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研究

2015-01-08 23:13王建胜
装备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己方保障系统信息系统

王建胜

(南京炮兵学院 廊坊校区,河北 廊坊 065000)

“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的概念是近年来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1]53,它是组织持续不断的调适、整合和重构其能力及相应的资源基础,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管理努力[2],它的研究初衷主要是解决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创造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53这一难题。作为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动态能力的角度去分析和梳理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落脚点及突破口,对于全面提升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整体水平,加速推进装备保障综合实力的形成,确保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行动高效运转、武器装备效能充分发挥[3]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1 装备保障动态能力的内涵、要素及基本特性

1.1 内 涵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是指在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综合集成各保障要素及单元,逐步实现信息实时感知,指挥精确高效,资源可视掌控,维修快速精准,配送精确定向,行动全程可控等功能的装备保障[4]61。结合以上对装备保障的描述及动态能力概念的含义可以得出:装备保障动态能力是指具有快速实时调试、整合及重构各保障单元及要素,有效规避战场态势变化所引发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灵活高效实施装备保障各层次及环节功能聚合,以达到持续维持整体保障实力及优势的综合能力。相对一般意义上的装备保障能力而言,它更加注重保障系统本身的自我完善和临机重组,凸显了外部环境变化对装备保障能力发挥的关联影响,强调了功能释放的整体保障效力,是一种顺势而为持续生发的更高层级综合能力。

1.2 构成要素

装备保障动态能力的生成和发挥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做铺垫,在全面总结当前一体化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能力集成的特点及趋势,系统剖析装备保障过程中动态能力演变孵化的重点环节基础上,可以把装备保障动态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提炼整理为以下4种。

一是信息感知力。信息感知力是装备保障系统发挥动态应变能力的首要前提。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战场保障需求,需要系统组织指挥及链路传导具有实时精准的信息获取、分析及研判的能力。它包括对己方装备保障人员和物资数量、分布、战技状况的动态感知,对己方战场装备损耗及待修装备的数量、分布及持续需求的实时感知,己方保障决策层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快速高效的分析、研判及付诸行动的全程掌控,以及敌方兵力装备分布、战力及实时损耗情况的精确评估等。通过对以上信息不间断的动态感知及有效梳理,才能对下一步战场装备保障精确高效实施提供充足的数据源泉。

二是资源机动力。资源机动力是装备保障系统发挥动态应变能力的坚实根基。人员、工装器材、仪器设备及备附板(件)等保障物资的有序快速配置,能够使战场保障需求迅速实现弥合满足,对于圆满完成作战构想,有效组织战场攻防至关重要。它包括己方装备保障资源的存储、请领、划拨等的便利化程度,己方保障资源全时域多维度机动运输投送能力,己方现地资源快速展开实施全程伴随保障能力,以及己方军民融合式保障平台资讯交流及运行配合能力。离开了保障资源的机动能力,装备保障系统末端执行力度便会大打折扣,系统响应力无法充分施展,动态应变能力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系统响应力。系统响应力是装备保障系统发挥动态应变能力的核心载体。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决空间无限延伸,态势变化迅捷难测,保障系统响应力只有达到“快、精、准”的目标要求,才能确保保障决策意图得以有效的落实。它包括己方装备保障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协调能力,己方执行渠道纵向和保障单元横向间的网络传递及交互能力,己方各实施节点对保障指令的分解受领及有效落实能力。每个环节都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筑起整个装备保障系统的运行架构,其执行力和保障效益如何,事关作战全局的成败,必须高度关注。

四是体系防护力。体系防护力是装备保障系统发挥动态应变能力的坚强后盾。当今战场较量拼的是体系,搏的是攻防,装备保障系统只有具备超强的抗打击和防护实力,才能在对方频繁善变的侦查、干扰、破坏下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体系防护力包括己方信息感知及网络节点的抗袭扰及自适应能力,己方系统响应各单元各环节防侦测及抗毁伤能力,己方资源机动载体和渠道抗阻断及自调整能力。拥有了以上体系防护能力,对方便很难实现对我保障系统的有效杀伤及摧毁,其动态应变效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1.3 基本特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同以往装备保障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战场环境及敌我态势变化的敏感度和掌控性需求被非线性放大,其衍生出的动态能力特性愈加凸显出来。一是时效性,必须具有在复杂频变的战场环境中以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获取装备保障效益最大化的能力;二是精准性,必须具有借助完善的组织方式及先进的技术手段精确完成跨区域点穴式灵活配送及快捷修护的能力;三是联动性,必须具有依托高效的网络平台及充足的资源储备实施全过程整体链接和随动跟进的能力;四是持续性,必须具有敌我攻防优劣态势发生逆转时能够有效调动有生力量实施多波次无差错的递进保障能力。以上4种特性既互为关联又相对独立,体现出装备保障动态能力最显著的特质,它们是装备保障系统中各组成单元及要素良性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有效验证战时装备保障系统运转是否无误、效果是否理想的丈量标尺,是装备保障在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中发挥动态支撑作用的外在表现,对于牢牢掌握战略及战役层次作战意图达成的主动权,提高战场制胜概率至关重要。

2 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现状

从各国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总体发展历程来看,虽然他们国情军情不同,选择的模式迥异,但大都经历了从弱到强、从劣到优的演变和渐进过程,遇到过一些带有共性及普遍性的障碍及难题。目前,我军依照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总体目标要求,在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设的总体思路也从以往静态僵硬的计划先行向动态求变的着眼需求转变。当务之急是要化解装备保障动态能力与未来所担负的使命任务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装备联合保障体制尚不完善[5]39,法规制度有待健全,尚未形成简约高效的一体化联保架构,导致适应战场环境的破立、整合、重组及联动实力相对薄弱,动态应变能力无法充分施展;二是装备保障信息化程度不高,技术体制和标准规范不统一[5]39,末端的保障信息传递还未实现网络化[4]59,人员、装备、器材等资源数字化采集及识别存在短板;三是装备保障的智能化水平有限,保障决策智能化差距大[4]59,对动态变化数据的收集及可视度掌控力不足,缺乏需求研判、人员调剂、资源重组等自动化快反手段,上对下的指令流大大高于下对上的查询流及点对点的协同流,在装备保障智能化工装设备开发研制上仍有较大空间;四是装备保障的运行模式不尽合理,保障单元功能单一,模块编组及机动整合能力较弱,互联互通互操作水平低[5]39,各军兵种及军地间存在条块分割,在执行装备联合保障任务时,其结构设置、职责范围、行动种类、力量编成、方法程序等均不够明确[5]39;五是装备保障人员整体素质规模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保障训练仍然没有突破旧有的格局[6],加之缺乏现代战争实战历练,导致其平战转换适应期较长,对未来战场装备保障突发应急事态的心理预期及专业素养有所欠缺,亟待培养一大批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专家型保障精英。以上几点都是未来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制约瓶颈,必须着力加以破解和消除。

3 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及途径

3.1 基本思路

装备保障动态能力是一种基于单项能力要素建设和集成之上的高阶能力,它更强调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适应性需求对其形成的整体引领及制约作用,它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环。因此,应坚持以一体化建设为依托,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强化战场适应性及应变力为目标,按照“立足现状、着眼需求,全局把控、上下联动,破立兼顾、建纠并举”的基本建设思路,合力打造装备保障系统调整、组合及重构各单元要素的整体掌控实力,有效促使装备保障能力由单一、零散、静态向综合、通联、动态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装备保障动态活力及效益的全面提升。

“立足现状、着眼需求”就是要针对我军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的缺项及短板,以未来信息化战争复杂多变的战场保障需求为牵引,通盘谋划建设的方向、目标、措施、步骤及时间节点,确保建设的有的放矢;“全局把控、上下联动”就是要将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放在部队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去统一组织、稳步实施,以防止互不通联、各自为战、头重脚轻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建设的步调一致;“破立兼顾、建纠并举”就是要敢于打破以往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中的僵化机制和陈旧惯例,逐步建立起经得住现代战争考验的装备保障组织架构及运行模式,并及时纠正和修补动态能力建设中出现的偏差及失误,确保建设的扎实推进。

3.2 建设途径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应该瞄准以下几个着力点,围绕“巩固现有成果,拓展已有能力,建设新的能力”[7],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层次与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关系[8],以促进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从纠治现状的低层次向满足需求的高层次转变。

3.2.1 打牢装备保障动态能力生成的根基

一是要以需求为牵引搞好总体规划及顶层设计,将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作为构建装备保障体系的长远性和战略性的重点任务之一,按照能力需求规划配置反馈的建设路径,将其分解融入装备保障建设的各层次各局部各领域之中,以达成统筹优势;二是要进一步创新装备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其快速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应对复杂局面的实力及活力,着力在惯例与突破、柔性与刚性、能动与被动等影响装备保障动态效应发挥的因素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以达成应激优势;三是以信息化建设为统领,将指挥自动化,沟联无障碍化,资源可视化,配送直达化,运行智能化作为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物质性、能量性装备联合保障能力的高度聚合和精确释放[5]38,以达成手段优势;四是要加快推进新型保障力量建设,以模块化、统合性和快反力为主要着力点,使其在装备保障的单元组合、机动配置、持续保障及应急处置等方面实现全新的突破性进展,以达成重组优势。

3.2.2 拓展装备保障动态能力提升的空间

一是要着眼我军任务使命及实战需求,以一体化整合和信息化改造为主线,在研发新型保障装备的同时,加大对现役老旧装备及工装设备的技术改良及升级换代,使其在装备保障动态应变能力上得到有效提升,以达成革新优势;二是要加快各军兵种和军民间融合式保障能力建设步伐,在编配模式、组织指挥、联动机制及运作流程等方面力求实现无缝链接,进一步拓宽动态应变能力发挥的借力渠道,以达成聚合优势;三是要全力搭建数字化交流平台,尤其是末端节点的数据采样、收集、分析及整理工作,确保人力及物力在储供、运输、维修及使用等动态保障活动中的数质量变化都能够逼真呈现全程监测,以达成掌控优势;四是要把准对方攻击脉搏,超前预设可能遭受的毁伤及破坏,在装备保障系统各个沟通及运行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增强防护、隐蔽及反制实力,全面构筑装备保障动态应变能力发挥的坚固屏障,以达成生存优势。

3.2.3 激发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发挥的活性

一是要注重发挥尖端科技对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的提升作用,本着先期研发与技术改进相结合的原则,将网络扁平化技术、交互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嵌入式检测技术、资源定位技术及远程维修支援等先进方法手段综合运用到装备保障实施的关键节点,以达成技术优势;二是要不断加大装备保障实战化教学训练的广度、深度及强度,着眼实现装备保障训练的“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野战化”[9],锤炼装备保障机制、人员及资源的执行力、应变力、协同力及生存力,确保装备保障系统在平时与战时的顺畅衔接,以达成转换优势;三是要着力提升装备保障人员的动态能力素质,通过集中培训、协同演练、角色互换、临机处置等一系列过程的摔打及磨炼,使之具备面对复杂局面综合运用超前思维及先进手段灵活应变保障态势的本领,以达成人才优势;四是要高度重视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中的实时反馈及修正,将动态能力需求目标同现实建设数据进行全程比对,正确选择和确定评估的指标、方法及权重,得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及研判结果,以此为据及时调整装备保障动态能力建设进程中的失误及偏颇,以达成纠错优势。

4 结束语

将动态能力概念引入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研究领域,对于加速装备保障建设在保障理论、人才培养、编制体制及运行模式等方面的整体转型,顺应装备保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发展趋势[10],为满足我军未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提供了全新探究视角,今后将在其模型构建、作用机理等层面进一步拓展和研究。

(References)

[1]刘飞,简兆权,毛蕴诗.动态能力的界定、构成维度与特性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4):53-58.

[2]祝志明,杨乃定.动态能力理论:源起、评述与研究展望[J].企业管理,2008(9):128-135.

[3]刘忠鹏.装备保障方式转型需求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12-14.

[4]丁来富.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问题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2,23(6):58-61.

[5]关冰兵,何海宁,李长海,等.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联合保障建设初探[J].装备学院学报,2012,23(6):37-40.

[6]徐文杰.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装备保障人才建设[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7):74-89.

[7]尚立,董鹏,吴婉秋.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装备保障链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9(1):13-15.

[8]吴秀鹏,王骏,刘亚东,等.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征及对装备保障的影响[J].兵工自动化,2008,27(11):56-58.

[9]梁婧,刘旭阳.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条件建设问题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3,24(4):17-19.

[10]刘亚东,张春润,令狐昌应,等.基于复杂网络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构建研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13,25(2):1-6.

猜你喜欢
己方保障系统信息系统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运维保障系统设计及应用
红黄蓝大作战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建立智能地质保障系统的8大关键技术
情绪式表达让爱很受伤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授受表现的研究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蓝天王国”奇遇记(十四)——飞机的生命保障系统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国产500kW发射机灯丝UPS电源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