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偶然之间,阅读到霍健康先生的文集《千山寻梦》,散淡的文字与随意的结构之中,蕴含深刻的人生与教育感悟,便爱不释手,想为霍先生这本大书写一些心得。然而无常的世间事,凡人终归无从准确把握,于是在生活与工作的忘我追逐中,我忙里偷闲地读完了整本书,却将写些文字的事搁置了下来。国庆长假闭门在家,再次重温霍先生那些或语重心长、或汪洋恣肆、或温文尔雅、或激情似火的文字,我的心再次被强烈地震撼了,我感觉到自己已经走进了霍先生的内心,深刻领会到他作为贵州“教头”的诗意情怀,作为贵州教育领跑者的忧患与睿智。《千山寻梦》一书共分为“散文”、“诗歌”、“文论”三部分。“散文”部分篇章不多,却爱意浓浓,颇具人生况味。
在《儿子失恋》一文中,霍先生以智者的眼光冷静地审视儿子的失恋;以朋友的视角平心静气地与儿子交流。霍先生启迪儿子,“要把忍耐当享受”,“冲动人人有,冲动是一时,冷静和理智是一世”,末了霍先生自行反思:“我知道自己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好些话对儿子来说是空洞的、苍白的,甚至是肤浅的。”但是最终,霍先生的理解与诱导还是让儿子走出了那一段感情的羁绊与阴霾,他如是转述了在国外学习生活的儿子的话,“老爸的这些劝慰,多数是大道理,少数管点用”。就因了那“少数管点用”的父爱之言,让霍先生“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读罢该文,感觉霍先生和儿子完全就是一对知心朋友,不但能够说事,而且能够交心,这是最令为人父母者钦羡的。
在《搬家》一文中,霍先生叙写了无奈搬离旧居的心路历程,他写道,“多宽的别墅,晚上只能睡一张床;多美的佳肴,一顿也只能吃一碗饭”。“妻爱整洁,旧居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充满了家的温馨……我也难舍啊,交钥匙之日,在旧居里坐了很久很久”。充满情味的文字间,温暖而低婉,既有对旧居的眷恋不舍,又有“安贫乐道”的无欲无求;既有对美好未来的现实展望,又有对充实过去的无比惦记,这是一种人生的高境界、大智慧,举重若轻,举轻若重,非一般修为所能抵达。霍先生内心深处的纠结、拧巴应该源自于他对朝夕相处的旧居的依恋,那里毕竟曾经承载了他数十年的风雨,毕竟曾经是他困顿之后回归的港湾,毕竟盈满了霍先生无限的温情与记忆,想说再见,谈何容易?我们常说,家不是无根的浮萍,家是根,不管暴风潮汐,它始终默默地守候在路口等待着你。霍先生在《搬家》中表达的意绪也许就是如此。
在《我爱读伟人传记》一文中,霍先生侧重表达对胡耀邦同志的深深怀念,并从一个为政者的角度对《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解读。霍先生认为,“一个普通人要走向成功,必须在漫长的岁月中千锤百炼”。“一个人只有永远不忘祖国和人民,才能忘我地为祖国和人民谋利益”。“一个人要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方向和路线面前不迷路,原则问题面前不动摇”。“一个人要永远乐观地善待人生,面对打击和磨难,坚持黑暗是短暂的,明天是美好的”。这些充满真知灼见的格言式的人生感悟,既表现了霍先生对胡耀邦同志的“偏爱”,又折射出了霍先生并非单纯地为读书而读书,为消遣而读书。他在读书的同时,也在阅读社會与人生这本大书,而且读通了、读透了。我认为,霍先生这种通过阅读文本然后引向回归自我、审视自我的阅读方式,重心不在于书,而在于人。书仅为文本载体,人才是解读的根本。
在《千山寻梦》的散文部分,最耐读的是《英国印象》,整整占去42个页码,可谓散文中的“鸿篇巨制”。《英国印象》叙写的原本只是霍先生的一次普通工作考察经历,行文类似于游记,但是霍先生却于游记之中融会了英国优质的教育理念,并对贵州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说某种程度地阐释了他对贵州教育的定位及构想。譬如“知识面广,口才极好,诙谐幽默,清高自负”的华人张校长,“好几次迷了路”,“有很高职业素养”的英国土著大巴司机,“工作效率不高的西斯罗机场”里“没有高声喧哗,秩序井然”的绅士,让霍先生明白,人其实都是个体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即使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英国,人之间依旧存在着差异,而引申到教育,自是亦然。为此,因材施教至关重要。在考察了曼大教育学院之后,霍先生如是总结:“语言是一种工具,是用来交流的,首先在于人与人之间能说得清楚、听得明白,而我国英语教学却发生了偏离……花费了很多时间却事倍功半,真该深刻反省,尽快改革了。”于此,霍先生心明如镜,对当前教育状况了如指掌,对教育陷入困境的心急如焚与拳拳之心可见一斑。除却教育话题外,霍先生在文中还粗略梳理了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并赋予了当地风物以特别的诗意,霍先生如是行文,“闲游古城,漫步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一处处残留的古老风情,让你觉得时光流转、悠闲自在、流连忘返”。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美不胜收。当然,作为贵州教育“教头”,霍先生最终的视角必将定格于教育,这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责任。霍先生平和地建议:“我们需要以一颗平常心,从容地从小事、从凡事做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霍先生严肃地告诫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今天已经进步了很多,但英国的经验仍然应该好好学习。”霍先生清醒地反思说:“重要的是引导,要相信大多数中国孩子还是比较传统的。”在《英语印象》一文的结尾处,霍先生引用了英国教育大臣艾·约翰逊的话阐释自己对教育的全部理解,“我希望每个小孩都能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我们将为他们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从最有天分的小孩,到那些落后的小孩,一个都不能落下”。言简意赅,高屋建瓴,体现了霍先生对整个贵州教育个性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的殷切期望。
客观而言,读罢《千山寻梦》,我对霍先生是心怀敬意的。身为贵州“教头”,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思考,并付诸笔端,用一本大书见证自己的教育心路,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就如霍先生在《后记》中的追问:“勤奋是什么?是别人在睡觉时我在思考与写作,是别人在喝酒聊天时我在干活。”正因了霍先生始终坚守的勤奋,以及内心对教育的深爱,才让他不辞辛劳地为贵州教育耕耘不辍,并迎来了贵州教育的灿烂春天。
千山寻梦,梦想永远在路上。作为贵州“教头”的霍先生,我相信他必将怀揣一个更为美好的教育梦,永远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