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鹏忠 (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汕头 515100)
心源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血栓在随着血液流动时堵塞了脑动脉,除了心源性,还有非心源性脑梗死[1]。本研究观察了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2012 年12 月—2014 年1 月收治的70 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心源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单2]组。联合组35 例患者中,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龄45 ~76 岁,平均(55.3 ± 2.5)岁;发病原因:心力衰竭15 例,冠心病12 例,心房颤动8 例。单独组35 例患者中,男性15 例,女性20 例;年龄46 ~74 岁,平均(52.8 ±3.6)岁;发病原因:心力衰竭14 例,冠心病16 例,心房颤动5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病原因等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单独组患者给予单独抗血小板治疗,给予氯吡格雷(成都名阳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00930,国药准字H20103599)、阿司匹林(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00830,国药准字H41021076),其中阿司匹林可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预防,一般情况下普通患者1 日可用剂量为50 ~75 mg,严重患者急性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至1 日300 mg,在用药治疗过程中无需对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测;氯吡格雷使用剂量为1 日75 mg,为了降低其刺激胃的程度,可于就餐结束之前,将其与食物一起服用。联合组患者在给予同单独组相同基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抗凝治疗,抗凝药为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10126,国药准字H20052319)0.4 ~0.6 ml(4 250 ~6 400 IUaXa)皮下注射、1 日2 次,华法林(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50119,国药准字H31020112)1日给予维持剂量2 ng ~4 mg,且患者须进行凝血功能检测。
比较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 d 后和治疗90 d 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NIHSS 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低。观察患者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情况,BI 指数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得越好。
以《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为疗效评估依据:显效:治疗后麻木、晕眩等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对日常生活基本可实现自理;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得到有效改善,日常生活仍存在一定困难;无效:临床主要体征及症状无显著性改变,对日常生活伴有极大影响。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组患者治疗前NIHSS 评分、BI 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90 d,联合组患者NIHSS 评分均较单独组低,BI 指数均较单独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BI 指数变化比较(¯x±s)Tab 1 NIHSS score and BI index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
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Tab 2 Clinical efficacy in two groups[cases(%)]
脑梗死通常都是突然发病,尤其是心源性脑梗死,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往往会给患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4-5]。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明显优于单独组,且术后BI 指数也比单独组更好,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时,采用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比单独抗血小板治疗更有优势,这与临床相关报道基本保持一致,有助于患者治疗后的恢复,使其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6-8]。
[1] 伍雪艳.应用联合抗凝法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7):56-57.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89-290.
[4] 解彦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86 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41(12):1290-1291.
[5] 张梅.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2):32-33.
[6] 常四鹏.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变化临床研究探索[J]. 河北医学,2013,19(3):381-383.
[7] 罗伟良,刘武,邱金华,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2):104-108.
[8] 李文虎,乔鸿飞.巴曲酶与依达拉奉配伍治疗进展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