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2015-01-09 01:55:41郭东尘苏新国黄学文章卫俊吴林松
交通运输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桥隧班组长班组

郭东尘,苏新国,黄学文,章卫俊,吴林松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2.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郭东尘1,苏新国2,黄学文2,章卫俊2,吴林松2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2.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为了解决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源头问题,从一线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入手,选择专业化程度高的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方法,结合公路工程施工班组管理特点,得出影响施工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各影响因素与班组安全管理的关联性分析,建立了公路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建设模式。对55个施工班组、530名桥梁施工人员、375名隧道施工人员开展信息调研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人员以男性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流动性大,施工经验丰富,基本具备安全意识但缺乏安全技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当前环境下以班组组织建设、班组制度建设、班组保障建设和班组现场管控为核心的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措施和建议。

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施工安全;人口统计学特征;班组管理模式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高位需求。截至2014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46.39万km,比2013年末总里程数增加了10.77万km[1]。整体来看,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是建设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低、项目建设工期较短(一般主体工程工期为0.5~1.5年)、施工工作量繁重,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然而,我国现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从事公路建设的劳动力缺口较大,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数量很难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随着劳动用工缺口持续增大,大量未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进入公路建设行业,成为施工的主力军。农民工有关施工安全的知识大多来自自身经验,缺乏系统的安全技术和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施工企业负责对农民工进行入场教育培训工作,但在对其进行安全管理时,由于企业自有技术人员比例低,加之农民工流动性较大,造成施工企业对其培训的动力不足[2],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技能不高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公路桥隧工程一般位于崇山峻岭之中,跨越河流峡谷,穿越高山丘陵,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有限,作业空间狭窄。桥隧工程施工涉及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爆破作业、掘进作业等高危作业,施工作业要求配备专业性强的施工班组。现阶段,我国桥隧工程施工事故处于高发状态,施工班组人员首当其冲。据《全国交通建设领域安全形势年度报告》[3]统计,2013年,全国公路桥隧工程施工共发生安全事故38起,占交通建设事故总量的67.8%;死亡65人,占事故死亡总人数的73.0%。从发生事故的原因来看,施工人员违章指挥与违规操作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反映出一线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不足。可见,对一线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这已成为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根本手段。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并采取不同的措施。美国在班组建设与管理方面,各企业普遍采用一套课程——TWI(Training within Industry,工业现场培训)[4],这套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主管的管理技能,包括工作指导(Job Instruction)、工作方法(Job Method)、工作关系(Job Relations)和工作安全(Job Safety)4部分,统称4J管理技能,它既是对班组长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是美国企业班组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日本,班组长必须接受“班组长培训”,并在达标后方可被授予班组长资格。由于班组长在准备作业阶段、正式作业阶段和事后作业阶段都要负起监督的职责[5],故日本要求班组长必须具备6种基本能力:提高知识技能的能力;把握情况,综合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示和指导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代理者或者继任者的能力;对违规者严厉惩处的执行能力。

在国内,研究人员亦在探索新形势下的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张焱等[6]研究提出基于团队的安全生产班组管理,建立以联保、互保制度为核心的土木建筑施工班组模式。吴振南[7]对施工班组之间的安全氛围及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表明施工班组之间的安全氛围影响班组成员的安全行为。王盼盼等[8]认为施工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安全能力是安全工作任务与其内在特质相互匹配的结果,安全能力的匮乏必然导致施工人员做出不安全行为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并建立了相应的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模型。

鉴于选择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性强的施工班组进行研究,可形成班组建设管理标杆,便于行业内的推广,本文将以桥隧施工班组为研究对象,基于施工人员人口统计学特征调研,以班组建设、安全管理为研究核心,建立适应当前环境的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对班组成员的有效安全管理。

1 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现状

1.1 施工班组组织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施工企业逐步转型为管理型企业,大多以劳务分包的方式组织施工,其用工机制也发生变革,施工现场一线职工已经由原先企业职工变成面向社会的劳务用工。原有的固化劳动用工被多元化的管理及用工模式所代替,催生出诸多“包工头”组建的施工劳务队伍和“散兵游勇”,随意用工、管理不到位,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可能会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严重隐患,阻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9]。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广东省、江西省数个在建项目桥隧工程施工现场的走访和调研,发现除个别未进行分包外,施工企业普遍采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模式组织施工生产。由于采用不同的施工组织模式,导致施工班组管理存在多种形态。具体来说,桥隧工程施工班组组建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施工班组由本单位职工组成;

(2)施工班组长由本单位职工担任,班组成员由劳务分包队伍组成;

(3)施工班组长和班组成员全部由劳务分包队伍担任;

(4)其他组成方式。

其中第(1)种情况在目前的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已很少见;第(2)种情况存在于中铁系统中的架子队,是重难点工程主要采用的班组管理形式;第(3)种情况为现阶段主要的班组组织形式。

1.2 施工班组管理水平

施工企业对班组的管理,要么采取单一形式,要么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施工班组组成形式的不同,势必造成班组建设和管理的不对称和不完善。施工企业对班组的管理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未签订合法劳动合同、未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保障、对班组临建和生活设施管理不到位等。另外,管理方法简单、方式粗放、缺乏系统性都是施工班组建设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施工班组成员特点

施工班组成员大多数来自农村,存在以下基本特点:

(1)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程度低;

(2)综合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

(3)专业技术水平低、业务能力差;

(4)缺乏纪律性和执行力;

(5)班组成员年龄结构偏大,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

(6)班组成员安全培训不足。

我国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相当落后。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相比而言,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则在70%以上[10]。

1.4 施工班组安全职责

我国施工行业安全监管体系现已基本完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企业负责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施工组织基本为劳务分包模式,班组安全管理由分包队伍的负责人负责。但现实中由于安全管理需要相应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班组安全管理职责不明确,以包代管问题严重,班组内未设专人负责安全检查,各自为政。生产活动中,大多只重视进度和效益,而不重视安全管理。

2 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

2.1 研究对象及其特征变量的选取

由于缺乏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选取的相关标准,本文将借鉴其他同类研究成果,结合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特点,选取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开展研究。梁振东[11]研究了煤矿工人的年龄、工龄与经验、工作岗位、婚姻状况、吸烟、饮酒、家庭经济压力等变量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的关系;赵君等[12]研究了武汉市员工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单位类型和组织规模对组织导向和人际导向工作场所偏差行为的影响;张贵群和方卫华[13]研究了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的性别、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及职称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主要以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为研究对象,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本工种时间、人员流动性等变量进行研究,分析各变量对施工班组安全管理的影响程度。

2.2 现场调研与调查问卷

本文收集了在建项目的55个施工班组、530名桥梁施工人员、375名隧道施工人员的基本信息,得到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的相关数据。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施工人员对班组建设的合理化建议。调研现场如图1所示。

图1 现场调研图

2.3 人口特征学变量

如前所述,本文主要以施工班组成员为研究对象,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从事本工种的时间、人员流动性等变量展开研究。

2.3.1 性别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结果显示:530名桥梁施工人员中,519人有性别信息,其中男性498人、女性21人;375名隧道施工人员均有性别信息,其中男性361人,女性14人。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在所有桥梁施工人员中,男性人数约占96%,女性人数约占4%,男女性别比例约为24∶1;在所有隧道施工人员中,男性人数约占96.3%,女性人数约占3.7%,男女性别比例约为26∶1。

另外,从调查收集的资料来看,桥梁施工班组中,女性施工人员的主要岗位为搬运工或后勤人员;隧道施工班组全部为男性,女性施工人员负责班组后勤工作,不从事隧道施工作业。

由此可见,在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例相差很大。男性施工人员从事主要工作,是施工班组的主力;女性施工人员从事后勤或辅助工作,是施工班组的辅助力量。

2.3.2 年龄

通过对班组人员(其中桥梁施工人员458人,隧道施工人员375人)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得到施工人员的年龄分布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桥隧施工人员年龄分布情况

由表1可知,桥梁施工人员中,40~49岁的从业人员最多,共164人,占总数的35.8%;其次为50~59岁的从业人员,共113人,占24.7%;30岁以下人员共60人,占13.1%;60岁以上人员共37人,占8.1%。隧道施工人员中,40~49岁的从业人员同样最多,共137人,占总数的36.5%;30岁以下人员共计78人,占20.8%;60岁以上共5人,占1.3%。

根据桥隧施工人员年龄调研情况,绘制施工人员年龄分布及趋势图,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桥梁施工人员年龄分布、趋势图

图3 隧道施工人员年龄分布、趋势图

由图2可知,桥梁施工人员中,60岁以上人数占比较大,达到8.1%,表明从事桥梁施工的作业人员年龄偏老龄化。由图3可知,隧道施工人员的年龄基本呈正态分布,表明该类施工人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2.3.3 受教育程度

如前文所述,施工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这是影响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294名桥隧施工人员的学历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桥隧施工人员学历情况

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施工人员占全部施工人员的11.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施工人员占全部施工人员的88.5%。高中及以上学历与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之比为1∶7.7。

显然,受教育程度影响着施工人员对安全教育培训的接受程度和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施工人员是桥隧工程施工的主力军,因而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

2.3.4 从事本工种的时间

施工人员从业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技术水平与施工经验。本次调查问卷,共收集到294名桥隧施工人员的从业时间信息,如表3所示。

表3 桥隧施工人员从业时间情况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从业5年以上的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72.4%。其中从业5~10年及10年以上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5.9%和26.5%,说明现阶段桥隧施工人员的从业时间较长,施工经验丰富。从业1年及以下的施工人员占比较小,仅为4.1%,反映出现阶段桥隧施工人员相对稳定,流入人员较少。

2.3.5 人员流动性

工程建设行业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次针对桥隧施工人员的调研中,通过项目人员进场、离场登记信息的方式,确定桥隧施工人员的项目流动性。

对主体结构已完成的公路建设项目进行调研,共收集到336名桥梁施工人员和264名隧道施工人员进出场的信息记录,得到桥隧施工人员项目工作时间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桥隧施工人员项目工作时间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桥隧施工人员的项目工作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人数为124,占总调研人数的20.7%;工作时间为1~3个月的人数为119,占比为19.8%;工作时间为3~6个月的人数为121,占比为20.2%;工作时间超过6个月的人数为236,占比为39.3%。

按照工程经验推算,一般桥梁工程主体结构(按简支梁桥算)施工建设周期为6个月左右。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桥隧施工人员流动人数占比约为60.7%,可见人员流动性很大。

3 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构建

基于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调研,结合班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保障建设3方面需求,构建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

3.1 管理模式框架

(1)班组组织建设

研究中,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年龄(隧道施工人员年龄分布基本合理;桥梁施工人员年龄偏老龄化)、性别(以男性为主)、从事本工种的时间(施工经验丰富)进行班组组织建设,同时针对班组长及关键岗位提出重点要求,并考虑班组成员的合理搭配。

(2)班组制度建设

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低)、从事本工种的时间(施工安全多为经验积累)、流动性(施工人员流动性大)开展班组制度建设,建立相对实用且有效的制度,并对以往适用于企业自有班组的管理制度进行精简,同时通过安全责任制、安全教育、安全奖惩和安全纪律等制度对班组进行安全管理。

(3)班组保障建设

在班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流动性(由于施工作业环境差、待遇偏低等因素造成人员流动性过大),提出相应的配套投入,如采取规范工作环境、改善住宿条件、提高收入及增强劳动保护等措施。

(4)班组现场管控

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从事本工种时间(缺乏系统的安全技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流动性(流动性大,缺乏系统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培训),通过对班组进行风险源控制(告知)、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等方式保障施工班组的施工安全。

基于以上思路,结合施工人员安全能力的差异及施工班组管理的难点,从班组组织、内部管理、配套投入及现场控制等方面考虑,建立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

3.2 班组组织建设

施工班组组织是班组管理的前提,也是班组安全管理的根本。由于公路工程建设规模庞大,施工人员来自不同地域,存在生活习惯不同、文化差异大、语言沟通不畅等问题,在班组组织时应予以考虑。

3.2.1 班组长选择

公路桥隧工程施工具有难度较大、专业技术要求高、交叉作业多及安全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这使得施工作业班组长的选择尤为重要。班组长较强的领导力可以对员工安全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14]。因此,班组长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优秀的组织执行能力、较好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55个桥隧施工班组长的资料信息,了解到班组长年龄、性别(均为男性)、从业时间和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如表5~表7所示。

表5 桥隧施工班组长年龄分布情况

表6 桥隧施工班组长从业时间情况

表7 桥隧施工班组长学历情况

通过现场与10位班组长进行交谈,并结合班组长调查情况,初步选择以下几条作为班组长选拔的基本能力,如表8所示。

表8 班组长选拔能力要求

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间等特征,桥隧施工班组长应选择年富力强的男性成员担任,年龄不宜超过55岁。桥隧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班组长宜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以满足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管理的需求。桥隧施工属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班组长应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以应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发情况。

3.2.2 班组成员配备

施工班组成员是施工作业的最前线人员,保障班组成员的安全就是保障工程的安全。桥梁、隧道施工因其自身的特点,对施工班组成员的要求较高,具体如下。

(1)基本原则

施工班组成员应按照“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原则进行配备,即实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组建班组。另外,对专业性特别强、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不得无证作业。

班组人员配备还应坚持“熟悉”原则。来自同一地域的施工人员拥有共同的生活习惯,便于交流,故可安排在同一班组,以利于施工安全管理。

(2)人员配置

由于桥隧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结合班组安全管理及教育培训需求,建议实行“8人班组模式”:施工班组由班组长、副组长和班组成员组成;桥梁工程每个作业班组均应设置班组长;成员较多的班组可根据要求配备副组长;每名班组长或副组长管理6~7名班组成员;对于班组人数小于等于8人的,可仅设1名班组长;对于班组人数大于8人的,可设1名班组长、1名副组长;原则上,班组人数不宜超过16人,否则班组应按每名班组长管理6~7名班组成员的要求,增设副组长。

(3)其他要求

根据桥隧施工人员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调研情况,施工班组成员应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针对桥隧工程施工特点,桥隧施工人员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60岁,桥梁工程中需要登高作业的施工人员不得超过55岁。

另外,根据桥隧施工人员的性别比例,女性施工人员宜担任施工班组的后勤工作和辅助工作,同时可担任施工班组的安全协管员和安全宣传员,促进班组安全文化的建设。

3.3 班组制度建设

根据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分析,进行现场走访调研,发现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内部管理普遍存在无管理制度、无岗位职责、无配套奖惩措施等问题,安全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施工企业仅与劳务分包商签订劳务分包合同,而对劳务分包商的内部管理基本不加干涉。

施工班组内部管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内在要求。因此,施工班组内部管理应明确岗位职责、推行岗位(工种)责任制、制定相关安全制度(如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并严格落实相关制度,也即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和兑现奖惩三方面加强班组内部管理。

3.3.1 安全责任制

基于现阶段班组安全管理现状,应完善班组安全管理体系。首先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班组岗位安全职责,保证安全生产。

施工单位应要求劳务分包单位制定班组岗位责任制,若劳务分包商无相关制度,则应严格执行施工企业制定的班组岗位责任制(施工班组长及班组成员),将施工现场班组管理真正纳入施工企业自身安全管理体系。

3.3.2 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含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和班组安全奖惩制度。

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统计结果表明,桥隧工程施工班组成员从业时间较长、年龄存在老龄化趋势(桥梁施工人员)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主要源自以往的施工经验,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有些经验并不符合安全作业要求,这势必造成施工人员对安全行为和安全教育培训的抵触。因此,应建立适应性安全教育制度,编制适用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教材。

同时,应建立安全奖惩制度。通过安全奖惩,对符合施工安全的行为进行激励,对违反安全要求的行为进行惩戒,使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规范化和持续化,从而形成一种安全习惯。

3.4 班组保障建设

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应包含相关配套及投入,包括施工作业环境、生活环境、施工人员收入及相应的劳动保护等方面。

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得知施工人员对工资收入的关注最高。但当收入相差不大或收入水平下调5%而其他配套(如生活环境、作业环境等)得到改善时,90%以上的施工人员会选择到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施工项目工作。由此可见,施工人员个人安全意识在逐步增强,对安全配套设施的关注度有很大提高。

因此,为提高班组安全管理,有必要保障相关配套投入,为施工班组成员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营造安全的作业氛围,同时加强其劳动保护,尤其是在高粉尘、高噪音的隧道施工中,应配备有效的防噪音装置、防尘口罩等。

3.5 班组现场控制

施工现场是施工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现场控制是施工班组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现场控制包括安全防护、风险告知和安全检查。

(1)安全防护。对重大风险区域进行安全防护,确保安全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风险告知。施工现场应严格落实风险源管控制度,实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告知制度,使施工人员明白作业场所存在的重大风险,并引起重视。

(3)安全检查。严格落实班组“三工”(工前、工中、工后)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隐患,确保安全防护设施有效、可靠,同时对施工班组成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

总之,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是基于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建立的,并将班组安全管理中现存主要问题作为该模式建立的重要方面。目前,该班组建设管理模式已在安徽在建项目桥隧工程施工班组进行试点应用。

4 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本文针对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班组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单位应制定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将班组安全管理纳入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同时加强对分包单位班组的安全管理。

4.2 开展班组适应性教育培训

开展针对性、适应性安全教育。编制班组安全教育培训教材,采取现场教学、班前三分钟安全教育、漫画或动漫宣传、观看安全警示片、安全实操等培训方式,丰富班组安全教育形式,防止培训教育走过场,达到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

4.3 形成相对稳定的作业队伍

将施工技术骨干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其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提高其社会福利、收入水平等,吸引技术力量加入企业。组建专业化作业班组,承担专业施工任务:当企业有施工任务的时候,首先完成本单位施工任务;当企业无施工任务时,可对外从事相应专业化施工,保证施工队伍相对稳定。

4.4 开展班组级安全活动

针对桥隧工程施工工作内容单一、施工人员与外界沟通少的现象,可不定期地组织班组级安全活动,丰富施工人员业余生活,增强施工人员的企业归属感,比如:开展心灵关怀活动,对优秀施工人员进行表彰;开展家庭关怀活动,为施工人员子女寄送贺卡等。

5 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55个施工班组的530名桥梁施工人员与375名隧道施工人员进行信息调研和问卷调查,并通过相关分析得出桥隧工程施工班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建立了桥隧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

(1)根据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可知:在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以男性为主,女性主要从事后勤工作;隧道工程施工人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桥梁工程施工人员年龄偏老龄化;桥隧工程施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占比为88.5%,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桥隧施工人员的从业时间长(从业时间在5年以上的人员占比达72.4%),施工经验丰富;桥隧施工人员流动人数占比约为60.7%,流动性很大。

(2)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结论,结合班组安全管理基本要素,研究建立了以班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为主体框架,并通过现场控制进行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的公路桥隧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

(3)针对桥隧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班组核心安全制度、班组适应性教育、班组安全保障和班组安全活动等对策和建议。

总体来说,本文仅对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其他工程施工班组是否适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另外,该模式适用于当前建设项目多、劳动力缺口大的情况,随着公路建设项目的减少以及项目安全管理精细化要求的提出,后续仍需对施工班组安全管理进行补充研究。

[1]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4-30)[2015-05-06].http://www.moc. gov.cn/zfxxgk/bnssj/zhghs/201504/t20150430_1810598.html.

[2]顾勇新,胡建东,徐镭.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思考——2010~2013年中国建筑企业标杆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全国交通建设领域安全形势年度报告[R].北京: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2014.

[4]祖林.4J管理技能辉煌68年——从TWI课程看美国企业的班组管理[J].现代班组,2009(7):24-25.

[5]刘宝龙,周书林,张忠彬.日本的班组安全管理与培训[J].劳动保护,2011(4):21-23.

[6]张焱,周睿,赵挺生,等.土木建筑施工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创新[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12):83-85.

[7]吴振南.施工班组之间安全氛围相互影响的中介过程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4):175-177.

[8]王盼盼,李启明,邓小鹏.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8):40-45.

[9]贺志军.建筑施工劳务分包企业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

[11]梁振东.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不安全行为及其意向的关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1):46-52.

[12]赵君,蔡翔.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工作场所偏差行为的差异性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4,28(8):112-116.

[13]张贵群,方卫华.北京市科技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差异分析——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的实证[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6):1-6.

[14]秦臻.企业班组长安全领导力与员工安全行为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Safety Management Mode of Bridge&Tunnel Construction Team Based o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GUO Dong-chen1,SU Xin-guo2,HUANG Xue-wen2,ZHANG Wei-jun2,WU Lin-song2
(1.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2.Anhui Transportation Holding Group Co.,Ltd.,Hefei 230088,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source problem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team was commenced.The highway bridge and tunnel construction teams that have high degree specialization were selected.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fi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eam safety management,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team management.Based 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nd the team safety management,a safety management mode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team was set up.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on 55 construction teams,530 bridg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and 375 tunnel construction personnel,some factors of construction personnel were analyzed,including their sex,age,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working experience.The result of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e⁃dominant are male in the construction team,and construction personnel have low education,large per⁃sonal mobility,rich experience with poor security technology.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a safety management mode was put forward,which take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system construction,security construction,fiel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s the core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team in current environment.At last,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team were proposed.

highway bridge and tunnel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team;construction safety;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team management mode

U415.2

:A

:2095-9931(2015)04-0066-09

10.16503/j.cnki.2095-9931.2015.04.010

2015-05-15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科技-2014-03-004);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AHGS2014-1)

郭东尘(1984—),男,山西洪洞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安全。E-mail:dongchen207@163.com。

猜你喜欢
桥隧班组长班组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04
化工企业班组长的安全素养及作用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5:42
“4+1”班组运行见实效
怎样当好班组长
中国制笔(2018年4期)2019-01-14 02:58:24
班组长的日常管理要点
智能制造(2018年8期)2018-02-27 01:32:54
桥隧管养新理念(桥梁篇)
中国公路(2017年10期)2017-07-21 14:02:37
桥隧管养新理念(隧道篇)
中国公路(2017年13期)2017-02-06 03:16:28
职工自选班组长值得提倡
创建“放心满意班组” 打造精品班组品牌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6
卓越绩效班组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现代冶金(2015年4期)2015-02-06 01: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