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 张辉
摘 要:人的言语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如果言语活动不完善或存在缺陷,就会必然影响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语言刺激信息作用于个体,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变化,心理的变化必然导致相应的生理反应。在动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协助侦查工作的实案测试中,双方的语言互动状况常常是影响测试效果的重要根源。
关键词: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语言操作;影响研究
心理测试技术应用于犯罪领域时,一般被称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包括六大阶段技术,即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测前心理访谈、实测操作和同步评图、图谱综合评判、测后谈话和讯问。通过对具体语境下的个案测试进行分析可知,其在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技术和测后综合评判技术环节上并无显著差异,而其在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测前心理访谈、实测操作和同步评图技术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为此,从综合编题技术对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调控,以及测前心理访谈对心理語言的把握上重点阐述。
1 综合编题技术对语言交流的调控
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语言、思维的反应具有特定的动力模型。一是对地域方言的研究,主测人不能一直老是相信自己认为能够听懂或理解的语言出题,最好是在当地找一个长期居住并且经常使用本地方言的人来作参照,因为这样尤其是被测人的反应时和反应的持续时间都会有不同的差异和效果。如对于黑话的使用,掌握其陈词规律,要对黑话进行识别研究,分析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作案手段外,还必须认真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抓住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文化观念、口语现象等特点。从侦查语言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开隐语的谜团,对于查明作案人的犯罪目的、作案手段、活动范围、藏匿地点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办案时间中,如果出题没有考虑到这些特殊的表述,那么办案人员对案件的了解和认知就不会达到一个理想的程度,从而同样也很难唤醒被测人真实的心理痕迹。二是在测试题的编制上,保持中性公开原则。不能使用刺激性特别强的语言,而要选择相对比较中性的词语。如凡是涉及钱的案件,在编制测试题的时候就不能用刺激性太强的法律术语或者侦查术语(比如盗窃、抢劫或者贪污、受贿)。中性公开包括所有的过程都是公开的,包括拍照、录像等都是允许的,并且也让所有办案人员参与讨论、修改具体题目,使测试题更加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和案件的真实情况。三是保证语句单义性,心理测试技术是一种言语交流的心理过程。主测人在拟制一套完整的测试题时,应特别注意言语的年龄差异、智力差异。主测人使用语言时,应言简意赅,一句话的句子长度不应超过12个字。句子后半段的意思应目标单一、语意确切、防止冗长。保持语句词语单一性还要求一道测试题的长度不要超过10-12个字,因为普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记忆量是有限的,如果一道问题过长,其短时记忆是记不住的,理解问题同样也就达不到预期测试的效果。如果一道测试问题有双义或多义,那么就无法区分到底是哪个词汇的反映。比如是“几个月以前丢的就是单义”,而“几个月以前金库里丢的”就是双义,因为这里面既包括了时间知觉,也包括了方位知觉,这是综合测试法编题所不能允许的。
2 测前心理访谈对心理语言的把握
语言和言语的选择反映了主测人对不同语境下的认识与倾向性,特定的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他们对语言的选择使用都要受到相应的社会语言规则的约束。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于实案测试时,随着测试之初或者随着测试过程的进行,被试者在听到主测人的口头提问后,需要对所经历和认知的事物、情节等记忆内容进行回忆再认和重新组织,就这需要一定的心理过程和思维应对,并随之会引起出现相应的生理变化、外部表现、言语陈述以及在对话语境顺应下的各种非语言性的掩饰和情绪状态的流露。测前心理访谈技术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一个关键环节。主测人在与被测人进行谈话的同时,来观察被测人的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和体能状态,对被测人的身心状态、气质类型、社会文化背景、文化程度、社会经历等信息进行把握,基本判断出被测人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心智水平、态度动机、需要等情况,从中判断被测人对普通话的可懂度和理解度。心理访谈在心理学主要依据相应的原理,如共情作用,利用语言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将心比心的体谅对方,来对被测人内心世界的进行理解和感同身受,从而引导被测人和主测人员达到思想上的共鸣;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利用初次接触到某物或某人时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来进行认知分析;投射作用,以自己的某种思想去衡量别人,以自己具有的所思所想先入为主的与他人的认知等量齐观,强加投射于他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暗示作用,一方通过语言、表情、手势或者某种行为举止,给另一方造成间接地联想信息,使对方迎合发出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等。
3 体语表情在心理测试中的应用
体语即身体语言或体态语言,它是借助一定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语言的一种行为方式。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知觉中的言语表情同表情达意联系在一起,同说话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体态语言的表达形式,主要是靠面部、身段、动作、姿势、触摸等传递信息的。面部表情的反应能够知觉人的情感变化,某人头像前突出,双眉竖立,眉间与额发生八字皱眉,眼睛挣大,鼻翼扩大,嘴往横向拉长,下牙稍露,唇角下坠,下唇有力,下巴强有力地向前突出,这是发怒、不满的面部表情。除了面部表情,人的动作、身段、空间、物体等也能表情达意,他们也成为对人知觉的手段。人在灰心时垂头丧气、兴奋时手舞足蹈、焦虑时坐立不安。微表情的研究对心理测试辅助认定作案人价值很大,作案人的心理压力很大,通常在面部和身体动作中都会有所表现。有些被测试人员还会不自觉的融入到案件的情景中去,努力想像案件发生时的情景,又要编造请言来欺骗测试人员,被测人注意的分配上往往会出现问题,出现口误的现象,这些都对测试结果评判有很大价值。我们在测试的过程中,当被问“当时,是想去救被害人吗?”,被测人脱口而出“不想去救”。之后发现回答错了,有去弥补说:“不知道”。还有的被测人当被问:“被害人当时,是没气了吗?”被测人随口答道:“是的”。还有的被问“现在是想把问题说清楚吗?”被测人则直接回答:“想说清楚”。这些都是被测人融入案件的表现,对测试认定嫌疑人评判价值很大。
4 结语
被测人微表情、肢体语言、口误等问题,需要我们在测试过程中认真的加以总结研究,有目的运用这些经验为测试技术服务。运用犯罪心理测试办案存在一定风险,要使这个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还要进一步推广这门技术,运用时要千万小心,防止自身陷了进去。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拉近心理距离,达到相互认同。如对于多血质的人要放慢说话节奏,不能把话说得太开或太多,防止他注意力的转移。对于胆汁质,因其情感体验深刻而稳定,易受感动,心境变化快的特点,所以对其使用激将法。二是在法律上给被测人以清晰说明,避免紧张与对立情绪,用法律语言讲清楚今天对你进行测试,首先是合法的,是我们配合侦查部门继续调査或就这件事情进行鉴定,这些语言科学合理的运用,有助于心理测试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