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的高校和谐关系构建

2015-01-04 12:43刘春田万国彤
科教导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和谐校园高等教育

刘春田 万国彤

摘 要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诉求,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党委与行政的关系、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 和谐校园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诉求,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党委与行政的关系、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 党委与行政:“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兴办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保证了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委是高校的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方向、统管全局,对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具有决策权,对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具有监督权。在高校管理体制中,党委既要领导学校的全面工作,又要充分发挥校长作用,大力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校长负责,是对党委负责,主要体现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党委决议,把党委的决议化为具体的行政措施。校长要按照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校长负责是全面行使学校行政职权的关键。校长在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肩负行政管理责任,主动开展各项行政管理活动,有利于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作。

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首先要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①制度建设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载体,高校要按照《高等教育法》、《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编制学校章程,健全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实施规则、实施意见,规范学校党委集体领导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明确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的制度规范。其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根本组织制度,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高校领导班子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再次,要加强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政治素养。毛泽东指出:“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②正确处理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关键在于党委书记和校长。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学校负责、对师生负责,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情况,交换意见,相互包容和沟通,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严格的要求,努力营造出团结共事的良好风气,努力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管理者与教师:“领导就是服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③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学校管理人员要按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通过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首先,要转变管理方式。在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中,一般以行政管理为主。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学术事务管理,纳入到行政事务管理。行政事务化的学术管理方式,使得教师的学术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高校是一个学术组织,追求真理、发展学术是高校的本质属性。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维护教授在高校管理中的权力非常必要。在当前条件下,高校应按照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要求,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以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委员会组织体系,明确学术委员会在重大学术事务上的责任与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学术委员会参与学校事务,尤其是学术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对于教师队伍,要从刚性的行政管束,转变为尊重、关爱和服务,让学术回归学术,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学术管理,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其次,要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④对“领导”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定位。高校的运行和发展,依靠包括管理人员(领导)、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管理人员(领导)和教师都是高校运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既需要一流的管理人员(领导),更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管理人员(领导)要认真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发挥好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要把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从教师的长远发展和自身需要出发,制定各种激励性和人性化的制度,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着眼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心系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

3 教师与学生:“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⑤这就为教师育人指明了方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学校里最典型的关系,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关系,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endprint

教书者必先自强,育人者必先自明。当好教师,首先要有魅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有人格魅力,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⑥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人格魅力,就体现为她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境界,大爱无疆、舍己救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优秀工作作风。学高方能为人师,除了具备人格魅力,教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⑦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⑧

其次,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等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⑨尊重、理解、宽容,是伟大的教育力量,是人生发展的正能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和宽容,就能使人产生向上的力量。要建立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创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弱点和缺点,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健康成长。

再次,要讲究教育方法。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方式,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交流彼此的思考和体会,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还要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品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拓学生的探索思维,营造崇尚真知的良好氛围,以创新的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③⑥⑦⑧⑨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⑤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参考文献

[1] 颜吾佴.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科学民主[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2] 李凤亮,王占军.以学术评价创新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0-27.

[3] 周光礼.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N].学习时报,2012-01-20.

[4] 王成平.谈和谐大学校园的人际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5] 魏大鹏.和谐校园建设中应注意协调好的若干关系[J].中国轻工教育,2007(4).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和谐校园高等教育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