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草
摘 要 藏民族有史以来生存在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形成了以游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里既有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区域特点,又有冬春季定点居住,夏秋季随畜群游牧的生产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牧区教育的困难程度,所以,在对待牧区教育长远发展问题上我们必须立足于牧区的实际,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文试图以青藏高原游牧区藏族教育发展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藏族 游牧经济 现代教育 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以来,草地畜牧业就是藏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主体产业,藏民族的发展不能不说与游牧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靠天养畜,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也正因此创造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藏族文化教育与游牧经济正是这种辩证法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应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与牛羊为伴,以游牧为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青藏高原的自然优势变为了潜在的经济优势。他们劳动、生息、繁衍的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变为了富饶的贫困之地,但是艰辛的游牧生活,赋予了他们豪放开朗的气质;大自然的风风雨雨磨练了他们强悍勇敢的性格;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他们善良淳朴的素质。一个民族的发展要靠教育。一个民族的教育要落脚到人的素质的提高上。广阔的青藏牧区,海拔高,气候冷,地广人稀,流动放牧,居住分散,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离小康水平相距甚远,关键问题是边远、高寒的自然条件,偏僻落后的生产方式阻碍了藏族教育的发展,藏族教育特别是牧区教育成为世界上最难办的教育之一。
1 藏族牧区教育的现状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并且人在学习、劳动、传授和继承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创造了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当前青藏高原的自然优势仅仅是潜在的经济优势,自然优势才是实现了的经济优势,两者之间的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的。这个条件和基础就是提出劳动者的科学和文化素质,推广先进技术,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生产方式。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只能也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一步步地实现。在这个渐变过程中,几乎是必然地出现了社会经济形态上既富饶又贫困,既文明又蒙昧的二元结构,出现了端着金饭碗讨饭吃,捧着聚宝盆过穷日子的怪异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教育落后——人才匮乏!试分析如下:
1.1 自然方面的原因
牧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理环境特殊,自然条件差,终年逐水草而放牧,分散而无定居点。青藏高原纯牧区近年来因国家大力帮扶,绝大部分地区修建了定居点,老人和部分小孩、幼儿实现了定居,但因生产方式所限,游牧方式仍然存在,牧民还是每年要搬三次家,即夏窝子居住三个半月,春秋窝子居住两个月,冬窝子居住五个月,路途往返一个半月。部分适龄儿童跟随大人放牧,这种状况与定时、定点但有一定规模的学校教育形成了矛盾。近几年来,牧区生活发展、提高主要还是靠党和政府政策带来的,而不是科技普及与教育发展的结果。
1.2 历史方面的原因
由于藏族现代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历史上藏族文化教育的传统形式为寺院教育。不可否认,寺院教育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造诣很深的学者,可以这样说,藏族宗教寺院曾为发展藏族文化教育立下过汗马功劳。
1.3 现实生活的原因
牧区人少畜多,劳动力相对比较紧张。草畜承包以来,随着牧业长足发展和畜群合类放牧的需要,劳动力问题就更为突出。一个牧区家中如果只有一至两个孩子,一个7~8岁的儿子就是放牧的劳力。如果你要让他(她)上学,那么家里就会缺乏劳动力。例如,有一部分牧民群众认为:“识字要放羊,不识字也要放羊,甚至识了字更不会放羊,派不上什么用场”,从而不愿送子女入学。
2 发展牧区教育的对策措施
牧区既有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区域特点,又有冬春季定点居住,夏秋季随畜群游牧的生产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牧区教育的困难程度。所以,在对待牧区教育长远发展问题上我们必须立足于牧区教育的实际,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2.1 必须坚持和完善寄宿制学校这一有效的办学形式
寄宿制学校为藏族牧区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人才,可以说,经过几十年来藏族牧区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实践经验可知,寄宿制学校是适应牧区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形式,其优点在:一是适合牧区自然环境;二是适合游牧生产方式。
富不办学,富不长久;穷不办学,穷根难除。不办寄宿制学校,文盲难堵。这是长期以来在牧区教育工作中得出的结论。邓小平同志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李铁映同志在五省区藏族教育研讨会上指出:“藏族教育在文化传统上受宗教的制约很大,在地理自然环境上,地处高原、边远、山区、居住分散,从经济上来说比较贫穷落后。所以,藏族教育解决好并发展好,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都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因此,我们要做出极大的努力,在牧区一定要办好寄宿制学校这一行之有效的办学形式。
总之,游牧生产生活的特点是:四季游牧、以户经营、居住分散、随草而居、按季节流动。在这样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只有办好寄宿制学校,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2 必须坚持“两个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对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工具,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构成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是否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是关系到是否尊重和承认一个民族的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并非是民族语言消亡的时期,恰恰相反,正是过去被压迫民族及其语言文字的发展繁荣时期。endprint
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兴旺发展的时期,民族融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民族消亡则更加遥远。在这一历史时期,各民族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逐步消灭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不平衡,达到各民族的共同昌盛繁荣和文明富裕,这是重大的社会课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在这一历史使命面前,各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逐步学习汉文化和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不断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民族的兴旺和发展不断创造条件,不仅是符合实际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符合发展需要的,而且非如此不可。一个民族以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主要工具和手段,来发展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要易于学习和掌握,比运用外民族的语言文字作用更大、效果更好。
如果我们离开民族学生的母语进行教学,就会适得其反。例如:在偏僻的彝族地区,某年轻的汉族教师用普通话教彝族儿童“爸爸”二字,学生跟着读了半天,不知其意义,教师一问,学生三不知。教师训斥道:“真笨,连‘爸爸都不知道。”于是解释道:“‘爸爸就是父亲,懂了吗?”学生自然无法理解,又解释说:“‘爸爸,就是你爷爷的儿子,‘爸爸,就是你妈妈的爱人。”②越解释越复杂,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双语教学必须首先学好民族母语。再以它为基础学习汉语文,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过渡,能逐渐用汉语进行思维时,才能真正收到“双语”教学的效果,稳步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是完全符合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客观规律的。所以,一是要坚持“两个为主”③的办学形式;二是要强化藏语文授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要强化“双语教学”的领导和管理模式。
上述藏语文教学体系和“两个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正确处理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开放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更符合民族团结的方针,对于探索符合牧区实际的教学路子,推动牧区教育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3 必须重视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人们从学习阶段进入劳动阶段的重要过渡时期,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在牧区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西部大开发、藏区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学制上要长短并举,在教学计划上做到一切有利于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结合牧区实际,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格局;三是要转变职教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片面认识,要把培养面向内地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实现“外出就业,回乡创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劳动者的素质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个教育问题。所以要大力加强藏族牧区教育,努力实现藏区教育现代化。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0.
② 民族教育.1988(3).
③ 藏族聚居区以藏文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藏汉杂居区以汉文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艾·克雷朋.杜威教育论著选[M].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1959:19-32.
[2] 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3] 陈红涛.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途径探讨[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4] 韩克茵,张延安,巴建坤.希望之光[M].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
[5] 南文渊.藏区学校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1995(3).
[6] 万明钢.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7] 星全成.藏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M].青海民族出版社,2002.10.
[8] 拉茂杰布.甘南州教师教育工作调查报告[J].甘南师范探索与实践,2007(1).
[9] 贾荣敏,张志方.青海高原藏族游牧区现代学校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分析[J]. 青海民族研究,2009(4).
[10] 贾荣敏.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教育的现代性变迁与适应[J].青海民族研究,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