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清静
前不久,著名藏族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耗时5年精心打造的新作《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获得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的非虚构作品奖,这部蛇年岁末的收官之作无疑为四川文学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改以往的写作手法,以生动的笔触和大量丰富详实的史料,将历史的灵魂注入文学,用历史观照现实,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坎坷的民族融合史。是其继《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之后,又一部宏大的藏地史诗巨作,也是“四川省优秀原创文学作品创作出版资助资金”支持的首部作品,无疑会为四川文学的发展奠定新的里程碑。
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这一概念首先被西方文学界所引用。亦被称之为“第四类写作”,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与中国学界惯常认为的“纪实文学”有着类同属性,也有本质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更强调支持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完全独立的写作行为;并提出,这一写作行为不应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包括政治)因素。
与我们通常看到的虚构的小说相比,《瞻对》给读者展现出了非虚构文学作品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再现人物,把思索和感悟留给读者,而且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大众读者。翻开《瞻对》,你会发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瞻对在今四川甘孜新龙县一带,对于这样一个天高地远、川藏之界,总共只有两三万人的弹丸之地,从1730年到1950年的200余年间,清政府7次重兵征讨死伤那么多士兵百姓却从未被真正征服,民国时期在川藏双方争夺中摇摆不定,直到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仅派出一个排,未经战斗就解放了瞻化县城。瞻对,这个生顽的铁疙瘩终于完全融化,终于融化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势,大势所趋。阿来始终执着于藏族文化的探究与思考,尤其是面对哺育他的康巴地区之川属藏族文化,他几乎表现出某种痴迷的状态,作为川属藏民的后代,他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重审,再度重构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是关于藏人和藏地的传奇却远远没有终结,这或许才是他耗时费力撰写这部长篇小说的初始动机。
在省作协的院子里,时常能见到阿来主席的坐骑,一辆蓝色的三菱越野,该车最大的特点就是车轮磨损严重。阿来总是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关键在于他能深入生活,沉得下去,能接地气,他热衷行走,回归大地母亲,追源求真,实地“勘探”。《瞻对》正是在他数十次踏访瞻对故地历史现场的基础上而写成的。既本着学术的严谨态度搜集、整理、分析纷繁浩杂的历史材料,又兼顾了文学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在芜杂的史料中为我们梳理出了这部三十一万字浩浩荡荡的藏地传说,两百多年的时空被浓缩在沉甸甸的书页里。除却偶尔铺陈一点作者的自我感悟,其余都以引用史料的形式留给故事里的人和事,兀自诉说。《瞻对》的写作,让阿来找到了一个表达内心多年愿望的最佳途径。充分体现了他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切关注与探究,同时彰显出其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宏阔视野与社会责任感。正如书中所说:这些过去一百年两百年的事,其实还很新。只不过主角们化了时髦的现代妆,还用旧套路在舞台上表演着。诸多陈年旧事,映照今天现实,却让人感到新鲜警醒。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苗头。阿来一直在用作家敏锐的眼睛,关注这些问题。是不是藏区所有问题都是民族问题?都是宗教问题?民族文化冲突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阿来以非虚构巧妙地处理好了这一敏感的创作题材,既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又反映了当下关注的社会现实。“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反思和重审历史,并在叙述中融入了文学的意蕴和情怀”。这是对阿来的肯定和褒奖,通过《瞻对》,阿来想让历史事实来回答这样的问题,他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中国人懂得阅读历史,以便更智慧地面对现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