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村 传统村落之瑰宝

2015-01-09 09:10刘德才
北京观察 2015年4期
关键词:京西村落

文 刘德才

灵水村 传统村落之瑰宝

文 刘德才

灵水村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今日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它那充满自然气韵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村环境,依然那么亲切近人、美丽动人。

在北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座风貌古朴、环境幽雅、个性鲜明的小山村,它就是静静隐置于京西深山峡谷之中的“传统村落明珠”——灵水村。

历史渊源深厚

据明《宛署杂记》载:“灵泉寺,在凌水村,起自汉时。弘治年僧员海重修,庶吉士王伦记。……以上离城二百里。”这里所说的“凌水村”即灵水村,而“灵泉寺”则是村中的灵泉禅寺,也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大庙”的地方。此记载是京西门头沟有史书可查的最早的一座寺庙,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灵水村早在约2000年前就已经聚集成为村落了,此为实证。在灵水村东南方向约五里的桑峪村马兰黄土台地上,曾发现了距今约1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在灵水村西南约五里的东胡林村黄土台地上,也出土了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不难看出,灵水村、桑峪村、东胡林村同属一道山梁两侧,而且相距甚近,说灵水村古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也不足为过,可见其历史之久,渊源之深。

灵水村是京西古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东南接桑峪村、军响村(屯兵之地,有军上、军下、城子台等地名),西北连牛站村、白虎头村、沿河城(军事要塞,有城池、敌台、长城等设施),东北通碣石村、雁翅(交通枢纽),西南达东胡林村、斋堂(集散中心),可谓四通八达,功能显赫。正因为如此,灵水村逐渐形成了农、商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彼时大小商铺客栈数十家,成就了昔日的繁华。其优质无烟煤、薄皮大核桃等特产畅销京城、各地。灵水村的发展、发旺、发达便自然而然了。正如尹钧科先生所讲:“一般说来,一个村落规模的大小,与其形成和发展历史的长短成对比。”像灵水村这样曾经有三百多户人家、几十家商铺的深山大村,一定是有相当长的悠久历史的。

能人贤士辈出

灵水村人杰地灵,能人辈出,在历史上,仅清代道光年间就出过两名进士,此后又出现过多位举人,民国初年又有6人毕业于燕京大学。当地百姓都说灵水村的水好,“灵水—水灵!” 喝了灵水村的水,人就会变得聪明。其实人才的造就靠的是教育与培养,要有文化传统和氛围,在灵水村就随处可见教化育人的楹联、题记、篆刻,祖祖辈辈传袭着对文化的尊崇。确实,灵水村有“七十二眼水井,三十六盘碾子,二十四位举人”之说,但那只是言及其多,并非成其必然。

刘懋恒,字君常,灵水村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他少时聪颖,读书一遍即可成颂,十三岁便考中宛平县秀才,三年后中举。康熙皇帝在瀛台召见官员,策试在廷诸臣,刘懋恒以“敬天钦民”的政见得到赏识,第二年即赴山西出任汾州知府。他勤政爱民,廉政奉公,治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山西大灾,他带头捐资救济灾民;家乡灾荒,他又让家人开仓放粮。刘懋恒“自为诸生,以迄朋食,孳以惠人,济物为务,黾勉好施,白首不倦”。康熙三十年(1691),他积劳成疾,移疾归乡,却不幸死于途中,终年仅六十岁。“吏民闻者追奠于道,如丧私亲”,可见他一生深得人心,威望极高。

刘增广,字心斋,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祖居灵水村。刘增广博学多才,三十岁时上京应顺天府试,顺利考中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科举人”。刘增广思想维新,对于发展京西山区新式教育,办学堂十分积极,并身体力行,倡导有佳,在本地区新式教育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还有人称有“起死回生”之术的谭瑞龙;“救人济世”的神医谭德斋;积极兴办教育的谭体仁等等,都是京西地区的知名人士,头面人物,声名显赫,扬名一方。据粗略统计,仅一个灵水村就出过上百名教师,考出了几十名大学生,这样的傲人成绩实是令人刮目相看!

京西灵水举人村

村风民俗浓郁

灵水村文化底蕴深厚,村民在村落中生活,有意无意地创造着具有浓烈个性和时代特点的民间风俗文化,沿袭着并传承下来,成为人们向前发展不歇的动力和源泉。

“秋粥节”是灵水村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在每年的立秋节当天举行。粥,对于大家来讲再熟悉不过了,喝粥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灵水村的“秋粥”却与众不同,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取百家粮,熬百家粥。在立秋之日,全村各家各户都要拿出一点粮食来,大米、小米、高粱、玉米、大豆、小豆、芝麻、花生……总之五谷杂粮什么都行。在主要街道路口处,支上十几口大锅,天不亮就开始熬粥:男人们担水抱柴,女人们添水烧火。等到太阳出山时,粥也就熬好了。这时老人们、孩子们也都起来了,分别拿出自家的碗筷,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聚在一起享受“秋粥”的美味。这个风俗一是为了纪念刘懋恒父子当年赈济灾民之举,二是为了促进全村的团结,消除村民邻里之间往日的隔阂,以维护全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在南海火龙王庙外墙壁上,有一方石碑曰“三禁碑”,字迹清晰,楷书镌刻“大清康熙岁次辛未。仲夏初旬,合村聚会。稽古龙池,灵水祥瑞。世久年深,砖损石坠。公议重修,捐工如队。石土灰泥,即时全备。仅月成功,皆欲书勒。庙前池边,禁止污秽。堆粪洗衣,鸣钟议罪。罚供祭神,使之警畏。凡我村居,均相劝诲。刻铭于石,流传后辈。池内三禁:凶泼投跳、愚顽搅混、儿童汗溺。池台三禁:宰杀腥膻、饮畜作践、浆衣洗菜。”由此可见,早在300多年前,灵水村就有了保护水源,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立了村规民约,这不能不让人由然而生敬意,由衷地感叹灵水村文化素养之高。

灵水村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今日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它那充满自然气韵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村环境,依然那么亲切近人、美丽动人。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古村环境风貌、朴实厚拙的山地四合院建筑艺术、浓厚的乡土文化积淀和诱人的田园风光,无不令人陶醉!

作者系门头沟区政协专委会工作三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 徐飞

猜你喜欢
京西村落
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的文化记忆调查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
开发京西太平鼓课程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