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教学实践对我军院校实战化教学的启示

2015-01-08 23:13:22张树森师玉峰
装备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军事学院教员理论

张树森, 师玉峰, 白 宇

(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北京 101416)

拥有近300年历史的俄罗斯军事院校体系,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军事院校体系之一,具有强大的科学教育潜力。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军事学院(简称“总参军事学院”)作为俄罗斯的最高军事学府,其教学实践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 学院基本情况

俄总参军事学院,前身是由沙皇尼古拉一世于1832年创建的“皇家军事学院”。该学院不仅是俄罗斯最高军事学府,也是战略、战役层次军事学术的教学科研中心,担负培养师以上指挥军官、高级参谋及专家的任务。培养的学员中,许多将军和军官在部队中担任了重要的职务,上至方面军司令员,下至师长[1]。目前,俄罗斯联邦的所有将军都毕业于此,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我军的国防大学。

全院共设3个系,分别是国家安全与国防系,进修与业务能力提高系以及外训系(特殊系)。授课教员通常为将军和上校(俄军没有大校军衔),自习辅导的老师最低也是中校。教员的战略战役素养很高,绝大多数都有在总部机关、部队、中级院校工作的经历,约三分之二的教员曾担任过军、师、旅的主官或参谋长,还有部分参加过阿富汗、车臣、格鲁吉亚战争[2]。教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基本分为老、中2代。俄军认为,任课老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承担高级指挥军官的培养任务,因此中校一般不能走上讲台。在专业结构上,严格按照军兵种分类。每个专题,都必须由该领域的行家来担任,比如空军战役法只能由空军资深军官来讲授;电子对抗专题,只能由电子对抗的老兵来负责。

2 教学工作主要做法

2.1 重视顶层设计,科学制订培训内容

俄军认为,现代军队应能在任何情况下遂行任务,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质量至为关键。俄国防部提出,初级军官按专业人员大纲培训,即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次完成;中、高级军官培训从2010—2011学年开始执行新的硕士大纲[3]70。针对各层次培训任务,俄军修订了军人培训指导性文件,尤其对军官培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在总参军事学院,一是突出组织指挥的教育训练。注重突出指挥员和首长机关在组织战斗、战役时应当掌握的程序和方法。在作业、演习和军事推演过程中,强化信息对抗、非对称作战、战场复杂环境条件下及山地、丛林、城市和视界受限条件下作战行动和综合保障的组织指挥教育训练。二是突出实践性教育训练。对本国学员的培训,将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的比例调整为3:7,制定新的课内和课外操练、演练标准;规定在常备兵团和部队强化战斗训练期间,学员到部队实习、参加军区组织的战备和战斗合练示范演习[4]。

2.2 注重完善理论体系,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以总参军事学院外训系国家军事安全专业为例,其完善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继承以往成熟的理论体系。俄军的军事基本理论继承于苏军。总参军事学院的《战役法》,其最基本、最成熟的内容,依然沿用了苏军的基本思想。比如,苏军十分强调火力毁伤的作用,尤其强调步兵与炮兵的协同,这一思想俄军直到现在仍在沿用。在强调信息化作战的今天,这一思想似乎已经失去了魅力。然而,就是这一看似老旧且信息化气息不浓的思想,使俄军在与格鲁吉亚的战争中打得有声有色,地面部队步兵与炮兵出色的协同在战后让许多挑剔的外国军事评论家都赞不绝口[5]。

二是理论内容的创新性。苏联解体后,出于对历史的反思,俄罗斯理论界对国家安全威胁、地缘政治、社会经济、信息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继续沿袭以军事安全为核心、以保障军事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观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开始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国家安全观。标志性的理论成果是2002年出版的《国家安全新论》,有代表性的文件是《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2020年前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和《俄联邦军事学说》。这些著作和文件不仅具有法律效应,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许多新的观点在外训系的课程中都有所体现。

三是理论研究的开放性。俄军十分重视对外军的研究,在外训系国家军事安全专业的课程中,关于外军的内容大约占15%~20%。

四是理论内容的实用性。如军事战略中关于“世界地区的战略评估”这个专题,第一次讲座讲解评估的方法,后面有4次讲座,利用所讲方法对世界上4个重点地区进行了战略评估。其结论通常有“该地区适合进行什么规模的战争,适合展开什么样的兵力兵器,气候条件对作战有何影响”等等。

如果说理论体系是受训者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那么课程体系则是理论体系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围绕国家军事安全专业的培训目标,共设置了6门课程,分别是国家安全、军事经济、军事与武装力量建设、军事战略、战役法以及部队指挥。从课程内容而言,既涵盖了平时和战时军事建设怎么抓、运用非军事手段国家安全怎么保的问题,又包括了战时仗怎么打、部队怎么指挥的内容。

2.3 优化教学模式,按照能力生成规律安排教学进程

总参军事学院的教学模式可以用大班讲授,自习准备,小班研讨,实践提高,综合考核来概括。这种教学模式称为“2+2+4+4”模式,即一门课程中的某项专题包括2h集中讲授、2h自习辅导、4h分班研讨,重要专题还有4h实践作业,军事战略和战役法还各有一次综合演练。从形式上看,这种教学模式与我军指挥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贵在扎实。第一,这种模式突出了自习辅导和研讨交流,确保了学员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各阶段环环相扣,注重效果。这一点在实践提高环节体现最为明显。想定作业的内容要点全都可以在理论授课的内容中找到答案,而且综合演练并不拘泥于形式,重在探讨交流问题。第三,时间保证充足。比如战役法这门重点课程共设41个讲座,加上想定作业和综合演练,保守估计也有300学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即使是非俄语国家的军事留学生,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

总参军事学院对考试高度重视。与我军注重笔试不同,俄方考试均采取现场抽签、口试答辩的方式进行。汇报问题时不提倡单一的口头讲述,要求在黑板上画理论体系、画战役布势,或利用世界地图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进入答辩环节。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一是提高了考核难度,因为讲出来要比写出来的难度大得多;二是对老师的现场提问,学员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准备,更加强调学员的理论积淀和临场应变能力。其缺点是未能把想定作业、综合演练纳入考核体系,对学员实践能力的检验还不够全面。

2.4 完善多种机制,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俄军认为,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是合格军人的缔造者,是军事院校教育训练的重要支柱,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军事人才。俄军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一是提高教员选拔门槛,提升教员队伍整体素质。俄军规定,初级院校毕业学员不得留校任教,必须分配到部队、机关或科研部门工作;在部队或机关任职数年,再经过2年院校的深造,并获得副博士学位以及具有团以上机关工作经历后,才能成为教员的预选对象。这一举措使教员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任职经历更加丰富。特别是担任任职教育的教官,大多来自一线部队和指挥机关,具有十分丰富的部队和机关工作经验,对所担负的课程十分精通[6]66。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稳定教员队伍,激发教员教学和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国防部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员待遇。首先,对优秀教员在业务深造和提前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其次,提高教员的教龄补贴和课时补助,鼓励教员积极参与教学工作。再次,加大对教员教学与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比如,被评出的优秀教员可获得10万卢布的奖金,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员可获得25~35万卢布的奖金[6]67。

2.5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员学习热情

俄军对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重视。俄罗斯的军事院校设有“金牌学员”称号,这是对优秀毕业学员的最高奖励。在总参军事学院,历年金牌学员的名字都被刻在彼德厅的墙上,各系的毕业学员也会被写入院史,现任总统普京每年都会在克里姆林宫接见总参军事学院的全体毕业学员和全俄各个军校的优秀毕业生,并与他们共进午餐。在注重精神激励的同时,俄军也注重物质奖励。以2010年为例,有20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获得了30万卢布的国防部长助学金,200名干部学员和生长学员获得了每月1500卢布的助学金[3]71。

3 启 示

从俄军教学工作的实际做法不难发现,其院校教育虽然没有“实战化”的提法,但其教学工作却是紧密围绕实战需求和人才能力生成规律展开的。对我军而言,人才培养质量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是我军军事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实战化教学改革的使命,就是要攻克这个堡垒。然而,教学顶层设计与实战化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培训内容与实战化教学需求不相适应,培训过程与学员能力生成要求不相适应,教员队伍的能力素质与“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学员学习主动性与实战化教学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破解这“五个不相适应”。

3.1 优化顶层设计,牢牢锁定实战化教学发展方向

实战化教学是军队任职教育的本质回归,重在“实战”。实战化教学就是要按照“坚持为战教战、突出核心能力、注重整体设计、严格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瞄准实战化发展方向,制订新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构建适应实战化培训需求的教学体系,为加快人才能力素质生成模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上,不仅要科学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更要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在联系,加大战例研究、想定作业、综合演练的比重,按照学、知、会、能的规律科学安排教学进程,从根本上准确把握实战化教学的发展方向。

3.2 完善教学内容,紧紧贴近实战化教学要求

第一是优化理论授课内容。关键是理论授课阶段的2个“比例”问题。首先要突出应用理论的比重。应用理论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向实践的过程,因此,实战化教学的内容上,应用理论的比重必须突出。在总参军事学院的作战类课程中,军事战略的应用理论占80%,战役法的应用理论占85%。其次,要适当加入外军理论。对于非作战类课程,研究外军主要是为了借鉴。而对于作战类课程,除了借鉴,更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对手。在总参军事学院,军事战略中对外军理论的研究占到了19%;战役法中,对北约、美军这2个主要对手的研究占到了15%。

第二是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是实战化教学的主要阶段,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关键是要从3个方面出发:① 战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起步阶段,主要从总结战争经验教训、启迪思维、深化理解所学理论出发,为想定教学和综合演练奠定基础。② 想定作业是实践教学的主要阶段,主要使学员掌握相应的程序、内容和方法,通过练谋略与练战法相结合,生成和提高基本实践能力。③ 综合演练是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重点是强化学员对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提高其综合能力。

3.3 狠抓4个环节,强力推进实战化教学的落实

落实实战化教学既要有侧重,也要有遵循。“侧重”就是侧重实战化指向,即侧重于应用理论和实践教学;“遵循”就是遵循学员能力生成规律。目的是要培养学员在理论上“知”,在实践上“会”,最终达到在实战中“能”。

第一,加强理论讲授环节,为实践教学提供统一的认知基础。首先,基础理论的讲授,就是培养学员对该领域的基本认识,目的就是让学员明白“怎么回事”。在总参军事学院,每项专题都要从概念、实质、范畴和原则等基础理论开始,至少讲授0.5~1h。有学员对此提出疑问,不少教员喜欢引用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来解释:任何理论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澄清混淆的和极为模糊的概念,只有约定好名称和概念的内涵之后,才能和读者在同一个起点上清晰地探讨问题。应用理论的讲授,就是阐明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目的是教会学员“干什么和怎么干”,为实践作业打牢基础。在总参军事学院,应用理论的讲授在理论授课阶段占主体地位。

第二,重视自习准备和研讨交流环节,促进学员对理论的消化吸收。讨论课上,每个学员都要围绕讨论题目,逐一到讲台上发言。一些重要的专题,学员还要做专题报告。讨论交流和专题报告的内容,都必须紧扣理论授课的内容。在组织上,其基本做法是教员在自习课的前几分钟进行布置,并提出要求,学员在自习课上进行准备,老师负责答疑。讨论课上,学员唱主角,老师只进行引导和点评。

第三,强化实践提高环节,催生和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实践环节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员在实践课中对前期所学理论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会”的问题,开始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总参军事学院的实践环节包括2个阶段,即想定作业和综合演练。作业结果不仅要形成报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作战地图上。俄方教员经常讲,作战地图是军人的语言,不能在图上准确反映自己意图的指挥员不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员。实践作业的基本形式是前2h准备,后2h依托地图进行汇报。我军院校在实践提高环节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想定作业和综合演练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步入正轨,联教联训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下一步除了进一步在完善想定内容、强化训练效果上下功夫以外,可以考虑依托网络,开展院校与部队或训练基地的联合演练。

第四,改革考试环节,实现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考试既是对学员学习成绩的检验,一定程度上又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当前,我军不少院校仍在采取传统的笔试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较为客观地检验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很难全面反映学员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我军院校有必要加大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加大口试答辩、综合作业的考核比重,实现由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的转变。

3.4 创新机制模式,打造实战化教学新型教员队伍

要想在实战化教学中见成效,必须打造一支懂实战、会打仗的高质量教员队伍。一是要大力引进部队优秀人才。合理设置部队人才选调标准,坚持“学历、经历、能力”三位一体,把学历适当,有丰富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强作为标准,真正把部队的高质量人才充实到教员队伍当中。二是积极聘请部队教官。部队教官是对专职教员队伍的必要补充。一方面,教官来源于一线领导岗位,可以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指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对一线部队的实际需求了解更为深刻,有助于加快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三是紧贴实战要求,不断提高现有教员队伍的能力素质。要结合不同的教学训练任务,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员教学能力建设。一方面要从改善教员知识结构上下功夫。当前,部分教员对作战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全军院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是制约实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加强对教员队伍作战理论的培养和教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要着力丰富教员的实践经验。要扩大代职比例,加快建设能力复合型的教员队伍。四是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全力调动广大教员的积极性。教员的成长进步,主观努力是决定性因素,但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学习、成才、生活环境和公平竞争的激励政策等,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员们的学习及工作热情,从根本上为实战化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3.5 树立“精英”理念,大力激发学员学习热情

学员是学院输出的最终“产品”,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者。我军院校不仅要在教员中出名师,更要在学员中出“精英”。只有树立起精英理念,学员的学习目标才会更加明确。我军院校除了继续推行“优秀学员”和“全优学员”等奖励机制外,可以考虑在院史馆的荣誉墙上留下全优学员的名字,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对学院的认同感。对综合素质高,表现特别突出的学员,以院首长的名义给选送单位寄去表扬信或发去喜报,让选送单位了解学员的在校表现。只要把学员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出来,树立起为学员服务的意识和培养“精英”的理念,培训效果必然会有一个新的提高。总参军事学院的老师常对留学生们说这样一句话,“上学时,你们以学院为骄傲;毕业后,我们以你们为自豪”。这样的理念,也同样适合于我军院校。

4 结束语

实战化教学作为一种军事教育训练方式,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提法,其背后隐藏的是军事教育为“打仗”服务的本质。长期以来,我军院校的任职培训虽然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本文所谈的“五个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为真正把实战化落到实处,当前,军队院校必须根据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要求,充分认清实战化教学面临的紧迫形势,努力探索实战化教学的落实途径,全力推进军队院校教育的科学发展,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References)

[1]ЧЕhЕВАТОВАВС.АкадемияГенеральногоШтаба170лет[M].Москва:BATIII,2002:172.

[2]КОПЫТКОВК.ВедущаяВоенная ШколаРоссиик180-ЛетиюАкадемииГенеральногоШтаба[M].Москва:BATIII,2012:158-191.

[3]崔国庆,张启良.俄罗斯军事教育改革概述[J].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2012,29(1):70-71.

[4]朱凌.俄罗斯军事教育是时代所趋[J].外国空军训练,2012(4):10-12.

[5]托尔·布克威尔.俄军在俄格战争中的表现[J].刑蓬宇,译.军事评论(美),2009(11):2.

[6]崔国庆.俄罗斯军事教育改革述评[J].外国军事学术,2011(11):65-68.

猜你喜欢
军事学院教员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读与写(2019年34期)2019-11-27 15:02:54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浅谈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军最早的军事学院
军事历史(1983年2期)1983-01-18 08:45:28
刘伯承同志创办军事学院期间大事摘记(1950年7月-1957年9月)
军事历史(1981年2期)1981-08-14 08: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