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琬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高等教育管理是以管理学、高等教育原理以及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等方法,对高等教育系统或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期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行为[1]。高等教育管理包括高等教育行政和高等学校管理两个部分,其中,高等教育行政是指政府层面对高等教育体系和教育组织的宏观管理,高等学校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对内部的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等的微观管理。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既具有一般高等教育管理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特殊的一面,其理论系统和实践模式直接受到管理学领域各种理论学派的影响。从泰勒、法约尔等人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马斯洛等人的人群关系理论,再到巴纳德、卡斯特等人的当代管理学派,他们的理论都被实际运用到高等体育教育管理实践之中,形成了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的一系列管理模式。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目标[2];要求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积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手段,包括高等体育教育管理在内的高等教育管理正面临着一场内在精神的革命:这就是由传统的、经验的、人治的非理性——低效管理模式向科学的、法制的理性——效率管理模式转换[3]。如何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是高等体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组织理论为理论框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史,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作为方法论的指引,采用历史分析、比较研究、文献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在系统分析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模式的基础上,从宏观的教育行政和微观的学校管理两个层面,对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的主要模式和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分析,以探寻高等体育教育管理运行变化的轨迹。为现实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预测和规划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组织理论是研究各种组织的结构、功能、表现以及组织内部团体和个体行为的各种理论[4]。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理性系统理论、自然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和非均衡系统理论四种理论模式组成。四种模式的产生有先后之别,理性系统可以追述到20世纪初,自然系统与开放系统则分别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而非均衡系统理论出现得最晚。
理性系统理论是最早影响教育管理领域的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之后种种模式提出的基础。其主要观点是“追求最高的效率”、“组织要有明确的目标”、“注重制度的完备、结构的完整和组织的正式化”、“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其代表学派有泰勒(Frederick W.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 Fayol)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Max Weber)的科层理论及西蒙(Herbert A.Simon)的行政行为理论。将该理论应用于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求教育组织制定明确的目标,成员以此作为其行为的基准,切实地执行任务,并追求高效率。在此模式之下的教育管理人员像是一位执行家,讲纪律,注重权威,照章办事。理性系统理论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使得学校组织的管理正式从经验阶段迈向科学化管理,但同时该理论也存在忽视人性管理、忽视组织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及忽视非正式组织作用的不足。
自然系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理性系统理论的不足而做出的反应,它将组织视为有机体,具有自然运作的特性,其中除了有正式的规范之外,也存在着非正式的结构。因此,自然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在注重目标设定等规范层面同时,还要重视个体成员的兴趣和心理需要。要进行双向的沟通,以使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相配合,使个人在两种结构中形成的双重角色相配合。自然系统理论的代表学派有梅约(Mayo)、罗特利斯伯格(Fritz Roethlisberger)和威廉·迪克森(William Dickson)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的合作系统理论,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社会系统理论,盖茨尔斯(Getzels)和古巴(Guba)的社会系统理论。将该理论应用于教育管理过程中,就要求治理学校不但要顾及组织结构,也要了解教职工的需求。在此模式之下的教育管理人员像是一位长着和朋友,他对人际关系的把持良好,既要安抚不同需求的个人,也要激励员工完成组织对他们角色的期待。有的时候还会利用非正式团体关系私下解决一些问题。
开放系统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在于对环境的重视,它认为组织要依赖外界环境,组织的门户是必须开放的,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渗透、进入组织。最好的策略就采用权变理论,也就是视具体情景设计出与之相配合的策略。开放系统理论的代表学派有贝塔朗非(Luduig von Bertalanffy)的一般系统理论,费德勒(Fred E.Fiedler)、劳伦斯(Paul R.Lawrence)和洛尔施(Joy Lorsch)的权变理论。将该理论应用于教育管理过程中,则要强调只有学校内部的协调是不够的,学校还要视环境而做出机动灵活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高效率,所以在此模式之下的教育管理人员更像是一位能够随机应变的权变家,能够兼顾内外环境。
非均衡系统理论亦即混沌理论强调细微与随机事件的重要性,要求管理者重视每一个特殊个体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因为往往是非常态的行为促成系统发生巨大的变革。非均衡系统理论的主要理念包括耗散结构、蝴蝶效应、奇特吸引子和回馈机能。非均衡系统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教育系统的运动方式,按照这种理论,学校是一个组织就具有混沌的性质,这就要求教育人员随时警惕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对它们给予高度的重视,以防因为非线性的作用,小事变成颠覆系统的大事。所以在此模式之下的教育管理人员更像是一位战略家,因为他既要通观全局,又要关注细枝末节。
纵观20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与演进,基本上受到了组织理论四种理论模式的影响。作为现代化“后发外生型”的国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是从外国引进的。对西方高等教育的借鉴、模仿、融合所导致的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5]。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也同样经历了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理性系统、自然系统、开放系统和非均衡系统四个发展阶段。而体育专业的开设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虽然自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影响都非常有限。1949年解放时全国体育专业在校生仅282人[6]。因此,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真正发端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创建起来。据此,以组织理论的四种理论模式作为分析框架(见图1),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及高等体育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对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的主要模式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如表1)。
图1 组织理论分析框架
表1 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发展历程
教育行政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尤其是1952年开展的第一次院系大调整,以新中国第一所高等体育院校——华东体育学院(后来的上海体育学院)的成立(1952年11月)为起点,新中国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得以创建和逐步发展起来。在当时“以俄为师”的口号下,高等体育教育的宏观管理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苏联高等教育集中计划和专才教育的模式与经验。1958年,当时的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后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以下简称“国家体委”)召开的全国体育学院院长会议标志着仿效苏联模式建立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已基本进入正常的运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等体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国家体委召开了高等体育院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建设的经验,明确了高等体育教育体系的基本模式和格局,会议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高等体育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并进入平稳发展期。高等体育教育管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历时三十余年,主要是解决高等体育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及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制度健全、结构完备等组织的正式化、规范化建设问题,是典型的理性管理模式的建设和实施过程。理性型的高等体育教育宏观管理模式是一种中央集权型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国有公办”、“一包二统”[7],体育院校隶属于国家体委这一政府行政机构。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体育院校间是一种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体育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依附地位。
学校管理方面。自高等体育院校成立以来,国家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对建立和规范高等体育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的法规制度,其中主要包括: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新中国教育历上第一个规范化工作条例——《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1978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简称《新高校六十条》),1978年国家体委下发的《关于认真办好体育院校的意见》,1979年国家体委下发的《关于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作用的通知》,以及1981年国家体委下发的《关于下达北京等六所体育学院的任务、规模、专业设置、系科设置、修业年限和培养目标的通知》[8]等等。这些法规制度通过明确和规范学校内部各管理层级和管理单位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促进了理性型的高等体育院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形成,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正规化、规范化。这主要体现在:首先,高等体育院校建立了严格、专业的学校教育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发展质量标准;第二,高等体育院校建立了系统、理性的学校教育管理原则;第三,高等体育院校建立了健全、规范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行政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国家了启动了以改革管理体制为关键点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工作。1985年,正式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着力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五大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使高校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随后,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深化直属体育学院教育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9],积极推进高等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扩大高等体育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高等体育教育的功能定位,提出建设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基地的目标。1991年直属体院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指出“要运用系统理论,系统观点来考虑和理解教学、科研、训练这三个环节”、“使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运转,从而发挥教学、科研、训练结合的综合效应”。高等体育教育管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在理性型的高等体育教育宏观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其单纯注重“严格的层级”、“正式的规范”的不足,做出改革,向更加关注高等体育教育体系内部优化和协调统一的自然型的高等体育教育宏观管理模式转化。其具体表现是:第一,积极改革高等体育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在政府与高等体育教育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方面,着力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对高等体育院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的问题。第二,积极优化高等等体育教育结构。着力解决高等体育教育体系内部科系、层次业比例失调的问题。如针对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优化专业结构,相继开办了运动训练、武术、保健康复和体育管理等专业。
学校管理方面。高等体育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整个高等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体育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第一,推进教学改革。针对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的状况,精简和更新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实践环节,减少了必修课,增加了选修课,探索实行学分制,有指导地开展了勤工助学活动等。第二,改善教学条件。针对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尽可能的改善教学的物质条件,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更新和充实试验室、图书馆,增添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第三,推进后勤服务工作改革。重点推进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这些举措都反映了自然型的高等体育院校内部管理模式的特征,即将学校视为一个协作的有机组织,将学校内部的亚功能、亚组织等视为有机体,充分了解这些有机体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演进变化,而这些有机体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将随之影响甚至重组整个有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注重内部层级建设、规范建设的基础上,学校更加重视内部有机体的变化并加强有机体的建设。
教育行政方面。1998年,国家启动了第二次院系大调整,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高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三批次大的调整。200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体育总局所属学院管理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简称国办发[2001]15号文件),对高等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做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高等体育院校分属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管理,其中,有1所院校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有5所院校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共建、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的体育院校,其余8所院校都是地方体育院校。初步建立起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次调整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与此同时,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到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10]。按照中央的精神,高等体育院校也陆续扩大了招生规模。到2013年,14所高等体育院校中,在校生规模在万人以上的院校有3所,占21.4%;在校生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院校有7所,占50%。而在扩招之前,绝大部分高等体育院校的在校生规模都在5000人以下。从而标志着高等体育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体育教育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体系变革和规模扩大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它是高等体育教育适应和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革和调整,由过去只为行业服务变为为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也意味着高等体育教育由此走出了“象牙塔”,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自然型模式转化为了开放型的高等体育教育宏观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高等体育教育。正如前教育部部长周远清所讲的“经过持续的改革,一个新型的、适应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11]
学校管理方面。随着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等体育教育体系变革和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体育院校所处的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更具动态性,为适应这的环境形势,高等体育院校必须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长远的发展与谋划,因此,进行大学战略管理逐步成为高等体育院校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也完全符合开放型的高等体育院校内部管理模式的特征,即高等体育院校通过采用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治理学校,进一步摆脱封闭系统的观念,增强对环境变迁的敏感性,重视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影响,通过对组织发展方向、未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政策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实施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12],来不断从外部环境获取能量与营养。高等体育院校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战略分析。用PEST、SWOT等分析模型对高等体育院校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战略组群、同类院校等在内的外部环境,以及资源与能力、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等在的内部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二,战略制定。在明确高等体育院校定位和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高等体育院校的总体战略、专项战略和职能战略。第三,战略实施。通过分解战略目标、分层实施战略、重视组织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体制机制来实现。第四,战略控制。通过定期绩效考核反馈调整来实现。
教育行政方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正式发布,《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目标。随后,2012年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13]。面临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深化高等体育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推进高等体育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势在必行。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推进以高等体育教育管办评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这也意味着高等体育教育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向更加重视组织系统宏观全局和微观细节的非均衡型的高等体育教育宏观管理模式的转变。在这种模式下,将进一步规范和理顺高等体育教育与政府、高等体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解、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高等体育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由集权管理体制向分权管理体制、由行政化运作向去行政化的转型。而目前,这一发展阶段还只是刚刚开始,变革发展还有一段较长的道路需要去实践和探索。
学校管理方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在深化高等体育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行业环境下,高等体育院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也势在必行。这就是要要建立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的,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权责明确、政校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大学制度[12]。这也标志着高等体育院校也进入了一个非均衡型的内部管理模式的建设阶段,在此模式之下的高等体育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其管理既要通观全局,又要关注细枝末节。现代大学制度主要包含三大基本部分:大学法律章程、大学使命宣言、大学治理结构,这是保证现代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根、魂与骨架,是标识大学特质、构成现代大学制度的三大核心要素[14]。因此,高等体育院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建设内容是:第一,制定高等体育院校的章程。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结合体育院校的实际制定章程,要把章程作为学校的“基本大法”,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第二,明晰高等体育院校的使命。要妥善处理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的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的关系,形成融古典使命、现代使命和21世纪使命于一体的,切实概括自身传统和核心价值的高等体育院校的大学使命,并使其成为高等体育院校面对现实挑战,走向未来的战略宣言。第三,建设高等体育院校的治理体系。首先,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15],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建立以教授治学为基础的学术决策机制。要明确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引领地位,赋予学术委员会审议学术事项、参与学术决策的权力。再次,要实施科学管理。要建立健全由战略管理、常规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和民主管理等构成的高等体育院校内部科学管理体系,推进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民主化。
综上所述,从组织理论视角分析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发展过程,可以归纳演绎出高等体育管理运行变化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趋势。理性系统、自然系统与开放系统分别反映了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的昨天,也构成了今天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的主要模式,而非均衡系统代表了高等体育教育管理将来的发展方向。这个发展过程也是高等体育教育管理适应环境变化和自身变革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即由昨天理性系统、自然系统模式下只注重内部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不关注外界变化,到今天运用开放系统理论、非均衡系统理论积极注重和适应外部环境对体育教育的影响,重视并及时应对变化,以不断从外部环境获取资源与能量,到明天综合运用四种理论的精髓,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变化,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更大发展的过程和趋势。
[1]王孙禺.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О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J].前线,2013(12)
[3]黄崴.西方古典组织理论及其模式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与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教育学名词: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林淑英,等.中国与前苏联东欧体育交往及其影响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0(6)
[7]周远清.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8]吴兆祥.法规制度、军队体育、民俗体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9]陈宁.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和模式的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10]苏芃.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8)
[11]周远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12]林健.战略视角下的大学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3)
[14]史静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根”、“魂”及“骨架”[J]. 中国高教研究,2014(4)
[15]中办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4-10-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