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钟
艺术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本质上具有许多相同和相近的概念,载体和表现也有许多共通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与设计存在一定的特性。因此,艺术与设计不断地沿着各自的轨迹向各自独特的方向发展,艺术更多地含有精神性内涵,而设计更多的是具有实用性特质。当今社会,艺术与设计不可避免地相互作用和浸染,尤其是在设计教学中,艺术思维的强力介入,有力地将设计内涵变得更具魅力,真正成为可视且与艺术品审美价值相当的成功作品。
一、艺术与设计
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一书中是这样定义艺术的: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够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若就主观方面,他谈道,艺术是艺术家的理想的具体化、客观化,即所谓的自我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不是在实用,而是在纯洁的精神中的快乐,它是自然中的最高级创造,是精神的创造。在此,艺术精神化的内涵,是艺术本质中的最为核心的要素。
精神性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借助于物化的艺术产品,精神愉悦达成共鸣,因此,艺术的精神性表达成为艺术品创作的核心。由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多种多样,物化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会丰富多彩。作为人的艺术家,必然会在既作为创作主体也作为欣赏主体而进行的创作中体现出精神取向,艺术品的呈现形式也会大相径庭。这也与设计的基本内涵形成极大反差,一个是精神的物化表达,另一个却是物质本身的语言呈现。
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随着人类劳动工具的产生,设计也应运而生。设计和技艺、营造密切相关,它的制作性是核心的性质,而艺术性的展现需要依附功能和器物的外形而体现。使用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一切对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产品、用品都应是设计的范畴,或可以这样说,一切人手所造的物品都应具有设计,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但现代设计概念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设计师成为一种被细分得过于细化的工种,成了生产环节上的依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师不需要艺术性思维的融入,艺术性思维成为现代设计中提升与创新的必然条件。
作为教育的环节,艺术是设计师走向真正设计道路的第一关,如何将艺术与设计更好地融合起来,将艺术思维更好地融入设计教学中,提升艺术思维与自觉运用艺术思维的能力,是现代设计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影响个体一生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课题。
二、当前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设计教学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旧有模式的延续,虽有所改进,但大体框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一框架以实用主义和分段教学来设计实施,在课程关键环节即课程主体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依然突出实用主义思想。并且,各个课程间的层次感与联系性缺乏,课程定位模糊,内容交叉或不相容,使学生对学习方向性出现定位模糊的情况。
1. 理论学习与实践消化的融合度下降
培养模式决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现在,在普及式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需求有限,设计师是设计人才中较为高端的人群,决定设计师的培养不是普及化培养,而是小众化和精英化的培养。但规模化培养似乎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现有大学教育机构中还没有一个学校或机构可以培养全系列的设计人才,总是要按门类和学科进行培养。并且,设计师是一个有着极高实践相关度的群体,脱离实践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设计教育中,实践环节的教育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当今设计教育培养中,实践环节严重不足,致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消化融合度下降,实践解决能力不强。
2. 课程相关度严重不足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推演,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提升,它们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相互关照。在设计教学中,课程安排逻辑比较简单,大多遵循理论—实践、基础—专业的模式,看似合理,仔细研究,却会发现很多不足。学生的学习时间轴是纵向的,使得前修和后修间会出现断层。对于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我们的认识较为落后,认为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将基础课程的功能简单化与单一化。有些基础课门类是非常独立的学科,既可作为专业课的辅助,也可以独立地成为一种艺术或设计形式。因此,基础课和专业课应该是并行关系,在教学上就应进行并行安排,但现在大多数院校是先上基础课后上专业课。
至于专业课程的相互关联度是否密切,是大学教育中非常不平衡的因素,集中于艺术或设计类专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完整性和匹配度相对高一些,而在一般性大学所设的艺术或设计专业中,由于课程学时限制,课程配置受到极大的限制,课程之间的连贯关系和匹配度受到严重影响。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首当其冲的是基础课程的消减。而通常情况下,艺术性思维的培养就大量存在于这些课程中,这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建立相当不利。
3. 教材一味地追求新、奇、特,迫使基础性知识的断续感增加
知识应该不断地更新与优化,这无可厚非,但一些基础性的认知和经过长时间的总结与反复实践验证的理论和结果应该在教学中强化和保留,一些固定下来的东西应作为经典予以传承且发展。将过时和错误的知识信息修改和抛弃,而不是为求新而求新,做无源可溯的创新和无本所依的新奇创造,这样的创新没有任何意义和发展,对学生来讲,更是将其带入歧途的工具。艺术性融入设计教学的缺失,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许多课程的安排和教授,更注重技术问题,对学而能用的更加重视,忽略设计更高层面的追求即艺术性的追求。
三、应将艺术创造性地融入设计教学
当今的设计教育教学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有许多是深层次问题,但就课堂教育教学来讲,最大的问题是艺术创造性如何全面地融入设计。设计教学有着共性规律,艺术融入设计应是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提高设计教育领导者的认识,让设计教育在注重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加大艺术性感知和理念的投入,带动设计的创新发展和思维平台的提升。
创造是设计与艺术共有的特质。艺术创造作品不是以社会生活的公用为目的,而设计作品是以特定条件为设计目的,因此设计创造性的发挥是在一定的限定性中寻找突破,艺术性的附加就是其最重要的突破条件,包含有感情附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在设计中加入这一元素是必要的。任何与人相关的物品、住宅和机械等,都需要人的参与使用。有使用就有情感交互,而艺术是使这一情感传达的载体,设计成为提升功能性和交互性的最佳手段。
1. 平行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尝试设想
将艺术融入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课程配置和安排上进行创新改革。现有的课程形式是点状化排序,这好比一条穿好的珠链,珠与珠之间看上去相连,实际上却各自为政。平行式教学是将所有课程平行展开,好比拧麻绳,从大一到大四直至研究生,将一门课程纵向展开,贯穿始终,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课程间形成相互联系,课程学习相对拉长,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学习由浅至深,学科相互渗透,学习效果成倍提升。
2. 创新教学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艺术思维,在处理专业课程时充分认识艺术性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大艺术性思维的融入,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在艺术性融入设计的思维框架下学习。而且,在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针对情感融入创新教学研究,将艺术思维中有利于设计运用的内容植入设计教学,创新教学,使设计教学平台出现本质提升。
艺术思维融入设计教学的设想,是设计教学的一种思考。当前,旧有设计教学体系已经根深蒂固地运用多年,虽历经多年调整,但整体框架没有什么变化,大大地限制设计教育的发展,形成一种积习。要打破这种愈发显现的不利局面,唯有进行深层次改革,改革设计教育体系中不适应学生培养的结构,寻找新的方法,探索新的形式,融入新的内容,这是我们亟待思考的新课题。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