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湘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025-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三个“倡导”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高度概括,也是每个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幼儿,他们是未来的公民,现在要不要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习总书记今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时的讲话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他强调,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培育幼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我们幼教工作者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保教工作实践中,我们针对幼儿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从心灵上点燃爱国之情
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幼儿不懂得爱国的大道理,他们的爱国情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要根据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
利用环境布置进行熏陶。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幼儿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走进我们的幼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拓印在东侧围墙上的两幅巨大的地图,我们在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上分别标明了“中国”和“家乡”所在的醒目位置,让幼儿初步知晓我们的家乡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伟大的国家。一楼的墙壁为自然风景长廊,有天安门、长城、大运河等名胜古迹的轮廓,有泰山、九寨沟、钓鱼岛等祖国河山的倩影;二楼的墙壁为著名人物长廊,有革命先驱孙中山、毛泽东,有爱国志士文天祥、林则徐,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有英雄少年谢荣策、赖宁。各功能室、活动室黑板上方都悬挂着国旗、国徽,后边和两侧的墙壁上还张贴着各式各样的宣传画,内容包罗万象,形成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对幼儿的心灵产生了良好的熏陶。
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渲染。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幼儿脑海里往往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每当节日到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渲染节日气氛,让幼儿接受耳濡目染的爱国教育。十一国庆节,对于幼儿来说很抽象,但我们通过组织幼儿开展“我为祖国妈妈过生日”活动,幼儿依稀懂得了祖国和我们每个孩子一样也有生日,爱祖国就象爱妈妈一样重要。清明节,我们组织孩子到幼儿园附近的烈士陵园,简单告诉他们,躺在地下的爷爷奶奶们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才失去生命的,我们长大了要好好报答他们。端午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包粽子活动,并有意式地让他们将粽子扔进幼儿园前面小河里,告诉他们曾经有一位老人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投河自尽,他的名字叫屈原。中秋节,我们买来了月饼,一边让孩子们品尝,一边和孩子们聊天,让他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并引导他们体味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利用主题活动进行强化。组织幼儿开展歌咏比赛,教会幼儿《我爱北京天安门》、《祖国祖国多美丽》、《祖国像妈妈一样》、《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比赛,逐步加深幼儿对祖国母亲的朦胧情感。组织幼儿开展绘画活动,通过成立绘画兴趣小组,逐步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教他们画国旗、国徽、天安门,画长江、黄河、井冈山,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陶冶美的情操,确立爱国情怀。举办幼儿故事会,讲故事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胆量,培养幼儿的自信与勇气,也是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的好形式,我们让幼儿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事,感知祖国悠久的历史;讲述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故事,感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编故事,感悟祖国的伟大富强。
二、从行为上培育敬业之心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幼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应当从小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行。劳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要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教会孩子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保教工作过程中,我们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平时班级扫地、抹桌子尽量安排孩子自己做,各班的图书和玩具,由孩子自己取放、自我服务,并定期开展评比;我们还成立小养殖、小种植兴趣小组,让孩子直接参与喂食、去草、浇水、施肥等简单劳动,久而久之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也逐步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我还定期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建筑工地、工厂企业和种养殖大户,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光荣,从而确立敬业爱岗的意识。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在幼儿园,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等,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家园共育,要求家长安排孩子适当的家务劳动,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通过家长座谈会进行交流,并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习惯和能力,而且逐步使他们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通过开展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必须面对的困难,甚至让他们去体验失败和沮丧的情绪。小班幼儿吃饭不会用筷子去夹菜,午睡不会脱衣、鞋,教了一段时间后,就让少数学不会的孩子“吃不上饭、睡不成觉”,促使他们尽快学会。活动课程中,一些孩子不善于自己动手,总喜欢坐享其成,我们规定“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并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还有一些孩子平时活动不守纪、做事不专心、劳动不积极,我们就发动孩子们对他们进行监督,并开展“一帮一”活动,及时矫正他们的行为。我们还运用一些典型案例对幼儿进行战胜挫折的教育,诸如只身一人遇到坏人怎么办、外出与家人走失怎么办、遇到突发事故怎么办等等。只有让幼儿经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敢于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
三、在活动中陶冶诚信之操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为了让孩子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实守信的人,我们必须从幼儿期开始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让孩子伴随诚信健康成长。
精心设计,营造诚信氛围。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德性是一种习惯”,应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浸润与持久养成,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十分注意营造诚信教育氛围,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在幼儿园西侧的围墙上设计了“诚信教育”长廊,在幼儿园的宣传橱窗内布置“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专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各班也都布置了“我是诚实的好孩子”专栏,在阅读区提供古今中外名人的诚信小故事阅读材料。整个幼儿园,形成了“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良好基础。
强化措施,规范诚信行为。在教学中引导诚信,我们设计了“一诺千金”、“诚实的列宁”、“狼来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一系列的教学主题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诚信。我们还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诚信内容的古诗文、儿歌等,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孩子在听、读训练中逐步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诚信,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观察孩子的诚信表现,并记录在诚信卡上,对孩子不诚信的言语和行为及时给予批评教育,鼓励孩子讲真话、做好事,长大成为诚实守信的人。
言传身教,激发诚信动力。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首先要求家长要做一个诚实、正直、守信、正派、富有爱心的人;其次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言和行引导孩子;再次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和幼儿身边的先进人物,来影响和感染孩子。孩子的诚信行为必须有诚信品德作为行动指南,要使孩子的诚信道德认识变为行动指南,一个主要的条件是通过其本人或所在群体的实践并体验 ,因此我们通过开展欣赏教育、成功教育等活动,使孩子获得道德实践经验,培养诚信品质;通过对孩子们的言行给予赏罚分明的评价,达到弘扬传统美德、摒弃不良品行的教育目标;通过定期开展“诚信小天使”评选活动,陶冶孩子们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
四、从情感上引领友善之举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友好善良的好品德。
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幼儿进行友善教育必须从感恩教育开始。当前的幼儿教育,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而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孩子缺乏爱心,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我们将感恩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之中,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家庭教育是幼儿感恩之心形成的基础,父母应成为孩子感恩教育中的启蒙教师,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我们积极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诸如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学会表达“谢谢”、与他人交往学会谦让等等。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的偶像和榜样,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保教活动中,教师通过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抓住节日活动机会,培养幼儿感恩的心。教师还收集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黄香温席》、《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哭竹生笋》、《羊羔跪乳》等,在晨间谈话、活动课程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引导孩子团结互助。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任性、孤僻、自私等是他们共同的弱点,缺乏互助意识,都想以自我为中心,过着 “小皇帝”式的生活。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与同伴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这就需要在他们之间建立互助互爱的关系。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技巧,通过讲故事、念儿歌、情景表演等方式不断地去增强幼儿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我们针对时常出现的站队向前拥挤、争抢和独占玩具、桌椅倒了每人扶、伙伴摔了没人拉等现象,适时加以引导教育,使他们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还通过开展学习上“手拉手”、生活上大班带小班等活动,逐步养成孩子们团结互助的良好行为习惯。
鼓励孩子帮助他人。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是幼儿友善之举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平时我们教育孩子要关心他人,父母、老师、同伴生病要主动问候和服务,或问寒问暖,或端茶倒水,或请医送药。为了关心贫困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建立了“爱心助学基金”,让孩子从自己的零花钱中拿出一部分,接济自己的困难同伴。我们还组织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给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的孩子捐衣捐物,参加每年一次的“慈善一日捐”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享受到了关心帮助他人后的快乐,而且逐步养成了友好善良的优良品行。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因此,我们幼教工作者在开展保教工作过程中,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育幼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幼儿终生受益,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公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