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瑛妩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的超负荷运转,使教师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也对教师的身心造成极大危害,教师的身心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因此,学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偏远山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使这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更为严重,然而山区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又最容易被忽视。因此,分析和研究偏远山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就偏远山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解决对策展开论述。
一、偏远山区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偏远山区面对的是艰苦的教学条件和陈旧的教学设备,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基础及行为习惯较弱的留守学生,教学工作繁琐而重复,需要倾注大量情感,但教学效果不容易立竿见影,致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偏远山区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可概括为失落感、压抑感、自卑感、冷漠感,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致使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始终不变,教师丧失职业理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些直接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抑制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当地教育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二、造成山区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理想和现实的落差,造成失落感
(1)环境恶劣,产生抑郁或偏激情绪
偏远山区的教师是指生活工作在偏远山区艰苦环境的教师群体。从环境来讲这里是山区,远离繁华的都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文化乏味。教师来到偏远山区,最初的理想变成单调乏味的生活,畅想的宏图大志变成无奈和挣扎,使他们的心理极易失去平衡,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缺乏激情,一想到开学就恐惧或烦燥,消极怠工,无视规章制度。
(2)教育劳动和收入矛盾,产生愤懑和悲观情绪
偏远山区教师紧缺,教育任务繁重,教师工作负担重,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有所提高,但收入相对较低。大多数学校领导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效益,不理解也不理睬教师的需求,如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考核与评聘等方面的操作缺乏透明度。除此之外,农村教师的职称名额有限,很多教师辛苦工作多年仍未评上中级以上职称,内心容易失衡。
同时,身处山区的教师由于地域原因的特殊,在组建家庭等方面也遇到困难,造成很多教师虽有献身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决心,但常常产生愤懑或悲观情绪。由此造成教师不满和无奈,工作热情衰减,对学生缺少爱心、耐心和热心,师生关系也较为紧张。
2.期望和成就之间的矛盾,导致自卑感
偏远山区的教师大多处在经济相对落后、条件相对艰苦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上来讲,山区教师收入普遍偏低,除维持生计的工资以外没有其他补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偏远山区教师感到经济上的吃紧。从地位上讲,偏远山区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老百姓不太重视教育,甚至由于打破了“铁饭碗”,大学生不再包分配,大学费用负担重等原因,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对教育的认识不足。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地区办学热情下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偏远山区的教师缺乏成就感,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产生自卑,在教学上自我封闭、不求创新,在课堂上很少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学校安排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各种技能比赛也消极应对。
3.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导致精神上的压抑感
首先,偏远山区教师是当地唯一的知识分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山区显得更为突出。教师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有沟通障碍,农民谈的是春播秋收等涉及农民生活的事情,教师从思想上无法融入当地生活,从而孤芳自赏。其次,教师每天的活动区域仅限在校园里,工作性质决定了人际关系的狭窄。再次,山区教师由于交际面窄,子女就业难度大,导致心理压力大。由此一来,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校没有主人翁意识,缺乏大局观念。
4.心理压力和保守思想导致情绪上的冷漠感
偏远山区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事业的无成就感和思想缺乏交流导致教师在事业上的退缩和对待工作的消极。山区教师学习节奏缓慢、教法守旧、信息交流少、创造力差,因此,尽管他们努力工作却无法突破沉重的教学压力,导致心理失衡,荣辱观念淡薄,用消极被动的方式对待工作,用冷漠的心态对待生活。
三、解决偏远山区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思想的失落感
第一,感受自然,劳逸结合。大自然是慷慨的,带给我们的快乐是丰腴的。偏远山区的优势就是它拥有城市没有的好山好水好风景,教师应经常欣赏大自然,饱览自然美景,净化心灵。
第二,合理宣泄。教师心中的压力可向朋友或亲人倾诉,也可采用纵情高歌或体育活动的方式宣泄压力,使自己的情绪得到调节。
第三,培养爱好。教师可培养自身的爱好以充实生活,如游泳、登山、写作等,从中获得成就和满足。
2.保持平衡的心态,消除自卑、压抑感
(1)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从事的是精神劳动,收获的是精神愉悦,得到的是心理满足,教师从职业角度来讲本身就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只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才能获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快乐,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使教师面对艰苦的生活能及时调整心态,消除自卑感。
(2)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学校应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为教师的课余生活增加色彩。教师也应积极培养兴趣,参加文化娱乐活动,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消除压抑感。
3.不断进取,消除情感上的冷漠
山区环境艰苦,条件恶劣,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和品质,使人变得低沉、消极,终日情绪低落,失去人生目标,对事业失去信心。为改变这种心态,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让思维变得活跃,激发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才能,消除冷漠心态。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从培训中获取新知,从交流中获得新的教学经验。再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断体验创造的快乐和创新的喜悦,从而消除低落、冷漠的情绪。
4.完善保障体制,增强教师幸福感
(1)提高山区教师待遇
政府应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在职称名额上给予农村教师应有的照顾,让工作在偏远山区的教师能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愿,促进山区教育的发展。
(2)关心教师生活
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山区教师的心理问题,关心和爱护教师,肯定教师的成就,尊重教师的人格,合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消除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
总之,山区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直接影响着山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前景。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会自我调节,不断完善自己,以健康的心态开展教育教学,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碧桂园职业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