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红
摘 要: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因此协调处理好海洋开发与保护两者的关系,满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是关系到落实十三五“绿色发展”观以及子孙后代幸福的问题,本文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海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海洋;开发;保护
1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福建是个海洋大省,海峡、海湾、海岛优势突出,拥有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大12.4%;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陆地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就有1374个;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深水岸线居全国首位;近海生物种类、海洋矿产能源及滨海旅游资源均居全国前列。福建省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把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战略定位除了考虑经济发展因素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在生态方面也有考虑建成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推进“三群”(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联动发展为重点,着力构建“一带、双核、六湾、多岛”的海洋开发格局。
随着《规划》的批准实施,福建海洋经济步入更好、更快的发展时期,目前,福建在海洋药品、食品、保健品方面已取得一大批市场化前景广阔的科研成果,已有海洋生物医药企业20多家,具有相当的基础和潜力;同时,福建的船舶工业、游艇制造业、海工辅助船、海洋平台供应船等海工装备制造业具备一定竞争力;石化、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重大项目向逐渐向临港区域集聚发展,建立起了全国领先的临港产业集群和基地;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蓬勃发展;海洋渔业重点在远洋捕捞,近海则着眼于优化养殖,深化加工。2014年,海洋经济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减。实现海洋生产总值6500亿元,同比增长10%,占GDP的27%。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建筑业、海洋船舶修造业海洋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福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推进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中,福建人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了一系列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福建省政府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011-2020)》,等20多部海洋环保法律法规规划。
然而,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福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沿海日益增多的重化工业项目给海湾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海域环境污染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局部区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防治海洋污染应急能力薄弱,海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实施难度较大。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临港工业的发展,陆域直接或间接入海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残留物、农业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有些海域和海湾污染趋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控制,国家和我省有关海洋环保法律法规都明确要实施上述制度,但由于涉及环保、农业、海事等较多部门,再加上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技术等问题,这一制度尚在探索阶段,我省虽然近年来在罗源湾和泉州湾等开展环境容量和入海污染物总量调查等工作试点,但成效不大,要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仍需多部门配合等。二是海湾有效实施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难度较大。我省沿海海湾众多,有些海湾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有些海湾还涉及跨市、县管辖范围,实施海湾环境整治等投入多,还需要跨区域跨部门配合。如泉州安海湾近年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据泉州市测算,实施该海湾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就需要投入亿元以上,还有如罗源湾和三沙湾等航道和水产养殖环境的有效整治难度也较大。
2 加快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1、树立海洋环保理念
国务院赋予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即着力创建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着力创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着力创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和着力创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明确了福建省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体现了福建省生态优势所在、发展潜力所在,国家海洋渔业局《关于进一步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指明了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推进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积极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新模式。 在规划布局上,积极利用海峡、海湾、海岛资源优势,开创“一带双核六湾多岛”的开发新格局,以沿海城市群和港口群为主要依托,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福州、厦漳泉为核心的海洋经济区;开发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海湾区域;探索平潭等10个海岛的开发模式,建设生态低碳岛。
在产业发展上,积极推进海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养殖环境整治方面,在宁德、福州、莆田、漳州等主要海域网箱养殖区推广实施科学、生态的养殖方式,减轻渔业环境污染。积极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藥业、邮轮游艇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和海洋信息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加强陆源和海域污染控制
坚持以海洋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基础,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陆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大海洋污染治理力度。突出抓好沿海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源治理,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工业企业污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加快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管网截污率和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加快推进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加强闽江、九龙江、晋江等主要入海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各入海河流污染源的排污监控和监测,有效缓解河流入海污染负荷。实施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的溯源追究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严格控制港口、船舶倾泻排污,重视海洋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大力推广亲环境型畜禽水产养殖模式,有效防治海域污染。加强“美丽渔村”建设,通过渔村景观整治、红树林种植、大米草整治、生活污水处置等措施,大幅改善渔村面貌。
3、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生态修复
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加快实施闽江口、福清湾、平海湾、泉州湾、九龙江口等海洋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立宁德大黄鱼、厦门中华白海豚等一批重要渔业品种、珍稀鸟类生态保护区,建立长乐蚌、云霄蛤等一批海洋珍稀、濒危生物重要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恢复,严格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继续推行增殖放流、封岛栽培、人工鱼礁建设,营造海洋牧场,恢复近海的海洋生物种群资源。在海域海岛使用管理上,坚持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积极引导集约节约开发利用海域海岛资源,推进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促进海洋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提高海域海岛资源利用率和单位海岸线资源的经济贡献率。
4、有效推动海洋管理制度创新
一是研究制定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和机制。开展福建省海洋生态补偿和划定海洋生态红线试点工作,做好各级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二是探索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机制。坚持“五个用海”,探索建立我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机制,做好海洋资源管理工作,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海洋环保责任考核制度。沿海各市县取消GDP考核,改用绿色考核即沿海海洋环保责任考核制度,促进和推动沿海各级政府重视和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创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科学规划岸线、滩涂、海岛和海域的使用,发展经济首先应考虑海洋环境的承受力,努力实现以最低的海洋资源消耗获得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海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渔业资源综合利用,鼓励海洋开发企业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重点开展海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开展有关循环经济的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推进湄洲湾泉港、兴化湾江阴等一批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研发,推广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
6、完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高校、科研院作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激励机制,加强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人员的支持,营造有助于推进海洋自主创新的环境。福建省应充分发挥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海洋学院等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的智库作用,以实施重大海洋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福建海峡蓝色硅谷,创新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新模式,引导和推动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海洋产业项目,重点支持符合海洋产业升级、节能环保的投资项目,力争在海洋生物制药、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有效整合海洋科技优势资源,初步形成厦门、福州两个海洋科技发展中心,集聚海洋科技发展合力。
参考文献
1、把海洋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海洋经济建设中《福建日报》2014-9-27
2、坚持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推进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 福建日报》 2014-02-08
3、王开明:构建海洋生态安全体系《福建日报》2012年10月17日
4、罗新颖:推进福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发展研究》 2015年04期
5、徐刚:关于福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