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溶江

2015-01-09 18:04唐伟雄
南方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用墨河面中锋

唐伟雄

千家屋舍接长川,古渡斜阳乱泊船。

春树春波浑不辩,一林樯画一江烟。

这是清代著名画家李熙垣所画《江行图》第一幅的《大溶江》,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山水画“冰清玉润”画风艺术的集中体现,又是他于灵渠的一分至爱。

李熙垣(1780—1869),字星门,号东屏,广西桂林永福人,道光十六年(1836)恩贡,一生致力于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功力深厚,师法元“倪、黄”。又善师造化,因此,其山水画雄奇浑厚,丘壑幽深,笔法遒劲,意境深邃。他的传世名作为《江行图》共35幅,册页,同时擅书师法米芾,工诗,精鉴别。

《大溶江》是他57岁晚年之作。道光十七(1837)夏,李熙垣应其在山西为官的弟弟李孔淳之邀,漫游北方,从桂林出发,逆漓江泛舟而上途经大溶江。大溶江自古乃历史文化名镇,商贾云集,经济繁荣,这里又名曰河口。即三河(溶江河、灵河、川江河)交汇之地,又是历史古渡,河面宽阔,碧波荡漾,两岸绿树青葱,远山淡蓝、生机盎然,好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妙笔天成,深深地激起了他的画兴,远山、近水、阳光、屋舍、树林、云烟、小船……随着他的墨华飞动,一幅意趣生动的《大溶江》写生山水画诞生了……

李熙垣,名家也,他在创作《大溶江》时,选点极为精确,构图新奇,他没有采用传统的“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的“三叠式”和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的“两段式”传统构图,也没有采用“平远、深远、高远”的布局方法,而是以“全景式”实景实写的方式,表现大溶江的山川美景、自然风光,水之动、山之远、树之静,有动有静,虚实结合,写出山的骨、水的润……一种愉悦的心情,酣畅流利的表现了出来,因为他刚刚获得了恩贡,从整个画面来看,他是以东南点为坐标,目视西北方向,画面的下面为陆地,留白部分为三河汇聚的河面。向右延伸,即是灵河河面,何为灵河?灵渠之下游也。偏上乃是一片绿洲,就是现在溶江两河中间的一片绿地,绿地稍上一片留白,便是川江河了。画的中部为绿地和村舍,远远望去,山峦重叠,层次分明,画面宏阔,景物突出,虽然着墨不多,但浓淡相益,愈远愈朦胧,显示春山的恬静和美丽,“天地浑然一气,明暗高低不同”,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淋漓清润,且丰富多彩。

树,在传统山水画的画法中也多种多样,但一幅好的山水画却离不开树。《大溶江》由于人离景近,所以树林较大,上、中、下均以树为主,山与树相近,树与屋舍相连,柳树双株重写,杂树以丛树为主,大小参差,由近及远,由浓及淡,与小船、屋舍、烟云搭配合理,布局新奇和谐有趣,相得益彰,写出自然生态之美。

中国画讲究用笔用墨、用笔,曲尽飞涩、,徐疾、粗细、干湿之妙,如中锋、侧锋、逆锋、散锋、顺锋、尖笔、秃笔、枯笔、破笔、圆笔等,但主要有中锋细笔,侧锋粗笔。《大溶江》的用笔则以中锋为主,细笔细写,且行笔古拙,枯笔之后,多用湿笔,如树之干用枯笔,树之叶用湿笔,横点、梅花点、圆点、胡椒点并用,树枝线条,一步到位,有粗有细,点线结合,变化丰富,苍劲而有力,圆润厚重,用墨又多用淡墨,浓淡相益,墨气淋漓,湿润而雄厚,表现出了大溶江春之柔,水之美。

李熙垣先生在画《大溶江》时,做到了心中有数,取景构图不落俗套,用笔用墨极佳,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心随笔运,灵活多样, 恣肆大胆,意境生动,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这与他几十年的深入生活、勤奋学习、诗书功夫是分不开的,正如薛风焕作诗赞道:“老笔夺造化,收尽山川奇……”

猜你喜欢
用墨河面中锋
击中
漓江
河面是谁的镜子
微思考
河里站着废弃的桥墩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探微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