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带取样器的采血袋的应用分析

2015-01-07 06:22易中梅王世春王泽荣刁荣华王红苹赖秋月赵树铭
重庆医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样量针头试管

易中梅,王世春,王泽荣,张 红,刁荣华,王红苹,赖秋月,罗 岚,赵树铭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重庆 400038)

·经验交流·

一次性带取样器的采血袋的应用分析

易中梅,王世春#,王泽荣,张 红,刁荣华,王红苹,赖秋月,罗 岚,赵树铭△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重庆 400038)

目的评价一次性带取样器的采血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0套附加取样器的一次性使用采血袋(实验组)和无取样器的100套一次性使用采血袋(对照组)取样的产品适配性、取样的安全性、取样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2种一次性采血袋留取样品总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2.49±0.64)s明显少于对照组(12.96±1.0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带取样器的采血袋)留取检测样品的流程优于对照组。结论一次性带取样器采血袋留取检测样品更方便。

取样器;检测样品;分析

一次性采血袋是采供血机构的重要消耗性物料之一。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留取检测样品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样品检测的结果,而样品检测结果是否合格是采供血机构确认该血液制剂是否可以提供给临床患者输注的金标准[1-2]。不带取样器的普通采血袋留样只有在采血完毕后,从采血针头处留取,一方面针头与血袋之间未被血液保存液稀释的血液量不够留取检测样品,而血袋内血液已被血液保存液稀释,留作检测样品可能导致错误的检测结果从而发生血液制剂使用错误;另一方面从针头留取样品的过程增加了操作者职业暴露的概率。为了临床血液制剂的使用安全及血液采集过程操作者的自我防护,笔者比较了同一家公司生产的两种一次性采血袋,评价了产品的适配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平行对照的实验设计,对南格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带取样装置的采血袋进行留样的安全和有效性评价。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未分析HSP27表达对骨髓瘤患者接受BTZ治疗后疗效和预后的影响,这是后续研究的内容之一。总之,本研究揭示了HSP27通过负反馈机制介导骨髓瘤对BTZ耐药,深化了对骨髓瘤耐药机制的认识,为靶向HSP家族蛋白治疗MM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体外实验依据。

1.2 仪器与试剂 可调移液器:100、500、1 000 μL规格;定量天平:100 g规格;秒表;样品管:血型试管(型号:2 mL;批号:20140821,洁瑞,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肝功能检测专用试管(型号:5 mL;批号:140909;南昌市赣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核酸检测专用试管(型号:5 mL,EDTA、惰性分离胶试管;批号:4119953,美国BD公司)。

1.3 方法

2.2 有效性 对两组产品收集样品的时间和容量进行观察和评价。实验组留样总时间显著较实验组缩短,但两组样品留取时间均在15 s内(样品包括肝功、血型和核酸检测试管3种),容量均符合要求,见表2、3。

2.1 安全性 对两组采血袋使用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观察,实验组采血袋连接采样装置部位无渗漏、针刺保护装置针柄均无脱落,与留样试管匹配良好。对照组采血袋从采血针处留取样品无保护装置,仍具可操作性,但需加强操作者自身防护,见表1。

1.3.3 评价指标 安全性:观察一次性带取样装置的采血袋在使用过程中连接采样装置部位有无渗漏、针刺保护装置针柄有无脱落,与各种留样试管是否匹配。有效性:观察样品(血型、肝功、核酸检测管)采集时间和采集量(血型、肝功、核酸标识量分别为2、5和5 mL)是否符合规定要求、针剌保护装置(内锁片能锁住针柄、无外力针不滑出)是否有效。留样时间是否有差异,留样量为标识量的±10%。

4.促进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深化。工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完善了项目管理流程和制度,规范了项目运营行为,加强了内部控制,支持了全面风险管理,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通过实行工程项目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工程项目联合体、建立风险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对于提升企业特别是施工企业公司执行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1.3.4 临床综合评价 观察采血及留样过程对操作者的职业暴露概率,包括穿刺时、拔针后及留取检测样品过程中。观察留取的检测样品是否有溶血、凝集等不利于获得准确检测结果的情况。

1.3.2 实验分组 采用一次性使用采血袋200套,其中带取样器的100套作为实验组(NGL/RF-XZ Q400PN,批号:140627),实验组从取样器留取检测样品;无取样器的100套作为对照组(NGL/RF-XZ Q400PN,批号:140811),对照组血液采集完毕后从针头处留取检测样品。两组采血袋均为四川南格尔公司生产。

2 结 果

Analysis 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geo-hazards before and after Jiuzhaigou

表1 两组采血袋留取样品时其他性能比较(n)

1.3.1 临床实验时间 临床实验起止时间:2014年9月18日至2014年9月30日。实验组及对照组样品留取及数据分析均在该时间内完成。

表2 两组采血袋留取样品时间比较

表3 两组采血袋留取样品容量比较

3 讨 论

关于一次性采血袋少有研究,留取检测样品的取样装置也极少报道。一次性采血袋是血液质量的基础,而采供血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是最基本的需求[3]。在采血到供血的过程,有许多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如使用一般采血袋采集血液完毕后,针帽回套或针头暴露都是对医护工作者的潜在危害。核酸检测的增加导致留取血液样本增加,无取样器的采血袋无法保证所有接受检测的血液样品均未受到血液保存液的稀释,因为血袋与采血针之间的管路所含未被稀释的血液的容量不满足所有的血液样品检测,这种情况可能直接影响血液检测的结果;另一方面从采血针留取检测样品增加医护工作者的职业暴露。表2提示,对照组留样时间较实验组长,分析因为从针头留样是全手工控制,样品从管路到试管的距离较长导致。表3提示,对照组留样量较少,分析是手工留取时,留取多少主要依赖操作者的判断,采血台低于操作者视线,操作者看到的是留样管刻度的下限导致,不同于取样器自动取样客观。两组肝功留样量均低于理论留样量,因为这是一种体外留样方式,留样的顺序为核酸、血型及肝功检测顺序,因此,后来因袋中压力减小,对留样量也有影响,实际上是导致肝功试管的留样量较理论留样量小。另外肝功样品留取4 mL全血可以满足检测及复查,而试管没有这一规格,只能使用5 mL试管。

一次性带取样器的采血袋是在原有采血袋的基础上,在针头与血袋之间联结了取样装置,包括针刺保护装置、真空取样器、采样袋。有如下优势:(1)用于留取检测样品,样品不含血液保存液等抗凝物质,血液没有被稀释,抗体效价更高,血型检测准确性更高。而HCV、梅毒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抗原抗体反应会更敏感。特别是核酸检测样品,留取要求高,不允许污染和凝集。有研究比较原管血(取样器留取的检测样本)的检测值明显比辫管血(混合血液保存液的检测样本)的检测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包括抗凝剂的不同可引起血筛4 项指标ELISA 检测结果的干扰。采血袋血辫留样试管血因血液保养液的混入而被稀释,两者复检结果有明显差异,有作者提出如需进一步复查,可召回献血者重新留取标本进行检测,以避免使用含有CPD 的血液标本[1]。但召回献血者重新留取标本较难做到且会影响批次放行时间。所以一次性带取样器的采血袋增加的取样装置解决了增加核酸检测后,所有检测样本均使用原管血,避免血筛项目检测值的明显差异这一问题。(2)采样袋收集采集血液初始的10~12 mL血液,可降低血液制品中的细菌污染。广东等地学者报道,血液在弃去和不弃去最初10 mL 血液后的血液细菌污染率分别是0.08%和0.57%,提示使用取样器留取最初采集的10~12 mL 血液作为检测样本,既将血液制剂的污染率降低了约7倍[4],又合理地使用了这部分血液,没有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还保证了检测样品的质量。(3)增加了针剌保护装置,用于该袋血液采集完毕拔针后顺推即可包裹针头,不须回套针帽和暴露针头,利于医护工作者操作,避免职业暴露[5-6]。(4)取样器优化了操作流程,合理利用了采集等待时间。从取样器留取检测样品,是在采血的过程中已经将检测样品留好,利用的是采集过程等待的时间;而使用没有取样器的采血袋是在血液采集完毕后,从采血针处留取检测样品,使用的是采集时间以外的时间,即延长了整个操作的过程。

对沥青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中的有机类物质包括重质液化油、沥青类物质和未转化的煤;无机矿物质包括金属杂质和外加的催化剂。依据沥青砂特性,我们采用沥青砂、合成导热油废油和裂化油浆的混合油浆为主要原材料制备了MY沥青砂添加剂。

综上所述,临床试验表明,两种采血袋均可用于临床,一次性带取样器的采血袋用于采供血机构采集和留样更加方便,提倡推广使用。

[1]林永财,欧山海.两种留样途径血筛项目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2):1267-1268.

[2]黄斯瑜,李尔凡.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2):191-192.

[3]唐建华,张妍,朱海峰,等.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前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9):45-46.

[4]陈龙菊,梁其龙,高艳,等.采血前不同皮肤消毒方法降低献血者细菌污染率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4):328-329.

[5]李爱琴,胡小兵.采血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6):407-408.

[6]张碧芬,蔡秋妮,欧娟娟.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J].上海护理,2014,14(4):18-20.

[7]赵建华,曾桂萍.采血者针刺伤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0(109):65-66.

[8]黄虹,卢岑.30例采血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3):204-541.

10.3969/j.issn.1671-8348.2015.30.037

易中梅(1976-),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血液成分制备及相关研究。 # 共同第一作者:王世春(1984-),硕士,助理研究生,主要从事血小板保存研究。△

,Tel:(023)68765475;E-mail:shumingzhao@yahoo.com。

R331.1

B

1671-8348(2015)30-4283-03

2015-04-18

2015-07-26)

猜你喜欢
样量针头试管
元素分析仪测定牧草样品适宜称样量的确定
页岩油气勘探中热解分析与总有机碳预测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化肥检验中称样量与检测结果的误差分析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试管难题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