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务民+覃红英
内容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以及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教育方法、稳定的渗透能力、内省性的教育效果等独特优势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品质,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政价值 应用原则
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以及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入国人思维深处。
1.以“仁”为本,和谐共处 “仁”可谓是孔子精神的核心思想之一。“仁者,爱己。”说的是,爱自己的是“仁”;“克己复礼为仁”,这又说的是要做到“仁”就必须客服内心虚妄的意识,寻回“礼”所要求的境界和要求。孔圣人在这里还特别强调,“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人如果都能做到他所说的“克己复礼”,那么天下人也就都做到“仁”了。
2.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源于此。《周易》一书在精神与思想内涵上可谓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所谓天阳地阴,也就意味着国人在做事时要像“天”一样,努力进取,奋斗不息;而在对待事情时要像“地”一样,包容慈爱,滋养万物。谦谦君子,就该有着豪迈的情怀和博大的胸怀。
3.热爱祖国,团结一心
从古至今,爱国都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多少仁人志士,在国难当头之日选择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又有多少草莽之辈,身居民间却心忧国事;还有多少他乡离人,国难之时不远万里回到祖国。不管如何,真正的炎黄子孙,在国难之时都身怀忧患意识,他们往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他们愿意将个人的成败得失放在一边,为中华的崛起而贡献力量。
(二)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丰富的教育资源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前人的事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等传统美德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经典的事例有利于激励大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多样的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到好处的运用对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着重要作用。孔子倡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言传身教和道德示范的教育方法;同时“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提倡“慎独”、“内省”的教育修养方式,中国传统教育还十分重视运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困境
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面临着“整全性”价值的终结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分化现象。价值的分化使得人们难以确立一个普遍有效的、统一的价值规范,使得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确立时期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精神迷失”。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应该渗透到学生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中。面对当今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学生很容易被这些新鲜亮奇的事物所吸引。正是这种情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让学生们立马产生认同感。
(二)高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漂浮”困境
所谓“漂浮”困境是指虽然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各种方式、媒介对传统文化宣传,但仍然没有深入人心,甚至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而漂浮于表层。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课程内容单调乏味,任课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其中对于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更是少有,教学中要么停留于照本宣科,要么花哨的形式大于内容,使得大学生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做“可有可无”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就业、感情、人际关系等的实用主义的追求。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恶性循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难以开展和创新。
(三)“90后”大学生的独特性带来的困境
当今大学已经成了“90后”的天下,大多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尤其关注自身发展,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视为“古董”而束之高阁。他们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协作观念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的集体意识抛却无遗。他们的合作意识不够明晰,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但却缺乏独当一面的责任心和勇气,在实际操作中却畏手畏脚。这些当代“90后”大学生所特有的独特性为大学思政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应用原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批判性的继承
在新的时代,文化模式也必须符合时代潮流。新的文化模式赋予了文化的个性创造。因此文化选择必须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新的作用,就不得不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文化因素产生碰撞。那些保守陈旧的三纲五常要被摒弃,而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要慢慢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来。创新不仅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积极养分,还必须使传统文化的精华现代化,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发展就也必须着眼于世界先进的文化,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
2.针对性的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大学生明白他们是实现教育的主体,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受教育的积极性。这样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能主动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主动的进行自我反省和改造,使得其精神得到升华。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以从中吸取有力的一面,得以进步和成长。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作为素材被我们纳入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有所针对的吸收和传播,这种“对症下药”式的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明白他们在受教育时扮演的是接受教育,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将传统文化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文化传承,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将传统的文化观念融合到新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传统文化找到了一条与时俱进的改革之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只有坚持这一精髓,继承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才能突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2.将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教学
现在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是依靠“两课”—室内课堂和室外课堂。原始的灌输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课堂。事实上,思想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光靠几节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推崇“内省”,更是提倡“知行合一”。加强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可以定期选派或聘请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专家或学者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性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发。
参考文献
[1]田广林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2]黄建烽.试论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文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第9期).
[3]栗献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德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第1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