多元考核评价,对学生学习期间的整体学习与实践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价。endprint
三、“校企共育”合作教学的探索及实践
(一)开展企业调研
深入行业相关企业,学校完整掌握目前市场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标准,是开展“校企共育”合作教学必经之路。学校各专业教师通过对企业的走访座谈、电话采访、电子问卷等方式对可能企业进行基础调研。学校利用大量走访调研得来的数据信息,在充分掌握企业动向的基础之上,也为参与校企共育项目的学生在就业实习与实训教学以及未来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选择合作企业
综合分析对企业的实地调研情况,选择实施“校企共育”项目的合作企业。对企业的选择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考量。首先,要综合衡量准合作企业其真实企业实力以及市场潜能,从而判断双方未来合作的前景及价值。并且要考量到该企业对学生有无毕业后去该企业就业的吸引力。其次,评估所要合作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等级是否与目前市场上中等偏上的企业资源配置相一致,这样的评估不仅是为校企长期合作做基础,更是为学生在未来的顶岗实习中所学知识能否顺利在工作中得以发挥做保证。
(三)重塑课程结构及师资配置
依据“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共育”的原则,联合校内资深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内部专家共同设计课程培养内容,设定核心课程,编写具备基础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特色专业教材。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新开发的课程内容是将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核心地位的,课程内容会根据企业实际人才需要和新技术的发展革新进行及时更新。为进一步完善“以岗位核心技能为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要重新整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首先,以具有市场营销经验的教师为骨干,集中专业知识过硬的中青年教师;以聘请企业内或行业内的营销专家为主导,依其专长分门授课、互为补充,突出体现新组建师资团队实战性强的特点。其次,安排学校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积累经验,以免长期在学校内活动的教师其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出现脱轨。
(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参与校企共育项目的学生在校学习期内,学校利用前三个学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基础教育和基本应用能力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企业文化、法律法规、文明礼仪等方面教育。随着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扎实掌握后,接下来的两个学期内则会依据与企业签订的共同培养协议进行合作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意识、团队精神及创新思想,使学生在校企双方教师的共同培养下全面提高实际工作应用能力,提升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五)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
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是针对“校企共育”参与项目的毕业学生上岗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其目的在于帮助合作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工作技能的各项指标进行收集并给出评价;对毕业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内薪酬水平的变化程度及其岗位调换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整体掌握新型教育模式下毕业的学生对其毕业后工作的满意程度;探询学生的思想状况;解析顶岗实训的收获情况;剖析共育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情况等等。
参考文献:
[1] 谢军,杨小梅,黄婷婷.“引企入校,校企共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与广州市麦格森公司合
作项目为例[J].职教通讯,2014,(16):29-31;36.
[2] 刘福禄,胡昌荣,贺云川.高职教育“校企共育,能力递增”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
业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7):156-157.
[3] 庞正刚,胡昌荣.“校企共育 能力递增”技能培养的教学实践——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科学咨询(科
技·管理),2013,(7):153-154.
[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