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探讨

2015-01-04 08:28郭艳艳
关键词:安徽金融机构城镇化

郭艳艳

(淮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过程,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的前提下,相关的金融配套服务不到位制约的城镇化的发展,安徽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相关问题较为明显。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制度、以便满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巨额资金的需求已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相关文献回顾

有关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金融支持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的发展对策,如李舟(2014)认为目前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融资难、渠道单一、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低,造成其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的公益性与金融机构的盈利性目标的冲突、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为此必须扩大融资、完善金融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并不断进行创新[1];王曼怡,李勇(2010)在调查北京远郊区县城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的关联效应,并提出了其发展金融支持的对策[2];何静,戎爱萍(2012)分析了金融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指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金融产品、拓展服务体系、培育本土力量等方面进行创新[3];二是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主要有黄勇,谢朝华(2008)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银行贷款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银行贷款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效应,但对其资金的需求兴趣有下降的趋势[4];陈文新,张玉霞(2013)就金融服务对城镇化支持度建立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其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依据综合得分对城镇化与金融支持进行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支持与城镇化之间存在耦合性,但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城镇化对兵团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金融支持效应不够明显[5]。

纵观已有的研究发现:有关金融支持对城镇化促进作用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证分析上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有待于完善地方:首先,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全国的宏观分析,而我国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差异较大,同时各地配套的金融制度及服务也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大多数的分析是基于理论的定性分析,而定量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分析安徽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于其定量研究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二、安徽城镇化及金融发展的现状

1.安徽城镇化的现状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启动城镇化的国家,早在1901年城镇化率已达到77%,至今一直保持在近80%的水平。日本伴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快速推进城镇化,仅仅50年的时间城镇化率已超过70%,在2011年末已高达91.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城镇化水平较低,改革开放至今,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由17.9%提高至53.7%,年均增长率高达1.02%。然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不平衡,以致我国的城镇化差异也较大。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虽然近几年速度明显加快,与其它地区相比,城镇化水平仍较低。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按常住人口算)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安徽的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1%增长到2013年的47.86%,年均增长率达1.37%,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19%;同时整体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相比其差距更大,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安徽与北京、上海及全国城镇化率的比较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安徽的城镇化速度较快,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整体水平仍较低,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也是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应关注的重心。

2.安徽金融发展的现状

截止2012年底,安徽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3179.43亿元,同比增长18.58%,较前两年同期的存款增长率19.40%和28.45%增速有所放慢;本外币贷款款余额为16764.59亿元同比增长18.50%,较前两年同期的贷款增长率22.55%和32.59.45%增速也有一定的下降,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下降比较明显,2012年个人消费短期贷款增长率仅为16.84%,远远小于2011年的32.83的增速,2012年个人消费中长期贷款增长率为18.70%,与2011年的20.48%略有下降,但中小企业的贷款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在企业贷款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

金融体系逐步完善,新力量不断涌入,但整体水平仍不够高。2013年新建立金融机构14家,瑞穗银行合肥分行、瑞福德汽车金融公司等在合肥成立,新设成立增设营业网点机构1052个,从业人数增加9527人;其资产总额增加5353亿元,增长率为17.97%,利润总额增长15.63%,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0%和4.1%。

证券、保险市场平稳发展。2013年安徽成立证券公司5家,累计7家,增加证券营业部44家,累计202家,全年证券交易额为17461.5亿元,增长率为59.4%,营业收入为18.6亿元,增长率为50%;2013年,在保险法人机构有了突破,首次成立了1家保险法人机构,同时增加财产保险公司1家,保费收入增速加快,提高了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率提高了1.6%,服务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2013年启动了大病保险、森林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企业参与程度较高。(数据来源:安徽银监局、保监局)

三、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配套支持,在城市化进程中无论是社会城市化、经济城市化还是人口城市化都伴随着大量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社会城市化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现代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社会城市化伴随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对于公共物品的供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市场失灵;除此之外,社会城市化的建设还具有耗资多、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以上问题的解决单纯靠政府有限的预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持和配合,否则很难顺利实施。安徽基础设施相比较其他城市问题较为严重,急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金融发展的共同配合。

其次,经济城市化伴随着产业集聚、增加就业、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是城镇化进程中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城镇化进程中难度较大的。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城镇经济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城镇经济的主体力量靠其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然而,众所周知融资难一直是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因此金融服务的水平及支持力度将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及速度,乃至影响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再次,人口的城市化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及其收入、消费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增加直接表现为消费和储蓄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将伴随着消费贷款的增加,尤其是贷款买车、买房;与此同时储蓄的增加将引致居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这些无疑都要求金融机构要创新其产品、健全其机制、完善其体系。

四、安徽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安徽已意识到金融支持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逐步加大对金融业的支持力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金融机构相对缺乏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匮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结构单一且覆盖率低。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我国目前设有政策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等10种商业银行4千多家法人机构。目前安徽仍依赖于国有商业银行,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也仅在城市比较普遍,在县城仅设有一个网点甚至没有,据了解在乡镇更少,除了农业银行相对普遍外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几乎没有,而且有撤离的趋势,就连农业银行也没有普及到所有乡镇;股份制商业银行很少,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也仅设有12大股份制银行中的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广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其他城市拥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寥寥无几;徽商银行是安徽唯一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涉及面也不是很广;其他形式的商业银行是少之又少,目前农村的一些农业补贴、低保等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与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

2.金融产品种类较少,缺乏创新

对于商业银行机构来说存贷仍是其主要的业务,虽然我国利率也逐步市场化,但银行机构之间竞争并未重复90年代家电行业的价格战,因此存贷业务的种类仍是长期的活期与定期的存贷款,且贷款额度相对较小,尤其是对农户,很多银行最高额度仅为5万元,产品创新的空间也较小。近年来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针对家庭个人的理财产品,像安徽农业银行的“安心得利、天天利滚利、本利丰”,安徽工商银行的“步步为赢、灵通快线、安享回报”等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点,也是商业银行创新的突破口。但总体来说虽然名称各异,但本质上差别不大,保证收益的产品收益较低,略高于存款收益,非保本的风险较大,灵活性不够,一般起点较高,基本上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投资需求,但对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来说其收入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相对较低,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低,投资意识刚刚萌芽,目前市场上对于满足这类的投资需求的产品是少之又少。然而在上述提到的银行投资理财产品中还有一些是针对其他省市的,在安徽地区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在贷款上仍局限在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虽然较前几年相比保险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本人认为仅停留在量变过程中,缺乏对产品的创新。目前安徽地区保险机构数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其产品仍都集中在财产险、寿险、健康险及意外伤害险,这些产品的确吸引了一大部分城市居民,使得保险市场有了很快的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是关注的“焦点”,而农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农业问题、养老问题及流动的农民工的安全问题仍靠财政解决,中国是农业大国,尤其在安徽农业人口占的比例更高,其相应的问题尤为突出,仅靠财政是远远不够的,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保险机构应积极推出更多的产品满足巨大的潜在需求,如安徽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推出的农业天气保险。

3.金融服务水平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信贷供求缺口较大。城镇化进程中设计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力量中小型企业,三是农村的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及专业大户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社会性目的大大削弱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由于其自身资金有限、抵押品的缺失,同时基层金融机构受其分布状况、考核分类、信贷授权及准入门槛的限制,使中小企业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对财务咨询顾问服务、结算与现金管理服务、银行卡业务等基本传统业务的需求难以满足,办理贷款的成本较高,从而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目前安徽绝大多数的农村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提供信用及担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关键主体的资金需求,但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据了解2014年全国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不足50%,安徽更低。

4.金融机构体系不够完善

金融市场之所以风险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诚信基础上的合作,我国总体上信用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因此金融机构在贷款时尤其谨慎,尤其是信用贷款。农业是弱质产业,同时其财务管理不健全影响了对其贷款后的管理,这就决定了对其农业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缺乏相应信用贷款风险的补偿措施;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规模小、有效资产抵押不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等严重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惠农政策的普遍推广,农村的金融机构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政策性支农任务,但长期以来没有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尤其是农业保险严重滞后。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房地产、中小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是其核心的力量,政府及各级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到这些产业的重要性,合理调配金融资源、积极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扎实做好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具体建议如下:

1.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覆盖率

目前多数对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不够全面,对金融机构的理解主要指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事实上非国有的、小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农村的金融市场涉及面较广、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老龄人口较多加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不够灵活,因此仅仅靠大型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安徽仅有一家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及两家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与全国相比在服务的种类及覆盖率上都相对缺乏,因此安徽可以借鉴周边及发达城市的经验,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引导,积极创建信托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及大力吸引外资来建立外资银行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更有利于改善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比重较大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优化了金融市场的结构。

2.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大量吸收民间资本

创新是生命线,但就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目前的金融产品不能很好的吸收民间资本。据了解农村有大量的剩余资本,也在积极的寻找投资机会,但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几乎空白导致民间资本不能很好的利用,如民间私人之间的高利贷,双方风险都比较大,同时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本人认为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时应尝试改变出发点,把目标转移到农村市场上,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差别化存款”,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保险,这样不仅丰富了金融产品,更有利于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的巨大资金缺口的问题。

3.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做出了明确部署: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涉农机构至少支持一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可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然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产业龙头及中小企业这些关键的力量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资金短缺、贷款难及宏观风险较大。作为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机构要针对其金融要求简化贷款流程为其提供贷款服务、支付结算及理财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要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尝试切入差异化市场,灵活变革现行管理体制及融资模式。

4.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建立完善以央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在央行的领导下,主体多依靠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广大的农村市场,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机构应充分发挥其重要的补充作用,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金融支持农村组织体系。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最薄弱的是保险,我国是农业大国,仅仅靠政策性保险是杯水车薪,保险机构要以政策性保险为契机进一步细分保险市场、大力开发农村保险市场、不断地创新保险产品。尤其是与金融机构协作,如将大额农贷与家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的参保情况相结合,实现一种多赢的局面。

[1]李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8-90.

[2]王曼怡,李勇.城镇化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J].人民论坛,2010(10):94-95.

[3]何静,戎爱萍.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2(1):126-129.

[4]黄勇,谢朝华.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2008(3):91-93.

[5]陈文新,张玉霞.试论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J].商业时代,2013(5):69-71.

猜你喜欢
安徽金融机构城镇化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家乡的城镇化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