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廷进
(福建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122)
传统武术桩功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段廷进
(福建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122)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科研方法,探讨了传统武术桩功产生的文化根源,分析了传统武术桩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传统武术技术发展和民族特性的影响。
传统武术;桩功;形成;发展;影响
受多种传统文化影响和滋润的传统武术,其多元价值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桩功基础之上的,如果在武术训练中舍弃桩功,武术的一些价值就会降低,甚至一些价值可能无从谈起。例如,传统武术桩功是武术内外兼修中“练内”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法形式和运动形式,如果舍弃桩功的练习,武术内外兼修的文化内涵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武术的训练只追求竞技套路的协调优美和竞技散打的灵活快速,而忽视桩功对“整体劲力”“弹簧劲力”和“不意而发的超感知力”的培养,也必然会对中国武术的技击本质和使用价值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不少实践已经证明,传统武术桩功还具有防治某些疑难杂症的作用,在一些传统武术的养生桩中还有针对某些疾病进行专门治疗的桩功,如果丢弃桩功的练习,武术的医疗价值就会无从谈起。因此说,研究传统武术桩功有利于挖掘和传承武术的多元价值和功能。
从武术的发展以及武术内外兼修特点的形成来看,武术桩功的文化根源是古代的导引、吐纳和内功等养生之术。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篇》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筋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1]。“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这种功法已经成为内调、温养、祛病、防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和武功基础流传于世。”[2]
养生是我国传统的保健身心的一门学问,旨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摄养身心,以期延年益寿。古代的养生包括导引养生、吐纳养生和内功养生。导引养生是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传统健身法。其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内(气)、外(形体)结合的方法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以达到养生增寿的目的。吐纳养生现代多称为气功养生,是通过练功者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锻炼,以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内功养生是以练内为主,注重于意念、气息、脏腑、经络、血脉等人体内部机能的锻炼,以求内壮的养生功法。其特点是通过呼吸吐纳、存思意守、肢体运动等方法来调养神气,从而达到养生治身的目的[3]15-17。
导引、吐纳和内功等养生之术起源于远古时期原始人的自我保健[4]。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导引、吐纳和内功的记载,如《庄子·刻意》所载“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之法,《荀子·修身》提及的“治气养生”法,以及被认为是公元前380年制作的《行气玉佩铭》所述“周天行气法”等。它们和武术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的历史源头和发展脉络,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大体系下的子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成长,经过历代人们长期反复的实践、改造和提高,形成了“武术内功”,从而使武术发展成为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传统武术桩功的产生与武术内功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武术内功的形成又与其吸收导引,吐纳、内功等传统养生术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
首先,民间武术家们习练武术时兼习导引、吐纳、内功等养生之术。习武本身是可以强身健体的,然而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作为一种搏斗技能,需要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充分挖掘人体的体能和智能。这种超越身体极限的练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和现代的竞技体育有着共同的弊病,就是过度的超量负荷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轻则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重则对机体造成损伤,甚至引起机体机能衰竭,加速机体的老化。所以说,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天人合一”和“中医养生”的启发下,古代习武之人,兼习一些养生之术,来矫正和缓冲单纯的肢体和肌肉练习带来的弊病,使武术成为练养结合的技击之术成为可能。另外,武术的练习需要尽可能地开发身体各方面的潜力,如力量、速度、反应、灵敏等,特别是对身体整体如一、一动俱动、一止俱止的“整劲”,应感而发的灵敏以及后发先至的反应和速度等能力的开发,需要对人体内在的精、气、神、脏腑、经络、神经进行内调,从而使意、气、力的相互配合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使与人体内调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种养生术被武术吸收利用成为可能。
其次,民间武术家们在武术与导引、吐纳、内功等养生之术结合的基础上创编出各种武术内功功法。武术家们通过将武术与各种养生术分而兼习的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养生术在武术中的健身养生作用和增长技击功力的作用,因而,习武者渐渐把养生术视为武术不可缺少的内容。他们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把传统养生术融入武术,使武术从传统养生术中得到启迪,吸收它们的理论和动作,并根据武术的攻防特点,将其改造成仿生或象形的武术内功功法套式或动作,如易筋经、洗髓经、八段锦、十二段锦等,以及单式动作的浑圆桩、骑马桩、七星桩、三才桩、伏虎桩、降龙桩等。当武术的内功功法自成体系后,武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外力”“内意外劲”“内神外形”的效果,从而使武术具备了内外兼修的功能。
再次,传统武术桩功伴随着武术内功的产生而产生。从广义上讲,桩功泛指各种武术内功的锻炼功法,它是采用或静、或动、或站、或坐、或卧的各种身体姿势,精神内敛,调节意、气,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力、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因此说,武术内功的产生预示着传统武术桩功的产生。随着武术内功功法在武术中的实践与运用,同时,由于武术技击的需要,作为单式动作的各种步型的桩功功法日渐显露出重要性。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是不能脱离技击的,在格斗中,各种技击动作的运用都要通过不同的步型桩式来实现,技击功力的大小、击打的实效性以及技击过程中自身步伐的稳定性都和步伐桩式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狭义的桩功即武术内功中静功的站功越来越受到武术家们的关注,并作为大部分拳种内功的主要习练形式传承下来。
同样,传统武术桩功的发展伴随着传统武术的发展而发展。传统武术桩功产生后,日渐成为武术训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明清以前有关武术的专门论著不多,散见于各种文献中。明清是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武术拳种大量涌现,各种武术论著不断问世,有关武术内功的论著也日趋丰富。从各种武术内功论著的出现到近代意拳桩功论著的出现可以看出,武术桩功的练习在武术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渐从广义的桩功练习偏向于狭义桩功的练习,根据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和技击特点,都有不同的重点选择性练习,如少林拳的弓步桩、马步桩,形意拳的三体式,太极拳的浑圆桩,八卦掌的行桩,意拳的技击桩等,从而使武术内功的静站式功法成为大多数拳种武术内功的主要练习形式。
传统武术桩功的发展影响了武术的发展和衍变。武术桩功的发展,使武术“内外兼修”的“内修”日显重要,从而出现了注重练内的内家拳,如太极、形意、八卦等。
太极拳较早的《十三势歌》就说“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因此太极拳的练习动作柔和缓慢,讲究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其价值不只是在技击,而重在追求养生效果,所以太极拳又称养生拳[3]16。太极拳从创编起,就把导引、吐纳、内功等传统养生术融摄于武术,她不但吸纳各种传统养生术作为武术内功功法的练习,而且把导引、吐纳、内功等养生之术和武术技击动作相结合,形成了既是武术套路练习又是武术内功功法练习的独特拳种。因此与以往的武术相比,作为内家拳的太极拳,更显现了以内修为主的特点。
形意拳虽然重在技击,但其五行母拳也是着重练五脏,行五气的。凌善清在“形意拳五纲”中说,“劈拳者,五行属金而养肺,其劲顺则肺气和。夫人以气为主,气和则体自壮也。攒拳者,五行属水而能补肾。其气之行,如水之曲曲而流,无微不至也。其气和,则肾足,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崩拳者,五行属木而能舒肝,是一气之伸缩也,其拳顺,则肝平而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炮拳者,五行属火,能养心,是一气之开合,如炮炸裂也。其气和则心中虚灵,身体舒畅。横拳者,五行属土,能养脾和胃,是一气之团聚也。其形圆,其性实,其气顺,则五行和而百物生焉。”[5]刘殿琛也在“五行拳论”中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在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在形意武术则劈崩攒炮横也。五行配五脏,五脏配五拳,故习五拳即所以养五脏。然人以心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丹田足则肾水足、精神旺,心气足则脑力坚、神经敏,肺脏足气必充,肝脏足力必猛,脾脏充盈身体必健。故五行拳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便耳目,奥妙无穷,裨益匪浅,习久自能知之也。”[6]这些都可以说明形意拳是以练内为主,由内壮而至外强的养生拳术。
八卦掌的练习,从外形看,是以全身松开,绕圆周而复始的行桩走转,再加上各种身法和上肢动作不停变换为运动形式的。其较为缓慢柔和的绕圈走转及动作变换,也是受到传统导引养生术的影响而形成的,再加上行拳时呼吸的配合,内意的引导,讲究“一神贯六合,一气支百体,一意生百家,一动化乾坤”的意、气、神、力协调与统一[7]22-23,具有典型的内养、内壮特点。另外,八卦掌的走转之法可以使周身各部关节、肌肉、韧带、血管、神经、脏腑、经络等受到顺其自然的旋转、拧拉,对祛病健身、提高人体素质和抗暴能力、提高技击技巧等确实极具功效[7]159。在八卦掌中,关于神、意、气的作用,还被概括为歌诀如下:“意如银针入窍穴,神如艾火炙熏蒸。意入窍穴气贯通,神照滞化血畅行。健身抗暴同一理,意专神凝体康宁。”[7]391因此,八卦掌和形意、太极一样,理所当然是以练内为主的内家拳。
在诸多传统武术中,受桩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近代王芗斋先生所创的意拳了。意拳可以说是传统武术桩功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也是传统武术桩功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演变产生巨大影响的最有力的见证。意拳的训练没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只有站桩、试力(包括试声)、走步、发力以及作为对抗形式的推手、散手等。其中站桩、试力、走步、发力最终目的是为推手和散手服务的,并以站桩(各种桩法)为主要的练习形式和手段,用王芗斋先生的话说就是“万法皆得于站桩”,“要知拳真髓,首有站桩起”[8]13。意拳桩功包括两大类,即健身桩(亦称养生桩)和技击桩。无论是追求技击,还是重在健身,都离不开桩功,桩功已经发展成意拳的主要习练形式,而且其养生桩显著的健身和医疗效果,得到了武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可,至今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习练者较多的新型拳种。
由上述可知,传统武术桩功的发展对武术拳种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武术拳种对桩功的练习越来越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内功的修炼。
武术桩功的发展使武术运动的民族性更加显著。
首先,武术桩功的发展使武术具有了内外兼修的民族特性。武术运动与国外同类项目运动的最大区别和优点就是具有内外兼修性,它不但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在国外的同类项目或西方的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运动只是单纯的身体和肢体活动,其主要是对外在的筋、骨、肉和心、血、脉的外练,而相对缺乏对人体内在的精、气、神和经络、脏腑以及心性、思想的修炼。而中国武术在和传统养生术结合后,出现了武术内功,使武术在原来外练筋、骨、肉、心、血、脉的基础上又有了内修精、气、神和经络、脏腑以及心性、思想的功能。
其次,武术桩功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民族文化内涵。武术桩功是武术在儒家、道家、佛家、阴阳、五行、中医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滋润下,通过各种文化媒介与导引、吐纳、内功等传统养生术交叉互融,并逐渐形成的武术所特有的内功练习功法。在桩功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导引、吐纳、内功等传统养生术的理论和方法,从外在的身体姿势和动作,到内在的呼吸和意念,再到中医精、气、神、脏腑、经络学的理论原理,无不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借鉴。因此来说,桩功在传统武术中的发展和完善,使武术汲取了不少传统文化的养分,使武术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再次,武术桩功的发展使武术的训练形成了独特的形式。从现代体育训练的内容看,无非是对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一般运动素质的训练和各种专项运动素质的训练。但无论是哪一种运动能力的提高,都是借助各种场地和器材,对身体某一运动能力反复训练的结果。其实,在传统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有通过石锁、石担、石荸荠、沙包、沙袋等进行类似练习的。然而,在武术内功产生后,武术内功的练习对身体潜能的开发,不但可以对外在的训练起到良好的补充,而且有着练内而强外,内外兼修,一举而多得的独特功能,从而使武术行成了以桩功练内为主、器械练外为辅的独特训练形式[8]158。
[1] 何文彬,谭一松.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2.
[2] 李照山.大成拳养生真传[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
[3]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 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
[5] 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图说[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4:11—12.
[6] 刘殿琛.形意拳抉微[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4:3.
[7] 张全亮.八卦掌答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8] 姚宗勋.意拳——中国现代实战拳术[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The Effect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 to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DUAN Tingjin
(P.E Desect1ment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roots of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Zhuang,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Zhuang which a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rough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alysis, induction, deduction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Zhuang; formation; development; influence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项目“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传统武术桩功的医学价值”(WSH2013Q003)
20140916
段廷进(1978—),男,河南淮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武术教学与训练、传统武术理论与发展、传统体育养生。
G852
A
16711300(2015)01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