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智地图的城市片区空间意象特色研究
——以苏州高新区为例

2015-01-09 11:28朱晓芳
关键词:心智城区新区

朱晓芳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基于心智地图的城市片区空间意象特色研究
——以苏州高新区为例

朱晓芳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采用心智地图的调研方法,对苏州高新区空间意象进行调研,首先进行片区的整体空间认知,再将调研结果分为空间结构和环境特色两大部分,将建设的实际情况与心智地图的绘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进行了空间环境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旨在为营造特色的城区空间环境提出合理建议。

心智地图;城市片区;空间意象;苏州高新区

1960年,凯文·林奇关于意象地图的调研,引发了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重大发展,他提出的城市设计五要素更是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据。他在《城市的意象》一书中指出,每座城市都会有属于自身的独特景象,这些景象与城市中的参与者一起,让城市变得生动活泼。随后,对城市意象的研究不断增多,爱坡雅归纳了城市居民的空间认知地图类型,在凯文·林奇区分意象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提升,使城市意象图的调研种类更加丰富[1]。

然而,目前在中国,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新区正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涌现,作为城市新区,建“城”的时间多在20~30年,且基本以农田为基础进行建设,用地本身并没有历史空间格局的存在,故这类建成区的环境往往忽视了特色的营造,显得千篇一律。因此,文中以城市新区这一类型的片区为例,运用心智地图在研究城市空间意象特色方面的独特作用,发现以往研究所不曾注意到的方面,对城区个性的塑造提出相关建议。

1 理论基础

1.1 心智地图概念及其应用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认知是人们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信息加工(讯息处理)的过程[2]。个体总会由于自身存在的差异性,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受教育程度差异以及居住的时间长短差异等,很容易就会对外界的环境产生各自不同的认知感受。心智地图就是通过询问或书面方式对居民的城市心理感受进行调查,并且将这些各自不同的感受翻译成为图形等视觉化表征的表达方式,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设计依据。

近来年,心智地图的分析技术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应用。Vertesi[3]围绕伦敦城市地铁展开研究,以城市居民的感受为出发点,探讨内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国内,阴帅可[4]等针对杭州西湖风景区历代知识阶层存留的文字和图版进行研究,探索当时文人群体对西湖山水的空间结构认知。周文智[5]等针对单位式校园向社会化校园转变的趋势,采用调查问卷抽取环境认知与空间行为样本的方法,研究了校园学生群体对两类校园空间的环境认知。

1.2 城市环境特色研究的尺度选择

城市设计的对象范围很广,从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到局部的城市地段乃至城市景观细部[6]。西方许多研究者发现,人们绘制的心智地图范围往往集中于邻里周围或市中心区[7]。现阶段,我国对城市空间意象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层面,比如北京、深圳、西安等,王琰、李志民[8]就通过认知地图,对西安市的总体城市环境进行不同方面的调研分析;同时,还有部分研究针对城市景观细部,王蕾岚[9]等以厦门环岛路休闲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空间认知及主体行为特征的研究调查。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城市整体和城市景观细部层面的心智地图调研数量较多,而针对城市片区级的空间意象研究则相对较少,或者仅流于表面,在调研的过程中注重宏观可读性而忽视实际操作性,缺乏心智地图研究的实践指导性。鉴于此,文中尝试改变以往空间环境研究的尺度,选择功能相对独立,环境相对整体的城市片区,探索片区级层面下居民“心目”中的空间环境特色与空间结构,与规划营造的愿景是否一致,进一步挖掘心智地图调研能够提供的指导性建议。

2 调研的内容及方法

文章以苏州市高新区作为调研对象。高新区位于苏州古城西侧,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规划总面积为258 km2(见图1)。20世纪90年代,苏州高新区建设初始,尚是苏州“城外”大运河畔的一片郊野。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在经济发展和空间环境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图1 高新区规划范围图

2.1 调研内容

每个个体对于城市的印象都是不同的,但在大量样本的基础上又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内容,而这些共性的内容就成为分析城市空间意象的资料。希望通过调研问卷的分发,找出人们心目中的高新区空间意象要素有哪些,呈现怎样的布局,同时还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揭示人们对于高新区的空间环境的真实感受。

2.2 调研方法

苏州高新区空间意象描绘、空间环境满意度调查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主要采用了心智地图法,同时还有访谈、拍照等辅助手段。心智地图作为研究城市空间的有效手段,在调研过程中,要求受访者勾画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所处空间环境的简图,从而识别出对于受访者来说重要和明显的空间特征与联系。

此次问卷的受访者包括外来游客、高校学生和常住居民,“心智地图”的问卷设计为:“随意画出自己印象中的苏州新区空间环境,不需参照任何材料,所画范围不限,在有需要的地方可以表明文字。”除画图外,还附有城市空间意象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评价标准,同时还要求填写不满意的具体内容。问卷打印后,在高新区的景点、学校和居民区进行发放,发放问卷共260份,具体分配情况见表1。除了问卷调研外,笔者还进行了实地拍照、访谈的调研工作。

表1 调研问卷发放回收信息统计表

3 高新区空间意象调研分析

3.1 不同人群的公共空间认知

心智地图是使一定地域内特定群体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总体趋势得以可视化的表现,从本次调研整理绘制的心智地图来看,不同人群的空间认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性。

3.1.1 游客的空间认知外来游客选择以苏州乐园、枫桥景区和天平山景区三处为主,可以发现游客对新区的空间认知中心多集中在景点和下榻的旅馆。而地铁1号线、2号线所在道路成为主要的空间构成骨架,不同景点的游客还会对景点周边的道路有所认知,以枫桥景区游客为例,还会将何山路和运河作为认知骨架。除此之外,旅馆周边的环境会成为他们主要的认知区域,他们会发现周边的一些基本特征(见图2)。

从游客的认知情况可以发现,由于他们逗留的时间普遍较短,而活动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景区和旅馆,对道路的认知也主要是联系不同景区之间的交通线路所决定。因此他们对高新区的认知呈现出点状分布和线性联系的特征。

3.1.2 学生的空间认知学生对空间的认知停留在以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和香格里拉酒店为中心的阶段。主要的线性边界包括狮山路、何山路、西环快速高架等,还有京杭大运河共同构成了城市空间认知的骨架。周边的居住区如三元三村、滨河花园,成为空间认知中的主要区域。重要的建筑如高新区人才市场、体育中心、绿宝广场等构成了片区内的标志(见图3)。

这样的认知结果与学生的行为特征、学校的所在地有一定的关系,学生的活动区域基本都是围绕学校展开的,以学校为中心,对周边进行探索,而学校则处于新区的中心区范围内,故对高新区的认知主要集中于中心区域,并且具有较为完整的点、线、面结合的特征。

3.1.3 居民的空间认知关于常住居民人群的选择,以三元三村内的居民为调研访问对象。他们对空间意象的描绘基本上以何山大润发、寒山寺以及香格里拉酒店为中心,以西环路、滨河路、何山路、狮山路、长江路等主要道路和京杭大运河、上塘河、金山浜等河流为骨架,构成空间认知的骨架结构体系,并且将片区内的特色区域,如淮海商业街、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马浜花园等都标注出来,同时还会将生活性的基础设施标注出来,如菜场、邮局、银行等的位置标明在心智地图中,道路和节点共同形成方格网状结构(见图4)。

三元三村作为高新区内开发较早的小区之一,见证了新区发展的历史。里面居住的居民大多是一些当地的民众,对其生活的区域十分熟悉,故可清晰的区分出道路和河流等方位和名称,而关于中心和节点的选择,则是与居民的生活性息息相关,越是频繁往返的地点,在居民的认知中越是处于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居住区区位的缘故,同样处于新区的中心区范围内,与学生的心智地图相比,呈现出更多的空间构成要素和空间可读性。

图2 外来游客心智地图认知

图4 常住居民心智地图认知

3.2 心智地图研究分析

根据三类人群心智地图范围的重叠比较选择,发现大部分认知要素都集中于高新区的中心城区(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狮山街道行政边界、西至金枫路、北至枫津路,总规划用地面积19.01 km2),外围区域则由于缺乏明显标志,只有较模糊的区位意象,故文中研究的范围最终集中在新区的中心组团范围内(见图5)。而心智地图的研究重点则主要放在空间结构和环境特色两方面上。

3.2.1 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构成城市的各类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表现出了空间的序列组织和空间的表达形式。文中所研究的空间结构主要侧重于城区布局和城区形态这两方面的内容。

图5 不同人群空间认知范围图

图6 新区中心组团规划布局图

(1)城区布局。新区的中心组团的规划布局为“一核一带,双核六片”(见图6),一核是指狮山路沿线的核心区域,包括狮山路商圈以及狮子山和何山这两处风景区;一带是指运河景观风光带,沿运河打造的风景秀丽的景观带;双核和六片分别是指次一级的公共服务节点(长江路-华山路处节点和长江路-竹园路处节点)和适宜居住的六个居住片区。

从调研的内容来看,新区布局中的“一核一带”中的要素表现的较为明显(见表2),80%以上的调研问卷都标明了新区核心——狮山路商圈的所在,同时还会标出苏州乐园和何山公园的位置;还有65%左右的问卷将京杭大运河作为重要的构成骨架标注出来,但是受访者却并没有意识到其作为景观风光带的特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运河景观带与城区的结合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由于景观带本身缺乏独特的吸引力(见图7)。“双核六片”作为布局的组成部分,在受访者心目中的重要性相对薄弱,图中两个节点和六个居住片区出现率较低,原因与节点所包含的服务设施的等级有关,如医院、商业综合体等,服务辐射范围为周边居住片区,且本身不具备相应特色,故未被受访者所感知。

图7 城区布局要素出现频率图

表2 心智地图空间要素出现频率表(以有效问卷158份计算)

(2)城区形态。新区的形态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交通情况由初期的仅有何山路、狮山路与古城区相联系,到如今的内外交通联系通畅,特别是公共交通发展迅速,整个新区已形成“三环四横三纵”的公交线网特色格局;同时,水路和陆路纵横交错,很好的继承了苏州古城的双棋盘的交通格局。依照规划,中心组团致力于建设集金融商贸、文化旅游、休闲观光、高品质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商业业态和居住环境的质量,使片区的整体形态得到优化提高。

从调研的心智地图看出,新区方格网状的交通格局已经深入人心,每一份问卷上道路部分都是纵横交错,可以说方格网状的道路对于方位的辨认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功能组团的分布在心智地图中主要以居住区、商业街的方式体现,这一方面与组团功能的特色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新区的功能定位就是以打造商业商务服务和提供宜人的居住环境。

3.2.2 环境特色城市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又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文中所提及的环境特色,主要指这三方面的内容。新区地处吴文化的腹地,蕴藏着极其丰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同时又有围绕山水风光营造的城市人工环境。

(1)自然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新区的大环境是西濒三万六千顷烟波浩淼的太湖,南与葱翠绵延数十里的江南丘陵连为一体,区域内有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马涧龙池景区、枫桥寒山寺、虎丘风景区等著名自然风景区环绕四周。调研的范围集中于新区的中心组团,景区主要有何山公园、苏州乐园、索山公园、运河公园以及寒山寺风景区(见图8)。

根据调研数据来看(见图9),苏州乐园出现的频率高达90%,寒山寺出现的频率稍低为80%左右,其余按照出现的频率高低依次为何山公园、运河公园和索山公园,其中运河公园和索山公园都低于20%,由此可以判断出运河公园和索山公园两处景区的吸引力不足,同时运河公园也处于运河景观带上,与前文所述景观带存在的问题雷同。

图8 新区自然资源分布

图9 重要节点出现频率图

(2)人文资源。在人文资源方面,新区大环境中吴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有“江枫古韵”、“寒山钟声”等历史文化遗产和“金山石匠”、“镇湖刺绣”等传统工艺,还有建于南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石塔”,建于明万历年的市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道院”和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市文物保护单位“三里亭”,人文资源丰富。而调研的区域属于在农田基地上新建的城区,缺乏历史的人文资源和文化氛围。

人文资源的分布在心智地图中的反映相对缺乏,除了有在图中标明寒山寺的位置,可以让人联想到“江枫古韵”“寒山钟声”这样的古韵,除此之外,其余传统人文工艺,历史文化遗产等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均未被受访者所关注,可见新区环境建设中,一方面关于人文资源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自身城区人文精神内涵的塑造也亟需加快脚步。

(3)人工环境。在人工环境整体面貌上,新区紧邻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城区,但是整体风格呈现代化,特别是中心商业圈地区,汇聚了众多的大型商业建筑群、超五星酒店、甲级写字楼、五星级影院等设施。建筑造型方面,多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钢架结构与玻璃幕墙的组合呈现出大都市CBD的风情;建筑体量方面,多为高大的建筑群体,与古城区保存完好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宋代街坊风貌形成对比;景观设计方面,如狮山路沿路街景、各类景观小品等无一不透露着简洁明快的风格。

从调研的心智地图中也可以看出,受访者所描绘的新区人工环境,是以道路和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为主形成的图形,说明在受访者心中,新区的形象就是整洁、开阔、清晰的新城区。作为城市的新城区,这样的人工环境也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新区发展中所强调的“山隐城中,城映水中”这样的山水宜居城区的内涵,且与古城区的风格过渡衔接不足。

4 高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调研分析

通过整理空间环境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其中“满意”的为38份,“一般”的为102份,“不满意”的为18份,分别占了全部问卷的24.1%,64.5%和11.4%,而不满意的选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4.1 城区建筑风貌

在建筑风貌上,苏州高新区作为一个新建设的城区,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区域的建筑风格实在相去甚远,且存在建筑外形陈旧、单一、呆板的情形。图中所示(见图10)为滨河路沿线的部分建筑立面,可以看出有些建筑外形和色彩等方面的关系并不和谐,而有些建筑又存在年代久远、墙体暗沉甚至破败的景象,这些都会成为影响受访者对城区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的因素。

4.2 城区滨水环境

关于滨水环境,苏州被称为“东方威尼斯”,本身就是一座河道纵横、水系发达的城市,新区内的河道水体的数量同样不在少数,几乎每隔一个街区,就能见到一条河流。但是,这众多的河流却没有发挥其滨水环境独特的魅力,反而有时会成为人们厌恶的场所,原因就在于水质问题和滨水设施的缺乏。图11为滨河路沿线河道的照片,可以看出,河道内的水基本是浑浊不见底,并且在拍摄的过程中,还可闻到从河中传出的异味。河道两旁的环境也不甚理想,两侧除了栽植了几棵树木外,没有其他的绿化种植,整体风貌谈不上美观。

图10 滨河路沿线建筑风貌

4.3 城区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部分,主要不满意内容集中在道路交通设施和环保设施上。道路交通方面,公交站台并未实现全区的电子站牌实时显示,大量的站台仍为传统的普通站牌形式,不能提供民众及时的车辆信息;地铁1号线经过的邓蔚路,存在着人车混行,机动车路边随意停放的状况,交通复杂,对学生的出行等造成了不便(见图12);天平山景区的公交线路不足,同时等候公交的场地与社会停车场为同一处场地,只有一块简陋的水泥地,不能满足游客交通出行的满意度要求。环保设施方面,新区内的垃圾桶虽然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了区分,但是在车辆收取的时候,完全没有按照分类进行,都是一股脑的被投入垃圾车内;而部分景区的垃圾桶还未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在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时期,存在着垃圾来不及回收的状况,影响景区的整体形象。

从问卷调研的结果来看,衡量空间环境满意度的标准主要集中在自然物质环境因素中,虽然说人文环境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判断,但是某种程度上自然物质环境是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对于该城市了解时间不长的人,对城市自然物质环境的第一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人们的判断。因此,自然物质环境的整治刻不容缓,对于苏州新区来说,主要集中在建筑风貌、滨水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整治上。

图11 滨河路沿线滨水环境

图12 邓蔚路沿线基础设施

5 调研对城区环境营造的建议

通过对调研问卷的分析研究,可以对苏州高新区的环境营造提出以下建议。

5.1 改善空间结构

城区的空间结构应该是明晰的,才能让居民产生井然有序的印象,进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而在新区的布局中“双核六片”的功能分区实在是不够明确,因此,建议新区根据不同的功能特色,在分区内重点打造具有该功能的项目组团。如“双核”的功能为公共服务节点,那么就应该强调其公共服务性,除了已经建设的医院项目外,还应该增添其他公共性的建设,如居民办事服务点等,使其能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同时,还建议新区根据周边居住功能区的建设时期性和实际居住情况,合理的调整片区公共服务节点的位置和辐射范围,规划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分区的具体实施状况来进行及时的调整。

5.2 营造环境特色

城区的整体环境特色由不同的环境构成,建议分项营造,对于自然资源,新区近期应将重点放在运河景观带上,京杭大运河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景观带的设计应该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对于已经建设并且投入使用的部分河段景观,要重新考虑如何焕发魅力,成为吸引人流的活动场所;对于人文资源,除了加强宣传的力度以外,更要考虑将一些人文历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使历史不再遥远,同时重视本身城区的精神文明内涵的营造,城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已经步入正轨,软件设施的建设也应该亦步亦趋,只有让城区内的居民都有了归属感,城区才会真正具有生命力;对于人工环境,建议保留苏州古城的道路双棋盘格局,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也要考虑与古典苏州融合的可能性,保证共性和个性的存在,同时开发新区山水的优势,使城区中的山和水能与人工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宜居宜业的山水之城。

5.3 提高空间环境满意度

自然物质环境作为影响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对于建筑风貌,建议已经存在问题的建筑,主要通过改造外立面来进行风貌的协调;未建设的建筑,严格按照城区风貌的统一性标准进行监督。对于滨水环境,建议在能力范围内,优先整治一些问题较为严重的、地理位置较为重要的河道水系,如重要交通干道周边的河道,之后再对其余河道进行整改,河道作为天然的资源优势,滨水空间理应成为城区空间活力的节点而不是缺乏满意度的场所。而对于基础设施,建议逐步对公交站台进行优化改造,争取实现整个城区的公交智能化,同时更加关注景区的交通状况;至于环保设施的改善,则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到相应的职责,从小范围着手,倡导垃圾分类,关注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不仅关乎城区的形象工程,更是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举措。

6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以心智地图为调研手段,以苏州高新区为例,系统地探究了城市片区的空间意象特色以及城区空间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城区的空间意象作为城区的形象体现,是城区提供给使用者的最直观反映,心智地图的介入,起到了联系城区空间环境与使用者的作用。通过调研,了解了使用者对于城区空间环境的真实感受,而不再局限于设计者的个人喜好,进而提出改善新区空间环境的建议,最终实现城区宜居宜业的目标。

[1]Donald Appleyard.Styles and methods of structring a city[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70,2(1):100-117.

[2]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Vertesi,Janet.Mind the gap:the London underground map and users’representations of urban space[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008,38(1):7-33.

[4]阴帅可,张凤梧.行为中的山水空间结构——明代文人的西湖心智地图[J].建筑师,2014(2):63-71.

[5]周文智,朱佩娟,李爱年,等.社会化校园与单位式校园空间的环境认知[J].热带地理,2013,33(5):596-603.

[6]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Pinch S,Knox P.Urban Social Geography:An Introduc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2000.

[8]王琰,李志民.认知地图在城市总体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安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9,27(5):110-113.

[9]王蕾岚,彭晋媛.厦门环岛路休闲广场空间认知与行为特征研究[J].中外建筑,2013(5):9-42.

[10]戴俊骋.大学校园意象空间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4):141-150.

[11]宋伟轩,吕陈,徐旳.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J].地理研究,2011,30(4):709-722.

Research on the space image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districts based on the mental map——A case study of Suzhou New District

ZHU Xiaof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The mental map,as a kind of effective research on the urban space image technology,is not widely used.This thesis adopts the method of the mental map to investigate the space image in Suzhou New District,and the overall spatial cognition of the district is made in the very beginning,the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divided into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 features,the actual construction and the drawing of the mental map are compared.At the same time,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satisfaction is carried out,in order to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creating characteristic space environment.

mental map;urban district;spatial image;Suzhou New District

TU981

B

1672-0679(2015)04-0065-07

(责任编辑:卢文君)

2015-03-11

朱晓芳(1989-),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心智城区新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