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
网络恶搞微表情符号初探
王炜
恶搞是一种网上次文化,起源于日本游戏界,兴盛于国内的网络论坛。恶搞文化的快速传播影响了网络聊天微表情符号的创作,恶搞微表情符号应运而生。本文以恶搞微表情符号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因、创作、分类、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
恶搞;微表情符号;传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时代成为了现实,网络即时聊天工具和移动终端平台有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信息交换效率。与此同时,“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类社会进入微博、微信、微表情等微语言为主导传播媒体的“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掀起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这些微小的事物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巨大的能量,刺激人们的感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比如用于辅助聊天的网络微表情符号。其中恶搞微表情符号因其使用频率高、影响面广而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网络微表情符号是由符号、图形、图片等非文字元素构成的用于表达情绪和交流感情的从属性符号,它是网络视觉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它以形会意,形象直观,能够简便快捷地传情达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网络微表情符号作为网络非语言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年轻网民的数字化交际活动中甚是流行。纵观其发展历程,网络微表情符号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一)美式ASCII字符。该类型是最早的表情符号,如“:-)”,需要将头转九十度才能看得明白。
(二)日式颜文字。如:“+_+b”,该类型受日本卡通漫画影响,与美式ASCII字符相比更强调正脸,是一种横式的表情符号。
(三)官方表情。网络即时通讯软件自带的表情套装,以经典的正面圆脸为代表。在此阶段由于技术所限,网民别无选择,只能使用软件自带的表情符号。
(四)网民模仿官方创作的自创表情。随着软件支持自定义表情和图片的发布以后,各种自创表情如雨后春笋般增加。该类型有固定的形象,表达意思同官方的近似,一般由一个卡通形象演绎各式表情。如:悠嘻猴、阿狸等。
(五)恶搞、无厘头表情。这类表情形式多样,集夸张、讽刺、搞笑于一身,以娱乐大众为根本目的,它的产生带有深刻的后现代主义印记,以一种反权威、反正统的方式传播思想,宣泄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微表情符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逐渐朝着多元化、娱乐化的方向蔓延,近期受到恶搞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首先,了解一下何为恶搞。恶搞这个流行热词,并不属于本土词汇,它最早出现于日本网络动漫游戏中,经台湾、香港的论坛传入大陆,是一种网络次文化。具体来讲就是:“对公众熟悉的人物或事件根据一定的笑点进行夸张讽刺的重新定义,这种诠释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个人主观色彩强烈,对被恶搞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构成讽刺和嘲弄”。迄今,恶搞已经在网络中遍地开花,“无恶搞不为欢”的精神促成了网络微表情符号新一轮的变革。恶搞微表情同音频恶搞、视频恶搞一样是网络恶搞的主要种类之一。
恶搞微表情符号满足了大众的阐释欲求和娱乐需求,使人们在视觉上获得快感。它的创作思维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常见的创作方式有:抵抗与颠覆、消解与结构、模仿与反讽、挪用与拼贴等。它是一种感性的视觉文化,具有创新性、批判性、娱乐性的特点。更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使之能够吸引大众积极参与并通过聊天软件呈现病毒式传播,成为一种“网络时尚”。
恶搞微表情符号的创作及使用人群基本都是年轻人,对于乐于追求新鲜事物和张扬个性的新一代网络用户使用者来说,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一方面,技术的创新使他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而更倾向于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智能手机、图形图像制作软件的普及,素材样本来源愈发丰富,自己动手制作好玩有趣的表情变得更加简易。因此,恶搞表情符号的普及度和参与度空前高涨。
恶搞微表情符号从早期简单的图片嫁接到出现极具艺术创意的专业之作,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脑图形处理软件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恶搞族通过软件,将多种素材人为的组合、剪裁、黏贴、优化处理后,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随着制作技术的普及和参与者逐步增加,制作水准也越来越高,使恶搞微表情的生命活力尤为旺盛。且更有不少作品广汇人气,以细腻精美、富有内涵的优势凸显于网络传播中,逐渐发展成为网民重要的娱乐方式、交际符码和表达发言权的载体。
网络恶搞表情迅速发展壮大,根源于大量的拥护者和参与者,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强化了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处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无数恶搞爱好者的参与下,网络恶搞表情符号日益丰富,表现形式也日趋灵活多样。笔者简要将之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影视片段配文字。以网络上现有的影视作品为基础,进行截图,节选视频片段进行解构式另类创作,有的加入文字、符号进行注解或嘲弄。该类别习惯将经典影视作品中大众印象深刻的经典镜头截取出来加以文字注解,最后引入聊天对话中,从而达到颠覆性的搞笑效果。
(二)真实人物和热门事件的改编。如奥巴马、姚明、李宇春、金馆长等一些广受网民关注的人物,也称为话题人物,他们夸张的表情图像更加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因而常常成为恶搞族恶搞的对象。由此引发出现一波又一波PS图片恶搞作品通过微博、微信、论坛、QQ等网络媒介快速交换传递。此外,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大多匿名发布信息,这就为网民狠整名人和热门事件创造了条件。话题人物频遭恶搞,也是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精英阶层,代表着权威、正统、经典。恶搞族将之“降格”、“脱冕”,让他们脱下高贵的外衣,在大众面前出丑露乖,成为与常人平等的调笑娱乐对象,从而满足大众对精英的嫉妒,对权威的不满,对传统的蔑视心理。
(三)无厘头表情。“无厘头”是粤方言,本应写作“无来头”,因粤方言“来”字与“厘”字读音相近,故写作“无厘头”。该类型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莫名其妙组合串联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其表现为无深度,破坏秩序,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搞笑服务。
(四)涂鸦表情。看似随手涂鸦的内容,却包含了颠覆一切权威和规则的气概,它所推崇的不确定性带来对次序的消解。该类型表现出一种随意性和游戏性,使参与者乐在其中。
(五)猥琐表情、贱表情、色表情。这一类反对一切高雅、英俊、美丽的美好的视觉形象,反传统,反精英,只求抓住受众的眼球,戳中人们的笑点!这些表情同官方“高大上”的正统表情符号形成反差,深受草根阶层的喜爱。
增强网络交流的亲近性、趣味性。同样的信息,用文字、传统表情或者恶搞表情几种不同符号来传递,效果是不同的。首先,文字繁琐缺乏视觉表现力。其次,传统表情过于普通,缺乏个性和调侃式的幽默,且流行时间短暂,后续乏力。恶搞表情表现形式随心所欲,不但更加贴近生活,更具亲近性,而且笑点多,无论多么普通的语言信息,经过恶搞包装以后,都能展现使人发笑的元素,容易释放我们的生活压力,能够最大限度的刺激和调动我们的视觉感官。
通过戏讽,嘲弄权威经典,增强个体的话语权。在网络中,网民可以不用考虑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等因素,自由地登台亮相,发表言论。相对于传统大众媒介那种严肃的权威和主流精英文化意识形态,恶搞微表情在小众范围追求虚拟的自由,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流,每个人都可以接收、创造、传播。网民把平时不敢说的话、看不惯的事,用恶搞微表情进行游戏调侃,在发布和交换恶搞微表情的同时,互相心领神会,享受到了发言和围观的乐趣。
通过审丑,维护社会道德伦理。凤姐、芙蓉姐姐等网络“丑名人”,以向大众展示庸俗而窜红出名,还有一些“我爸是李刚”,“大妈倒了扶不扶”,“且行且珍惜”,“气功大师隔空戳人”等网络热议话题,频频被改编成为恶搞表情符号,似乎在表明“审丑”已经成为了网络上的一个文化现象,广大网民用娱乐嘲讽的心态去恶搞、狠整这些丑人丑事。恶搞族实际上是宣泄对庸俗、权贵、冷漠、背叛、欺骗的不满,利用表情图像来谴责、鞭挞,在博人一笑的同时自觉主动的维护着溃败的社会道德伦理。然而,恶搞并不等于恶俗。当然,由于网络环境的相对宽松,恶搞微表情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有部分作品并不具备审美意义,纯粹是侮辱和攻击他人的,或是一些低级趣味的宣泄。这种野蛮恶俗的内容,违背了恶搞的精神,是打着恶搞的幌子去做有违道德的事情。
恶搞微表情使用荒诞幽默,充满戏讽、嘲弄的图像进行情感的释放,是网民生活娱乐和表达发言权的方式,是网络交际的特殊语言。它将枯燥乏味的交际内容变成了富有刺激性的视觉体验。在网络交际中,恶搞表情符号所呈现的非理性、游戏性、去中心化等特征都是后现代的行为表现。我们要在网络交际中合理利用其独特的传播功用,更好的方便人们的情感生活,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增加生活的乐趣。
[1]鲁瑶吴佳妮.网络表情的传播现状成因探究 [J].经济视角, 2009,(11).
[2]田丽芳.网络表情符号分析[J].价值工程,2014,(06).
[3]魏玮.网络表情符号的情感表达探讨[J].科技传播,2014,(07).
[4]李兰.从恶搞文化看后现代媒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报,2007,(01).
J04
A
1008-4428(2015)03-23-0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GD13XYS05)名称: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审丑形态。
王炜,男,吉林人,惠州学院美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