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诗词中的情怀

2015-01-09 09:10张雅晶
北京观察 2015年4期
关键词:曲水流觞寒食节介子

文 张雅晶

清明节与诗词中的情怀

文 张雅晶

今日清明不似古,寒食赐火不再,扫墓踏青尚存。这让人多少也有些惆怅吧。

清明祭扫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一词最先只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的称谓,据汉代《孝经纬》所载:“冬至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汉代另一书《三统历》描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了明代,有《山堂肆考・时令》明确指出清明这一称谓的来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古时清明节的节期很长,前和寒食节(清明前三天)后和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连。从禁火冷食、祭祖扫墓到踏青郊游、娱乐活动逐渐演变丰富起来。清明节于1935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的前身是寒食节,寒食节又名禁烟节。起源可溯至周代,节日时间持续三天,期间禁火冷食。关于寒食节,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儿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申生,逼使申生自杀。申生之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在外19年,最后,只剩几个忠心追随者,其中,名叫介子推者为了救饿晕的重耳,割下自己腿上肉,烤熟给重耳吃,重耳回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拒受朝廷赏官,与母隐居绵山,御林军搜绵不得。在他人的建议下,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意让介子推从此面出来。岂料三昼夜大火熄灭后,晋文公见介子推母子抱一大柳树的尸体。柳树树洞内有介子推的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改绵山为“介山”并建立祠堂,烧山日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禁烟火,吃寒食,俗称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登山祭奠。行至坟前,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晋文公如见介子推。他掐下柳枝,编圈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柳条编圈儿戴在头上。经历千百年,插柳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的功能:其一、为名臣义士介子推母子招魂。其二、驱鬼避疫,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提到:“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其三、平安吉祥,柳树生命力强劲,人们取其生机勃发之意。寒食、介子推、清明节的传说,一如粽子、屈原、端午节的传说相同,蕴含着人们对先贤的缅怀、尊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寒食禁火、清明扫墓,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时间上相连接。清明节从时间和内容上也逐渐加上了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古代在水滨举行“祓禊畔浴” 祓除不祥祭礼习俗的春季重要活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禊,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沐浴、采兰、嬉游、饮酒、设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一说:上巳节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又说: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兰草香气袭人,被用作灵物。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斋戒,兰汤沐浴,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之后,巫术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

最为古老的临水浮卵活动就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有趣的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后来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著名《兰亭集序》,就是书圣王羲之记录上巳节一次文人雅士曲水流觞修禊事活动的书法作品。“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有关曲水流觞的起源,吴自牧《梦梁录》卷三《三月》道:“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杜甫《丽人行》描述杨贵妃和姐姐们游春的情形,“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中国上巳节传到韩国、日本,那里也过上巳节。韩国,三月三是燕子回归日,女人们外出踏青、野餐,吃杜鹃花饼、喝杜鹃花酒和桃花酒,还以蝴蝶占卜婚姻等等。而日本,平安时代受唐朝上巳节(三月三)“曲水流觞”的风俗影响,人们用纸做成人形状放入河中流去,寄寓把人身体的不适,随人形离走。明治维新后改农历的三月三日为西历3月3日,是女孩子节日,又称人偶节、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雏祭(雏祭り)。属于“五节句”之一的“桃之节句”(桃の节句)。现在,日本有些地方,还保持着晚上河中放流人偶,祈求健康、平安的习俗。

可以说,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同时蕴涵了扫墓祭祖的庄重忧伤和踏春游乐的愉快欢放,悲欢两种元素并存,阴阳两界协和延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从深层文化看,这倒也符合支配民众伦理生活的儒家中和之道。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历代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除了祭奠黄帝炎帝,祭祀先贤先烈,缅怀亲人友人之外,踏青习俗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有说踏青先秦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唐宋文人墨客描绘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唐・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运用白描手法勾绘的这幅生动画面,千百年来,作为一个清明节的象征诗篇家喻户晓。在清明节,用心欣赏古诗,宛如穿越回到古代,与古人同行,出城扫墓、城外郊游,体会古人的别离心绪、伤感情怀,感受清明时节的古风古韵,也是一件雅致之事。

1、以“寒食”为题目的作品:

(1)缅怀子推

唐・卢象《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诗人以史入诗,夹叙夹议,把介子推不求功名而至焚身和晋文公用人失策,刻画得淋淋尽致。

(2)汉宫赐火

(3)扫墓上坟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诗人以忧伤的笔调,描写了寒食扫墓的人间悲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沉郁中颇显凝重。

(4) 城外郊游

南宋・范成大《寒行郊行书事二首》(其一)“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鹭窥芦泊水,乌啄纸钱风。媪引红妆女,儿扶烂醉翁。深屯好时节,应为去年丰。”精湛的笔法,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示出充满情趣的山村游春图。

(5)别离心绪

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全篇景中见情、运笔空灵,妙有含蓄,既透露了诗人思归,也表达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

(6)贬途思乡

唐・宋之问《途中寒食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卧肠断处,日夜柳条新。”人在贬逐途中,寒食节的寂寞与思乡之情。

2、以“清明”为题目的作品:

鬼子军官用手指了指周教授几个,又在空中划个圈儿,哇啦哇啦说了句什么,几个日本兵一齐弯腰嗨了声,哗啦啦散开站成一圈儿,用枪剌抵住周教授几个。

(1)扫墓悲欢

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登道观高处,望扫墓队伍,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勾画出清明节扫墓与踏青的悲欢景致。

南宋・高翥《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愤慨白昼扫墓悲情与夜晚儿女欢笑的形式与实质间的反差。

(2)游春景象

唐・来鹄《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尤。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风急岭云飘迥野,雨徐田水落方塘。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以细腻笔触,描写与友人清明春游的行程。

唐・李嘉《春日淇上作》“淇上春风涨。鸳鸯逐浪飞。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以欢快的笔调,描写青年男女清明时节相伴踏青的景象。

(3)思念亲人

唐・李群玉《湖寺清明夜遣怀》“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清明之夜,静极思亲,凄清动人。

唐・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冷食方多病, 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病中过清明节,思念亲人倍增。

(4)深闺春思

宋・赵令《蝶恋花・清明》“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只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春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闺人的伤春怀旧之情,用语简练,清超绝俗。

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惨独倚门。”刻画出女子清明节心情由郁闷到欢愉终归惆怅的起伏。

(5)气节风貌

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找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从清明扫墓到人的生死观,再从齐人“乞祭余”到晋国介之推,是非爱憎分明!

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一)“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尤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什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周举为寒食。实藉君子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奉。”清明新火、而面对天天“寒食”般的凄苦生活,也不会攀附权贵,归依山林自有其中之乐。

今日清明不似古,寒食赐火不再,扫墓踏青尚存。这让人多少也有些惆怅吧。

作者系北京市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曲水流觞寒食节介子
曲水流觞
清明节与介子推
“曲水流觞”园林景境营造的现代转译
寒食节题墨竹图
鸟鸣
4月3日寒食节
介子推守志
试论景观艺术的研究与探索
清明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