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分析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2015-01-05 03:48丁华军
关键词:资源型内蒙古自治区足迹

丁华军

(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分析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丁华军

(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视角,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消耗的关系。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自治区生态足迹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生态赤字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说明经济社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属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区域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走绿色转型发展的道路,从而提升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资源型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绿色转型发展

引言

资源型区域是指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资源型区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濒临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三高模式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因此,探讨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路径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快资源型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步伐,对资源型地区尽早摆脱资源依赖,跳出资源魔咒,避免矿竭城衰,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意义重大。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是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提出,用来定量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方法[1]。该方法通过计算人类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衡量人类对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生资源消耗、基础设施建设和吸纳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Wackernagel et al.,2002;Galli et al.,2007; and Kitzes et al.,2009)。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A)的测算,2008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1全球公顷,低于全球平均的2.7全球公顷,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是其人均生物承载力(0.87全球公顷)的将近2.5倍[2]。生态足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但针对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资源型区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依赖性,其受资源环境的约束性相比较其他区域更为显著。本文试图从生态足迹分析的视角,以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探讨资源型区域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一、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禀赋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其中高原面积占51.20%,山地约占20.80%,丘陵占18.25%,平原占8.5%,河流湖泊水面占1.25%。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得益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优惠政策,依托境内丰富的资源优势,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0-2009年的9年间GDP年均增速为18.7%,多年增速位居全国第一。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988.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319元,增长11.3%,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为10189美元,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1:56.5:34.4;发电量达到3117亿千瓦小时,其中风力发电量286.48亿千瓦小时[3]。

全区现有耕地面积1.07亿亩,13亿亩草原、3.5亿亩森林、6000多万亩水面和湿地,人均耕地面积、草原和森林面积均居全国之首。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中能源产业占比过大。2012年煤炭保有储量3731亿吨,位居全国第一,从煤炭资源产量上来看(图1),2011年原煤产量9.84亿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3.6倍,与2005年相比,也增长了3.8倍。原煤产量超过山西排名全国首位。到2012年,原煤产量突破10亿吨大关,达10.62亿吨,同比增长12.3%[3]。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长期依托资源产业发展形成的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分依赖以及三次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制约了内蒙古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群众社会福祉的进一步提升。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充分认识到自治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和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8337”发展思路包括“五个基地、两个屏障和一个桥头堡沿边经济带”,“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和七项重点工作”。具体来说,“8”是指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与上述8个发展定位形成呼应的是“3个着力”“3个更加注重”: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与发展定位息息相关的是7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体化;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图1 内蒙古2002-2012年原煤产量

二、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2年生态足迹相关计算

1.数据资料来源

本文中计算生态足迹模型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2)、中国能源年鉴(2002-2012)、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2002-2012),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相关数据处理和计算

参考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4][5],对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2年度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赤字)进行计算。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大类,其中生物资源消费主要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等;能源资源消费主要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柴油、天然气及电力等的消费;将其分别换算成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EF为生态足迹总量,N为人口总数,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商品的全球平均产量;rj为第j类土地的均衡因子。式(2)中EC为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0.88为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全球平均产量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的数据;均衡因子取值采用Wackernagel(1996)确定的均衡因子,即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均衡因子分别为2.82、0.54、1.14、0.22、1.14和2.82。能源消费计算中,利用Wackernagel(1996)所确定的煤、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全球平均能源足迹和折算系数。

计算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后,二者相比较就可以计算出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若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就是生态赤字,反之,就是生态盈余。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ED表示生态赤字,ES为生态盈余。

3.计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2的生态足迹进行实际计算(计算过程从略),得到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赤字(盈余)的相关数据。

从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足迹逐年上升,特别是2008年以来,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在组成生态需求足迹的各类生态生产性用地中,化石燃料用地所占比重最大,2012年所占份额超过七成,这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区域有关,近几年自治区煤炭产量取代山西省位居全国第一,煤炭外销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对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扩大了生态足迹,也加剧了生态赤字。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方,不少居民以放牧为生,对牛羊肉的消费较大,故对草地的生态占用面积也比较大。

表1 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2年生态足迹单位:hm2/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和逐年上升的生态足迹相比较,2005-2012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变化不是很大。近几年甚至有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位居全国首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逐步增加,境内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丰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生态供给面积相对较大,但从总量上看仍远远小于生态足迹的需求。

表2 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2年生态承载力单位:hm2/人

根据计算出来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我们可以计算出2005-2012年间的生态赤字情况。图2反映的是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2年人均生态赤字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2年间生态赤字有逐年加剧的趋势。从2005年的-2.2127h㎡/cap,扩大到2012年的-6.9168 hm2/cap,7年间扩大了近3倍,说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处于逐年恶化的状态,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源的生产和消耗,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恶化为代价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图2 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2年人均生态赤字变化趋势

三、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绩效分析

长期以来,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是单纯的从产出的视角,以GDP总量作为衡量的指标,造成了盲目的GDP崇拜,忽略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本的投入或消耗以及民生福祉的改善状况。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仅仅体现在GDP总量或人均GDP大小上,还要考察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本的消耗强度。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是在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范围内时,该地区的发展就是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否则就是属于生态亏空地区,发展是不可持续的[6]。

内蒙古自治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区域,依托资源优势,经济增长特别是资源依赖性工业增长迅猛,但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式增长为主,能源消费高度依赖煤炭资源,没能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模式,资源的过度生产、消费和运输导致了生态赤字的不断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伴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和经济社会发展衰退等问题,这也在不同程度上验证了“资源诅咒”一说。新形势下资源型区域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抉择。如何摆脱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避免落入“资源诅咒”陷阱,转变传统的“三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低碳经济模式,走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协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资源型区域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频发,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纷纷推出“绿色新政”,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对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的研究比较多,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文献很少。特别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既面临多重转型的压力,又面临着发展经济的问题,既要转型,还要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把绿色转型发展可以看作是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二者的有机融合,其中绿色是核心,转型是途径,发展是目标,是由传统的“黑色”增长形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绿色发展形态的转变过程。绿色转型强调的是低生态足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生产和消耗获取经济增长;绿色发展则强调高人类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人类福祉,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区域、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绿色转型发展就是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低生态足迹、高人类发展之路,是应对资源型区域受资源环境约束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绿色转型发展就是要转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而不顾生态承载力的黑色增长模式,向低生态足迹、高人类发展的方向转化,在提高单位自然资源投入的经济产出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单位经济产出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提升。

进一步考察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发展与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联,不妨把绿色转型发展分解为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这两个方面,可以建立如下的绿色转型发展绩效(GTDP)模型[7]:

上式中,HDI(humandevelopmentindex, HDI,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指标)表示的是人类发展指数,代表人类发展的经济社会福利水平,EF表示的是区域的生态足迹,代表的是区域自然资本的消耗;HDI/EF表示的是一定量的自然资源投入所带来的人类发展的产出水平,即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绩效水平;GDP/ EF表示的是单位生态投入带来的经济产出的变动,反映的是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消耗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区域的绿色转型能力;HDI/ GDP表示的是单位经济产出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动,反映了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体现的是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公式(4)表明,资源型区域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既要保证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也要保证绿色发展。只有这两者同步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绩效才能有效提高。这也是绿色转型发展应有之义,二者不能偏废。

四、内蒙古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付出不断扩大的生态赤字为代价,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耗来取得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属于高经济增长、高生态足迹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随着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制定实施,绿色转型发展战略也越来越清晰,基于此,针对上文绿色转型发展的分析并结合内蒙古资源型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1.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8337”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些发展定位都体现出了今后自治区发展中的“绿色”的特点。要加快对风能、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步伐,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遏制生态足迹的进一步扩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合理引导市民和农牧民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与绿色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体系。当前自治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占比过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为此,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做大做强资源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新型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结合各盟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具有区位优势的煤炭、化工、电力、乳产品等产业集群,同时针对资源型区域的实际,加快新型产业植入步伐,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加剧,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添加活力和动力。

3.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型区域转型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储量比较丰富,转型发展并不是要完全摒弃资源产业,相反应该大力利用资源产业的优势,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资源产业的的高科技附加值,减少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损耗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加快矿区的生态修复进程,做到开发和修复一体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资源产业的开发利用规划,实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其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抓好共生矿、尾矿、废弃物和污染物等的再回收利用,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园工程[8]。

4.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积极利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出台为契机,充分认识到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以往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从自治区的实情出发,积极分析针对自治区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力度。从政策支持、法律法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有益于绿色发展的途径和对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淡化政府的GDP考核指标,提升绿色发展绩效的考核力度;厘清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自定位,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和农牧区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缓解因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震荡,保障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从而力争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

[1]REES,W.E.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2]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消费、生产与可持续发展[R].北京: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2012. [3]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Wackernagel M,Larry O,Patricia B,et al.National naturalcapitalaccountingwiththeecological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5]刘海涛,谢小玉,胡小东,等.基于能治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承载力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6):145-150.

[6]诸大建.基于PSR方法的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37-47.

[7]朱远.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关键要素识别与推进策略选择[J].东南学术,2011(5):40-50.

[8]康彦彦,张寿庭.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3(2):170-174.

责任编校 秋晨

F062

A

2095-0683(2015)02-0047-06

2014-12-17

丁华军(1971-),男,安徽池州人,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资源型内蒙古自治区足迹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成长足迹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足迹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
春的足迹
网络批注式阅读在Internet资源型学习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