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初蕾
摘 要:对于民族国家形成的标志的探讨和界定有很多,有的学者认识中央王权是否强大是界定标准,有的学者认为具备了能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实体或政权机构是评判标准,而我更倾向于以为拥有共同的国家利益,并且形成一种以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意识来定义一个名族国家的诞生。从地方领土过渡到民族君主国家,最后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经济活动无疑是连接和对推进整个过程的加速带,而新航路的开辟更加是整个过程中的最有力的催化剂。
关键字:新航路开辟;民族国家;商品经济;资本主义
历史发展有着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以经济为命脉推动历史进步的规律。国家由地区走向统一,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都与经济活动所促成的交往分不开。拿欧洲来说,是经济活动使得四分五裂的地中海构成一个整体,而不同的政治和文化有使得地中海各国各有特色,形成彼此差異的集团。各个集团之间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彼此的差异,而经济活动中的“为各自牟利”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各集团的团结,使他们形成共同利益的团体,进而发展为国家利益至上,最终形成民族国家。新航路开辟给了资本主义萌芽足够的生长空间,正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促进了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也为现代化打开了大门。
1 新航路开辟之前的西欧格局
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以封建割据为基础的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数目众多的封建邦国以割据的状态存在, 西欧中世纪封建制的主要特征是层层分封,形成林林总总的封地领主,国中之国,这里面不存在一个最高统治者,与他们直接发生联系的是领主。城市里面,行会占据主导地位,市民效忠的是行会或城市。在这些邦国之上的却是具有一统威权的教皇,基督教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整体,教廷控制着欧洲的精神领域。中世纪的西欧,没有人不信教,基督教支配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效忠的对象是上帝。所以在中世纪民众一方面将忠诚指向领主、庄园或城市,另一方面又受统一的基督教的思想统治。他们的效忠感情要么是地方性的,要么是普世宗教的,不存在对世俗国家的效忠感情,当然也就没有世俗国家的意识。
2 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民族君主制的崛起
新航路开辟刺激了民族君主制的崛起,形成以王权君主制为核心的国家,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统一,逐步使得民众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转向以国王和国家为认同的对象,并且形成统一与整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
新航路开辟给资本主义大展身手的舞台,商品经济得到更大的繁荣,商人阶级的壮大,拥有了反抗封建势力的经济实力。中世纪时期,尤其是十四世纪以来,西欧经济迅速增长,繁荣的经济发展势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做出了极大的反响,新航路开辟为正在萌芽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丰富的海外资源、巨大的海外市场使得西欧经济像装上了火力十足的发动机开始向海外扩张。商业革命这表现在新航路开辟前后技术的迅猛发展上,包括航海技术、军事攻击防御技术、经商技术已经各类产品生产技术。其中,意大利发明的复式薄记,这种薄记方法的诞生使得商人任何时候都能清楚了解自己商业经营的财务状况,从而大的方便了商业活动。另外,标准硬币、货币的流通也更加广泛,支票、汇票、各种银行信用票据也在这个段时间发展起来。到1408年,热那亚的圣乔治公会已负担起银行的指责,是账单和票据流。渐渐的,首先在意大利,其后在北欧,出现了一些强大的金融家族。这段时期,伴随着海外冒险活动,商业投机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更是上也是的重大变革,为海外贸易动员了经济力量。这些商业上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商业革命和西欧向海外殖民地扩张的巨大力量,更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资本势力得到增长,商人阶级壮大起来,拥有了为自己的商业活动谋求更多政治利益的实力。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凝聚性,它把上到拥有雄厚资本的贵族、大商人,下到拥有部分资本的小商人通通聚集到一起,在资本快速流通的同时,社会人之间的交往也趋于频繁,社会流动加快,广泛的民众阶层也参与到了原本只有上层阶级掌控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同质性社会”逐步形成。
2、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谋求。这里的政治谋求的最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阶级荣耀而在于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谋求更适宜的环境包括避免战乱和苛捐杂税等政治保护。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一脉相承的。十三世纪中叶之前,天主教会的最高统治机构罗马教廷支配着西欧各国,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制定教规,裁决各国的纠纷,还专门成立的裁判所,对“异端”分子施行残酷镇压,教皇掌握天主教世界的财政大权,名族君主没有更多的权利。然而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新兴商人阶级需要谋求更多的保护,使得他们不受战争的侵害和封建主们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商人阶级开始寻求与各国君主的合作,君主与新兴商人阶级结成联盟,在商人阶级的支持下,君主的力量得到加强,逐步形成了一个为牟利而建的社会和体制机构。专制君主通过设置公共机构,加强中央集权获得了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制定了统一法律、统一关税,国家机构逐渐完备起来。逐渐强大的君主制国家于是有实力开始挑战教会的权威。1296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在向教士征税的问题上战胜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并强迫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受法王控制,这一历史事件被历史学家们称为“阿维农之囚”。阿维农之囚事件标志着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民族君主国家开始相继崛起。
新航路开辟带来了思想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教改革,挑战罗马教廷的权威。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的文化思想都受到天主教神学的束缚,人们在生活中效忠自己的领主或者行会,精神上效忠上帝,对于世俗国家的效忠感情是不存在的。而新航路开辟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罗马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力量日益增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同时,由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经济动力,在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的相互作用下,与封建主阶级以神为至高无上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资产阶级人文主文逐渐受到人们的推崇。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主张自由平等的世界观。他们否定以出身、门第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强调人的品德、才能、智慧的决定作用。正是文艺复兴帮助这个时期的人们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枷锁,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使宗教及其哲学“世俗化”,同时也促使了一场以反对罗马教廷控制和实现各国教会名族化的宗教改革运动。尤其在教会的组织建设方面,例如影响最大的卡尔文的宗教改革使,使得中央牧师团掌握了日内瓦市的最高行政机构———市政议会。这种以共和的长老制代替天主教会的教阶制度,以民主选举制取代专制的继承制,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权的开创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在人们从宗教生活向世俗过渡的过程中,以王权君主制为核心的国家也缓慢形成,在这样的国家之中,民众的交往得到了加强,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逐步使得民众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转向以国王和国家为认同的对象,并且形成统一与整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
3 民族国家的后续发展
马克思这样描述这个过程:“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这个国家就是近代民族国家。虽然民族君主制的诞生突破了中世纪罗马教廷的封建统治,形成了拥有独立政权的统一国家,但这时的君主国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王朝利益还是第一位,国家机构之是为君主服务的工具,君主独揽大权,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地位还处于很低的位置。虽然君主专制国家在前一段时间内实现了领土统一、民族意识,但是在之后的发展中这样的君主专制国家又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挡路石。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不会改变的,随着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主义终于与专制君主制决裂。资产阶级开始以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对专制王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批判,提出自由、平等、人权、幸福的要求,并试图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政治观点来改造国家形态、构建全新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
4 总结
无法否认的是,这一切追根溯源都无法逃离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是新航路开辟使得财富经过西班牙葡萄牙流进欧洲各国,从而使得欧洲各国君主更加重视财富,并逐渐依靠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这就使近现代民族国家中封建王权的力量更加强大。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现代化启动的条件之一,正是新航路的开辟,造成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大波动,从最根本的内部驱动力量经济因素到思想文化,是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连一连串影响刺激了民族国家的形成。自那以后西欧比任何地区都先进入高一级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阶级的努力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得以形成。
参考文献
[1]张中英 ,徐洁. 西欧民族国家的萌芽——政治联合同盟[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141-143+41.
[2]胡涤非.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6-10.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
[5]董丽蓉. 对民族国家形成条件的几点思考[J]. 长治学院学报,2011,06:94-96.
[6]唐海军. 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D].西南大学,2009.
[7]赵立平. 近代早期英格兰苏格兰联合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8]刘景珍,傅利华. 试论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J].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18-21.
[9]杨凤霞,宁波. 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67-68. [10]彭顺生. 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J].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76-81.
[10]林涛. 浅析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響[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