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发展规律探赜
王月1,文广会1,李琳2
(1.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文化传媒系,陕西 西安 710068;2.西安航空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秘书及秘书机构是社会管理结构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秘书及秘书机构的产生流变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制度的日益健全、生产力的逐步提高、生产门类的不断拓展、文字的出现、社会组织领导人和领导集团的形成与结合等都对秘书及秘书机构的产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共同构建了极具中国古代特色的秘书及秘书机构。探寻古代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流变规律,对于建立现代秘书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秘书;秘书机构;政治基础;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秘书及秘书机构是社会管理结构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逐步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和政治利益,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辅佐于它,为其处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事务,秘书及秘书活动就顺应需要产生了。
一、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为秘书及秘书机构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秘书及秘书活动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而产生的,是政治制度的内在需要。
奴隶制度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并以奴隶主为统治基础的政治制度。私有制的发展和“家天下”思想的确立,使王位的世袭制度取代了禅让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引起诸侯实力的变化并导致了争霸战争的爆发,分封制崩溃。
秦统一六国,开启了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虽然历经朝代更迭,但是巩固中央统治的基础没变。两汉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发展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及地方控制,中央施行 “监察制度”,地方“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武帝时期还施行了“推恩令”“附益之法”。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和募兵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北宋“杯酒释兵权”“更戍法”“三分相权”“集中财权”“集中司法权”“设枢密院”“设三衙”等同样是为了强化集权。元朝的“行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六部”“三司分权”,大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在西南设立“土司制度”,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这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将权力牢牢把握在中央手中,使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
无论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都是为了维护阶级经济和政治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秘书及秘书机构应统治阶层的管理需要而产生,并且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发展而完善壮大。
我国最早的秘书官职是史官。这一官职的起源已经无从查考,大多数从事秘书史研究的学者都认为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史官”一职,并且在典籍中已有相关记载。《史记》《汉书》中就记载仓颉、沮诵是黄帝的史官,负责记录黄帝的言行[1]。夏朝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史官”这一秘书官职也得以正式确立,成为最早设置的官职之一。在夏朝的诸多重要官职中“太史令”和“秩宗”就属于秘书官职。前者负责辅助统治者处理国家政治事务,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长,下有“左史”“右史”“遒人”等辅官;后者是巫祝的领导人,负责主持最重大的祭祀活动[2]。商朝的史官分类较之夏朝更趋于细致,除了有“太史”,还有“尹”“多尹”“作册”“卜”“多卜”“工”“多工”“史”“北史”“卿史”等等。西周时期有“太史寮”是为王室服务的专门的秘书机构,长官“太史”是天子的秘书长,主要负责侍奉天子左右,参谋咨询,同时还参与政事、记载活动、草拟文稿等。各级官署和各诸侯国也开始设置史官,人数达千人之多。史官的地位不断提高,分工也更加精细。这个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秘书“女史”,负责为王后掌管礼仪和文书。
秘书机构也随着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建立并完善。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是出现于殷商末年的“太史寮”,其官员组成包括:最高长官“太史”,副官“小史”“内史”“外史”和“御史”。秦统一全国后设立“御史府”为中央秘书机构,主官为“御史”。汉时期保留了御史府,编制增加至四十五人。东汉时期,御史府所承担的秘书工作一部分分至尚书台、一部分分至太尉府。汉武帝时期,尚书台主官尚书成为重要的秘书官员,到汉哀帝时期尚书台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各分封国以及郡县也有相应的秘书机构称为“记室”,“主簿”“书佐”是其中任职的秘书官员。各级军队内设有“长史”“主薄”“掌书记”“令史”等不同级别不同职能的秘书官员。魏晋南北朝时期,设“中书省”承担秘书职能,负责起草诏令。设“中书舍人”“通事舍人”“起居舍人”“主书”“书吏”等人,负责掌管诏书的拟制,同时参与政治机密,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员。宋朝除了中书省以外还设“通进银台司”,取代中书省成为上下公文往来的枢纽。“翰林学士院”也被认为是秘书机构,除了负责起草重要文件以外还承担了顾问职能。地方机构中有“押司”和“贴司”,前者负责办理案牍和文案的保管,后者负责抄写文书[3]。元朝设“蒙古翰林院”,专门负责拟写、翻译机要文书,从性质上看属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皇权高度集中,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秘书机构“内阁”,负责参与政事、充当顾问、收阅奏章、草拟文书、保管收藏、整理文书、出纳王命、票拟奏章、面议大事,等等,下设“中书科”“制敕房”“诰敕房”三个二级部门,办理具体事务。洪武年间在中央设立了“通政司”,负责出纳帝命、通达下情、收发公文、申诉冤屈、举告不法。清朝“内阁制”沿用,内部机构增加了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副本库、批本处等十多个二级部门,较之明朝内阁分工更为细致。康熙年间还设立南书房,负责部分诏书的拟写和题本的签批。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负责起草圣旨、收受奏折、参与军事、参议政务、充当顾问等等[4]。
综上可见,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使得中央和地方的政务、公务日益繁重,也就必然导致秘书及秘书机构的产生与不断发展壮大。每一个时期虽然秘书官职名称不同,秘书机构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是秘书及秘书机构所承担的职能以及在政治统治和管理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还应该注意到,秘书机构的内部设置也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完善,其中的二级机构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分工上来看都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秘书机构以及秘书机构中的核心秘书人员虽然官阶不高,但是由于承担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与皇帝的亲密程度,地位极其重要,皇帝需要他们实现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二、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门类的拓展为秘书及秘书机构的产生奠定了经济条件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由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其中人是最积极、最革命的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从奴隶社会的木、石、骨等生产工具到西周铁器开始使用,从渔猎生产发展到畜牧业再到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门类的拓展,产生了新的利益阶层,代表新利益阶层的国家管理目标也不尽相同,对秘书及秘书机构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门类的拓展,社会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进而产生了大量的公务活动。奴隶制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产生好奇,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对于自然无法解释和控制,只能是敬畏和崇拜,由此产生了负责承旨解释天意的“巫”和“史”;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统治阶层的管理体系膨大,需要更多的人为之服务。经济生产发展、社会分工细化、管理事务的纷繁,使得无论再高明的统治者也无法独胜其任,必然出现秘书辅助空间,秘书及其机构的产生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文字的出现是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的外部客观基础
关于文字的出现是否是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的社会条件,在目前的秘书研究领域有两派意见。
一些学者认为,文字的出现是和国家的出现并立成为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的两大条件,其理论依据来自于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的一个观点:“生产的继续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调理的文书,商业发展,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而事实依据则来自于殷商时期出现的甲骨文,是当时在统治者身边从事上传下达的“巫”刻制在龟甲上的,用于记事,而“巫”从工作职能上看可以理解为早期的秘书工作人员,其承担的工作也就是秘书工作[5]。
反之,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与文字的出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推论理由是:秘书工作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其工作内容的宏观分类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涵盖政务、业务、事务三类性质工作,每一分类的工作中又分别包括若干二级分类项目。而其中与文字有关工作内容只是集中在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两个二级分类中。如果将文字的产生作为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的条件,似乎夸大了文字对于秘书工作及相关制度的影响程度。如果说文字的产生是秘书工作中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及相关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则契合很多。而关于这方面的另一个佐证是关于我国古代的契丹族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个别少数民族的管理事例。如我国古代的契丹族直至领袖阿保机称帝建辽时仍处于“刻木契记事”的阶段,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契丹族管理体系中秘书的产生、秘书工作制度的建立和秘书工作的开展,而契丹文字的产生则在其建国四年(公元920年)后。无独有偶,女真文字的创制也在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国之后。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文字,但是部落中会设置专门人员充任部落首领的助手,帮助收集信息、联络内外、传达命令,等等。
比较之下,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文字的产生可以理解为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的外部客观基础。
四、社会组织领导人和领导集团的出现是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的社会条件
最早的原始人群结构过于简单,所以没有能够产生领导者或领导集团,辅助其进行管理工作的秘书也就没有产生的可能。等到人类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氏族,以及以氏族为基础的胞族。“若干胞族组成更大的社会组织部落,它通常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习俗,并形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和部落首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就是这样的一些部落首领”[2]。从上述引证上看,社会组织领导人或者领导集团的出现及不断扩大其管理范围,必然随之产生相应的管理系统,管理系统行使日常管理职能,领导人或者领导集团履行领导职能,同时也需要有人辅佐其工作,以弥补智力、能力、精力上的不足,由此,秘书及秘书机构也就随之产生。
随着国家的产生,以权力为核心的行政工作(领导工作)和以辅助为特征的秘书工作有了严格的划分。从奴隶制国家到封建专制统治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变革而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产生了新的利益需要,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统治阶层根据自己的需要逐步完善了各级秘书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各种秘书工作制度,诸如文书工作、驿传、保密、印玺、选拔与考核、档案管理、社会调查、言谏、信访等等。这些工作制度中有很多成为现代秘书工作制度的基础。虽然伴随着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而出现的秘书制度在今天看来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现代秘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基于这些历史时期秘书制度的积累而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每一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秘书工作制度的分类和工作要求。探寻秘书及秘书机构产生和流变的规律为现代秘书制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历史依据,而成与败、利与弊也为现代秘书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剑宇.论古代秘书的界定[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00-102.
[2] 杨树森,张树文.中国秘书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8-19,10-11.
[3] 杨旭辉.宋代秘书制度略述[J].铁道师院学报,1998(2):85-87.
[4] 孟繁功,李莉.清代幕客制对我国秘书事业的推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47-49.
[5] 何青.关于秘书学研究的两个理论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72-74.
[责任编辑、校对:李琳]
Exploration into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Rules of Secretaries
and Secretary Organs in Ancient China
WANGYue1,WENGuang-hui1,LILin2
(1.Department of Culture & Media,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Xi'an 710068, China;
2.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Abstract:Secretary and secretary organ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social management structure.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cretary and secretary organs in ancient China were the result of diversified factors,including the increasingly healthy political system,gradual enhancement of the productivity,continuous expansion of productions,appearance of characters,and form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social leaders and leadership.Exploring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rules of secretaries and secretary organs in ancient China is of great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secretary system.
Key words:secretary;secretary organ;political foundation;economic condition;social condition
中图分类号:C9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33(2015)06-0085-04
作者简介:王月(1980-),女,湖北黄陂人,讲师,从事文学、秘书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