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华 刘 芬 王 汉湖北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内科 襄阳 441000
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梁俊华 刘 芬 王 汉
湖北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内科 襄阳 441000
脑卒中;针灸;穴位按摩;认知能力;神经功能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具有致死率和致 残率较高的特点,是目前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虽然近年来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仍高达8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患者经抢救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后,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减轻肢体功能障碍,这也是减少致残率的关键。中医治疗脑卒中是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特色,中医护理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已被重视和认可的传统医学护理方法,其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我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针灸及穴位按摩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12—2013-12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2)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3)家属或患者均知情同意;(4)均为离退休老年干部;(5)病情稳定后,能够配合治疗。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患者;(2)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3)血管性痴呆、精神病史、有意识障碍者;(4)有严重情感障碍、聋哑人或失语等不能完成或配合护理者;(5)病情恶化、死亡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5岁,平均(59.8±18.5)岁;首次发作20例,2 次13例,3次以上7例;脑梗死32例,脑出血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3~82岁,平均(56.2±19.2)岁;首次发作10例,2次14例,3次以上6例;脑梗死30例,脑出血10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给予限盐、溶栓、营养脑神经细胞、脑细胞活化剂、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灸护理和穴位按摩,实施护理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介绍操作方法,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和配合。具体内容如下。
1.2.1 常规护理:急性期给予患者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病情稳定后给予健康教育,发放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小册子。早期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讲解、示范康复训练的方法技能,视患者病情的稳定情况和全身情况,指导患者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肢体摆放和定时体位转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健患侧翻身练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和桥式运动、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坐位平衡、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楼梯等)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餐、洗浴、如厕、刷牙等)等[2],由护士和家属及照顾者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1.2.2 针灸护理:针灸前详细神经系统检查,确定患者患侧肢体的瘫痪程度及当前活动情况,按照Brunnstrom 6阶段评价法评价运动功能。取穴:头部取百会、人中。上肢取曲池、内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3],脚部取太冲。选用华佗牌无菌针灸针0.32mm×40mm一次性毫针,采用捻转手法进针,体针直刺进针,以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放射为佳,操作采用提插、捻转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补法。进针得气后,作用约10min,鼓励患者活动患处,如发现进步,当场指出,并对患者多加鼓励,坚定患者的康复信心。之后将提前做好的长约5cm的艾柱套于针尾部,点燃施灸。以患者感温热但无灼痛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停止[4]。待艾柱烧完后除去灰烬,每针灸1壮,施术后留针30min,1次/d,连续7d,以后每周3次,治疗时间约1个月。
1.2.3 按摩护理:按摩前保持环境安静,嘱患者排空大小便。①上肢:患者取仰卧位,按摩手法为拿捏和揉按,穴位有天府、曲泽、手三里、内关、外关以及合谷等。按摩时亦包括患侧上肢的肌肉。②下肢:患者仰卧,按摩手法为捏压,方法为一手拇指、食指分别捏压患者的双膝眼穴,另一手拇指按压昆仑穴,食指按压足三里,然后依次揉按伏兔、血海、梁丘和阳陵泉,然后采用滚法从大腿根部沿着股四头肌向下经膝关节、小腿外侧至足背[4]。③足底反射区:患者取仰卧位,手法采用屈食指点、按法为主,并配合推、摩、掐、括等法,力度以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较强的刺激感为度。穴位有头、额窦、小脑与脑干区、脑垂体、肾、输尿管、膀胱区;上肢瘫加肩、肘与肩胛骨,下肢瘫加膝、髋。面瘫加三叉神经、上颌、下颌与面,失语加喉、气管[5]。按摩后嘱患者尽可能多饮水,每次按摩20min。
1.3 效应指标 (1)康复效果:①认知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该量表包括地点定向、时间定向、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短时记忆、视空间能力、语言等30项内容,积分1~30分,积分越高认知能力越高。②神经功能:采用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F)评价,评分0~45分,其中神经系统及体征大部分消失,可独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0~15分;分神经系统及体征明显好转,可借助工具或在别人的搀扶下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为16~30分;神经系统及体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不能站立,不能自理为31~45分。③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该量表内容包括进食、穿衣、修饰、如厕、洗澡个人卫生、上楼梯、转移(床、椅)、活动(步行)、控制大便,每个活动的评级可分5级(5分),代表不同程度的活动能力,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2)住院时间。(3)并发症。(4)护理满意度: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出院前让患者评分,总分0~10分,6分以下为不满意,6~8分为一般,8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用、统计工作,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s)、频数表示,统计学方法分别采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康复效果比较 2组患者护理前Barthel指数、NDF评分、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康复效果比较 (±s)
表1 2组康复效果比较 (±s)
指 标 时间 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 P值Barthel指数 护理前33.72±8.87 32.09±8.58 1.02 >0.05护理后78.87±20.65 50.90±15.62 8.37<0.05 NDF评分 护理前27.97±3.96 28.48±4.37 0.45 >0.05护理后15.64±2.75 20.15±4.38 5.76<0.05 MMSE评分 护理前16.80±2.12 16.58±2.34 0.28 >0.05护理后26.43±4.75 21.28±4.35 4.23<0.05
2.2 2组患者住院时间 、 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脑卒中是一种老年常见病,是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脑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中枢神经系统被破坏后其支配的高级运动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进而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因此,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如何采用有效的手段利用人脑的可塑性与功能的可重建性,促进患者肢体运动、生活能力的恢复对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中医是我国的传统瑰宝,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既纵观整体,又注重个体差异。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遵循辨证施护的原则,解决或部分解决护理对象在生理、心理、精神、情志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问题[5]。
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争论不一,现代学者逐渐达成共识,无外乎虚、瘀、痰、火、风、气、血六端。中医康复学认为,脑卒中后偏瘫是由于脑髓神机受损,损害其对肝筋的正常统摄,出现肝主筋的功能失常;此外还有肝之气血不足,使筋脉失于濡养[6]。针灸和穴位按摩属于传统的中医疗法,其中针灸可畅经络、行血气、利关节,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不仅能够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刺激人体大脑皮质产生电活动,以诱发肌张力或缓解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障碍,且可增强大脑皮质运动区的输入信号,促使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兴奋,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及全身组织神经细胞的功能状态[7]。研究显示,当脑卒中的生命体征稳定后,采用针灸可激活并恢复脑损伤去脑细胞的部分功能,且针刺正常肢体也可达到唤醒患者患侧肢体的作用[8]。穴位按摩是传统中医治疗手法,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能,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肢体局部营养,使肢体筋脉得到濡养,达到灵活关节运动、松解关节粘连和萎缩、缓解肢体痉挛状态的目的[9]。足底反射区按摩根据中医“上病下取”的理论,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10]。脑卒中患者通过针灸和穴位按摩的护理,神经功能、生活能力以及认知功能较常规西医护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总之,针灸联合按摩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有理由相信通过多视角、全方位、综合的、前瞻性研究可以更好发挥中医护理脑卒中的优势,进一步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病死率和发病率。
[1]李发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295-29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381.
[3]周梅.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11,51(20):60-61.
[4]谷敏.穴位按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上海护理,2011,11(4):39-40.
[5]周桂兰.脑卒中康复期中医护理总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7):598-599.
[6]朱业智,魏进莲,余秀萍.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28):2 647-2 648.
[7]王伟敦,丁自勤,陈慧珍,等.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 (2):147-149.
[8]蔡海娟,史劳绩.针灸“即时疗效”法配合康复健康指导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与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 187-2 188.
[9]林红霞,廖辉雄,王文靖,等.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33(4):414-415.
[10]黄斌英,李亚洁,麦凤娇,等.早期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对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28):2 627-2 630.
(收稿2014-06-20)
R473.74
B
1673-5110(2015)03-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