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兰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单纯依靠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已经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研制学业标准,是对现有课程标准的有益补充。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11年启动了“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与实践”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子课题参与研究,历经4年时间,取得了初步成果。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3~6年级)》一书将学业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结合,共同指导教学,建构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有效地契合了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理念。
本指导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析、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教学案例。课程标准解析部分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变化等内容;学业标准部分主要从年段目标和各领域目标两个维度进行描述;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部分主要涉及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和学科内实践性问题三个方面;教学案例部分呈现的是常态教学中的一些优秀案例。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下面重点以本书第二部分“学业标准”为例,谈谈在此标准研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一、研制过程中的思考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本质上属于内容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清楚,但对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够明确、清晰,难以量化。学业标准的研制就是要从重视内容的学习转向重视学生学业水平的达成,希望在内容上有更细致、明确的标准,说明学生应该掌握和达到的程度。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3~6年级)》一书的“学业标准”部分由年段目标和学业标准两部分构成,力求做到宏观调控与微观把握相结合。
(一)年段目标
1. 年段目标分解
年段目标,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分解年段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在小学3~6年级开设,涉及中、高两个年段。通过年段目标分解,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在中、高年段应该达到的标准予以说明,使得中、高年段的目标更为明确,进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中、高年段的不同标准。
2. 考虑区域特点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同一个标准有可能呈现在不同的年段。因此,我们在研制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力求凸显对海淀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需要在中、高年级完成,人教版教材对学生进行诚信问题的教育重点放在了五年级,因此,在年段目标的划分过程中,我们把这一条的相关要求放在了高年段。
(二)学业标准
1. 参考课程标准进行维度划分
本标准主要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六大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为依据,参考教学内容,划分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能力与方法”“知识”四个维度。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明确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等,由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四个维度在描述过程中的内涵解释具体如下:
2. 凸显“行为”维度,突出课程特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和“知识”三个维度引导和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学业标准在研制的过程中,基于课程的特性增加了“行为”这一维度。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教学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虽然经过课程改革,这种现象有了好转,但依然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增加行为层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同时,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师向着知行统一的方向转换自己的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3. 关注行为动词的使用
(1)行为动词使用准确
在描述的过程当中,我们关注到了行为动词的使用,并力求准确。所谓行为动词准确,指的是行为动词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行为动词所指向的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避免行为主体的混淆,才能更好地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其次,行为动词使用的准确性决定了教学的可操作性,因此,行为动词的准确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四个维度的行为动词具体如下:
(2)行为动词细化分层
针对每个维度的行为动词,也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层级划分,隐含在评价标准的描述过程中,每个不同的层次对应不同的行为动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水平,分别是经历、反应和领悟;“能力”维度可以从感知、理解和实践(应用)三个层面考虑;“知识”维度则可以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面。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的,现以标准中此维度的评价标准加以说明,该维度的行为动词细化分层如下:
以《家庭小账本》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评价标准描述如下:
① 能体恤父母的辛苦工作,感谢父母对家庭生活的贡献;
② 愿意做个“小当家”,为父母分忧;
③ 养成合理消费、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三条标准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行为动词,即“体恤”“愿意”和“养成”,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三个不同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在标准描述的过程中,不是每个维度标准的描述都同时涵盖三个层次,有可能只经历一个过程,也有可能经历两个过程,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来确定。
4. 关注描述内容的具体性
评价标准在达成的过程中,内容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具体到课程标准的每一个板块,在标准的研制过程中,我们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又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与拓展。与课程标准相比,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的条目进行了整合,明确学习主题,便于更好地理解内容。
(2)对每一个内容标准进行了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重点结合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同时参考一些其他教材的内容,针对课程内容给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我的家庭生活”这一板块,我们将课程标准细化为以下几部分内容:感恩父母长辈、料理自己生活、承担责任、邻里和睦、家庭消费和家庭沟通,每一部分再匹配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感恩父母长辈”这部分内容为例,具体的学业标准如下:
5. 关注教学的螺旋上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标准研制过程中,同一个内容中、高年段学业标准的对比,可以更好地体现年段之间的螺旋上升。
“认识地图”这个内容,在中、高年段都有所涉及,在以往的教学中,“超前教学”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以知识这个维度为例,中年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政区图,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图,很多教师会把地图三要素的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但实际上,这样的内容是需要在高年段完成的。学业标准的制定,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认识地图”这部分内容为例,具体的学业标准如下:
二、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1. 学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
虽然学业标准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和分解,对于学生评价和教师教学针对性更强,但是,学业标准并不能替代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教师需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学业标准与课程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最大效率地发挥学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
2. 学业标准与教学相结合
通过研究,我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业标准等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课程标准、学业标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加强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评的一体化。由此可见,学业标准的开发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解与应用,在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实现理念与行为的对接,让标准融于教学活动之中,为教学提供支持。
3.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
本标准在研制的过程中,虽然充分考虑了海淀区选用的教材版本、学生特征等共性问题,但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材不同的理解,难免存在疏忽之处。因此,需要教师在遵循课程标准和学业评价标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标准。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深感标准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等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此外,标准的细化是否会束缚教师的手脚,阻碍教师主动性、创造性教学的发挥等,都是我们在进一步实验中所要关注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江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