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陈幽攸
苗山侗水 醉美黔东南
文·图/陈幽攸
在贵州省东南部,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青绿的梯田遍布挺峭的山丘,成团成群的棕黑色干栏式吊脚楼比邻而筑,淙淙溪流穿寨而过,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依山傍水”这一词语。它就是隐藏在云贵高原中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贵州是典型的山地省,多地交通不便,进入黔东南多半是乘坐火车至省会贵阳、州府凯里或者镇远,而后接驳各路客车前往景点。首站选定为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碧色的舞阳河穿城而过,感觉与湘西的凤凰古城颇为相似。镇远小城没有公交,可以租一辆自行车,穿行于古街小巷,尝一尝最具贵州特色的酸。我至今想到苗伯妈酸汤和花溪牛肉粉仍口齿生津。稍休整一天,离了各种设施还较完善的镇远,乘火车前往凯里,便真正是进入了最具民族风情的黔东南腹地。远离了纷繁冗杂的钢筋囚笼,融入这山清水秀里,感受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开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之旅。
作为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逾1300户吊脚楼依山而建,10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构成西江千户苗寨。
从州府凯里至西江的路途中,已随处可见长发挽髻于头顶并插上鲜艳红花的苗族妇女,更年长的则会用毛巾包住头顶。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至西江已近正午,有幸遇上还未结束的寨佬迎宾,一袭青色左衽长衫的寨佬们吹起他们最喜爱的古老乐器芦笙,身着盛装的苗家妇女站在寨门前踩歌起舞。传说苗族的祖神告且与告当造日月,后从天公处盗谷种土但收成差,为解忧,砍6根竹制成芦笙吹奏,催得谷物茂盛,喜获丰收。因此苗族人有句俗语“歌不离口,笙不离手”,每逢节日或贵宾来临都会吹奏芦笙,表达喜庆之情。
而在苗族服饰中女子着装极艳丽繁复,而男装极朴素简单的传统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在客运车上与邻座的雷山苗族姑娘聊天得知,她们身上的服饰均是由阿妈或外婆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短需半年,长则两三年,所以衣服上的每一块绣布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苗族尚银,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银饰美学,苗女们胸前、腰间、头顶佩戴的精致银饰都是一个家庭耗费大部分积蓄倾心打造而成,而较贫穷的家庭仅能负担起长女的银饰。西江镇附近的控拜村是中国唯一的银匠村,村民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相当精湛,故而西江的银饰也异常精美繁复。
1逾千座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排布在雷公山麓。2夜幕降临,吊脚楼廊檐的引路灯依次亮起,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3身着盛装的苗家妇女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踩歌起舞。4山中缭绕的雾还未散去,给古寨蒙上了一层缥缈轻纱。
每每节日来临,姑娘小伙和寨中老老少少都会身着最美的盛装聚集在广场上,吹笙跳舞。黔东南号称“百节之乡”,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节庆集会多达200个,如若有心且条件允许,不妨选择某个节日来这里感受一下最狂放的庆祝,绝对会不虚此行。譬如感谢天公赐福、庆贺当年丰收的“吃新节”,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13年才举行一次的古老祭祖仪式“牯藏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代表了苗族人民感念神先的庇佑与自然的馈赠知足常乐的美好心态。
除却这些多彩的民俗文化,千户苗寨的风光也是极美的,伴着木质水车的吱呀声走入寨子,白水河如玉带穿寨而过,河上前后架设了五座风雨桥,逾千座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地排布在雷公山麓的斜坡上,再往旁去便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种满了水稻与糯稻。待晨起,天微亮,山中缭绕的雾还未散去。大批游客尚未来袭,勤劳的农人已割草归来,中华田园犬在田埂间奔跑,脖的铃铛玎玲作响,稻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光点,这一切是如此的宁静与美好。沿着山道往上攀爬,梯田的全景愈发清晰,伫立发呆,好客的老农还会向你问好,得空与他们聊天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白日里回到人群熙攘的主街,啃着又香又糯的白糍粑沿着街边小店淘一淘苗银和手绣做成的精美饰品,到点了去看场演出,再沿着步道窜进游客罕至的寨子里探究一下原住民的生活,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
待到夜幕降临,吊脚楼廊檐的引路灯依次亮起,忙碌一天的苗家人也回到家中休憩,那些灯光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恍若银河九天跌落凡间,蔚为壮观。想起余秋雨先生对西江的评价:“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方知所言非虚。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城以南月亮山冈峦的莽莽密林中,因着村寨隐蔽性强且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着神秘的武士遗风。相传岜沙的祖先是蚩尤的九黎部落,蚩尤勇猛尚武力,他的后代亦承袭了这种阳刚与剽悍。这里的成年男子常年肩扛一杆火枪,身挎一把腰刀。当然现在用于打猎的火枪其本质用途已渐失,但这种独特传统却保留了下来,把把火药枪代代相传。现在岜沙汉子也会以鸣放火枪的方式来迎宾送客,意图为客人驱邪消灾,表达祝福。
较之西江的苗族,这里的黑苗支系服饰没有那么繁复精细,却实为方便劳作的装束,隐隐多了分英气。姑娘们会穿着似围裙的大襟亮布上衣和百褶裙,扎上绑腿,佩戴银饰。而汉子则身着右开襟亮布衣与直筒大裤管亮布裤。
岜沙苗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纺纱、织布及做衣的习俗,寨中并无专门的成衣作坊,这些传统的民族服饰均是女性历经多道工序自织自染自绣而成,所有的技艺都是靠母教女的家族传习方式得以承袭。我亦有幸得见姑娘们织花带的场景,这也是岜沙苗族的传统习俗之一。颜色鲜亮的花带多用于衣裙的边饰、腰带和围裙带等,同时还可作为苗家姑娘的爱情信物。通常小女孩自七八岁起便随母亲或寨子里技艺高超的妇女学习织花带,用彩线巧手编织出各式苗家纹样。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除“火枪”、“古树”外的岜沙三宝之——“户棍”。此处凡年满14、15岁的男孩都要接受一种特殊的成人礼仪,苗语称“补荡拎溜”,意即镰刀剃头。“补荡”这天其父母会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为他用一把平常割草的镰刀剃除头部四周的头发,仅留头顶的长发盘挽 “鬏髻”(苗语即“户棍),再在男孩额头上系上一条挑花巾,让他背起火枪,挎上腰刀,标志着独立的开始。岜沙人相信头顶上的这种独特发髻是连接岜沙祖先的命脉,能够得到祖先的庇佑,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类似于西江千户苗寨中的“游方桥”,这里也有姑娘小伙谈恋爱的小天地——“守垴坡”。岜沙的孩子从小就一起在青山树林里玩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长大成人后就会相约在“守垴坡”一起荡秋千,秋千荡得越高代表爱意越浓。在恋爱方面,往往都是女方主动向男方求爱,形成了岜沙独特的婚恋习俗。俏姑娘只要在守垴时看上哪位帅小伙,就会把自己亲手绣织的相思花带送给他,表达自己的爱意。岜沙的婚俗简约朴素,姑娘出嫁当天身穿苗族新装,不坐车不坐轿,也没有任何嫁妆,由娘家人护送着自己走到郎家去。
在寨子中闲逛,随处可见身着多彩民族服饰穿行于寨中的苗女,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年妇女依然不愿意面对镜头,是认为相机能够摄走她们的魂魄。在岜沙苗寨时我试图与苗族妇女聊天,她们却总以听不懂来回答,所以便以为是当地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得苗女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普通话,但是当家的男主人却告诉我说是因为她们的思想保守不愿与陌生人对话。让我很纳闷的是,从来都言苗疆女子最是大胆开放,从女追男这一点也可窥见一斑,然而却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得尤为闭塞,不禁令人莞尔。
1 古老的寨子处处透着祥和与安宁。2寨子里穿着传统岜沙服装的漂亮小女孩。3朦胧的晨曦中天光渐亮。4岜沙最独特的成人礼——“补荡拎溜”(镰刀剃头)。5岜沙汉子以鸣放火枪的方式迎宾送客,为客人驱邪消灾。6巧手的岜沙姑娘用彩线编绣出各式纹样的花带。
离开从江前往黎平,一路行来,目之所及均是崇山峻岭,间隔一会就能看到一些美丽的寨子。苗族人喜好将寨子沿着山坡的斜度一层层筑在山坡上,而侗族在选址建寨上似乎更为偏好较平坦的山地,事实上也是有着一套完整的“生存哲学”理念,有其独特的风水寓意。山间水淌过的平地,侗人认为是“龙嘴”,视为理想的寨址,寨中人家立屋便高低错落地随地形自由伸展,八角鼓楼从这些民居建筑群中鹤立而出。鼓楼是侗寨的灵魂,侗人相信它能够接通天地,素有“建寨先楼”之传统。据说建寨之初首先就得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选定一吉祥之地建造鼓楼,而后才是各家构造房屋,所以鼓楼是侗寨风水的穴眼和中心。鼓楼是侗族人击鼓议事、集会娱乐的场所,作为天下第一侗寨的肇兴侗寨就有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建造的五个鼓楼,代表了五大房族各自分居的片区。侗寨是典型的血缘聚落,一个村寨大致是按宗族划片筑居的。
在侗乡,亭阁式与鼓楼式花桥也颇具特色,形状与苗寨所见的风雨桥类似,但在桥身及廊内两侧请巧匠绘制了花鸟山水以及关于生产、婚恋等民风民俗的画面,坐在美人靠上仰头观赏别有一番韵味。花桥可避风雨,便利交通,供人纳凉歇息、交往闲谈,实用性极佳。
有人曾总结说,若把鼓楼当做一个龙头,则围绕在其旁的民居就是龙体,风雨桥就是龙尾。
不得不承认,此行最震撼我的实为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已于2009年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记得很久以前曾看过一个纪录片,内容便是关于侗族大歌如何做到天人合一。事实上,这里已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良好传统,年老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如此代代相传。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侗歌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不同于西江略带现代痕迹的表演,这里的侗族姑娘小伙很是享受这样的演唱,特别夜幕降临,游客渐少,鼓楼的灯光已亮起,随着环佩叮当响起,美丽的姑娘小伙牵手走上舞台。闭上眼睛聆听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自然和声演唱与琵琶演奏,堪称天籁。以至于呆在这里的两天时间里,我三场表演都未错过,最爱的莫过于男女混声演唱《蝉之歌》,无论听多少遍都头皮发麻的感觉,语言不通反倒平添一韵味。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能够将人带回自然之中,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最和谐的歌声。在这里,歌唱得好、芦笙吹得棒的小伙,就会赢得许多姑娘倾心,这种爱恋带有一种别样的纯粹。
待夜幕降临,找一座花桥,斜倚在上,温柔的晚风拂过,带来影影绰绰的歌声,混合着琵琶声、芦笙声,如此偷得浮生半日闲,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只静静地发呆做梦,抛却一切烦恼忧愁,有的只是最本真的初心。在这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你可以走得慢一点,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第二日可循着肇兴到堂安这一条经典的徒步路线去探寻建寨700余年的堂安侗寨,行进的一路上均是清丽的田园风光,越往上走视野愈开阔,能看见层层叠叠的梯田遍布在落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侗寨内里有一个中国和挪威合建的生态博物馆,可惜我无福得见,因为当日的管理员去田里劳作了,这其实也是生态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所有村民都是博物馆的主人。若有闲时还可以在这里找一找堂安的九个寨门,喝一口古瓢井里的长寿水,看一看独特的四角鼓楼。
穿行在侗乡,随处可见制作亮布的妇女,似木鱼的捶打声声声入耳。侗族亮布质挺色固,结实耐用,是节日盛装的主要布料。亮布制作时需先将白布浸入先前自制的靛蓝液中染成蓝布,再用柿子树皮、猴栗皮、金樱子根捣烂浸泡成染汁,将蓝布染成青布。随后用牛皮胶水和蛋清涂抹使其硬实、挺括,最后将其置于青石上以木槌多次捶打即成亮布。
事实上,除却这些大寨,黔东南还有很多看点,有很多还没有被旅游开发的寨子可以去一探究竟,在这些地方看到的都是最原生态的情景。
这里留存着最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随着以后交通会越来越便利,他们中的更多人会离开这里去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将现代文明带回到这里。因而这些一点一滴都不可复制的遗产,也会显得愈发珍贵,趁着这里变成下一个丽江之前,来窥探一下它的美丽吧。
1 八角鼓楼从民居建筑群中鹤立而出。鼓楼作为侗寨的灵魂,是其风水的穴眼和中心。2侗家人热情的拦门酒伴着姑娘们清越的歌声变得越发醇香。3 侗乡正在专注制作亮布的妇女。4沉沉夜色里的八角鼓楼金碧辉煌,好似真的能够接通天地。5侗家人安顺地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中,忘却了一切俗事烦恼。6生态堂安,误入云雾深处。7建寨七百余年的堂安依山而上,高低错落地随地形自由伸展。
TIPS
贵阳、凯里与镇远是交通枢纽,会有一些客运车前往较大景点。从从江出发到附近的岜沙苗寨,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增乡小黄村、“世外桃源”高增乡占里村、侗乡增冲鼓楼、加榜梯田等地无班车则需包车前往,记得多比较会砍价。
贵州人擅制酸亦嗜酸,有民谣云:“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如镇远的苗伯妈酸汤、岜沙苗寨苗家的腌鱼,都是黔菜菜系里独具特色的苗家菜。
:黔东南的民族特色浓郁,购物当属苗族的苗绣、苗银、蜡染与道地药材最受欢迎,但需注意真假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