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雌雄同体”观及小说《奥兰多》

2015-01-04 22:20陈冬蕾
科教导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维吉尼亚奥兰多伍尔夫

陈冬蕾

摘 要 英国文坛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在肯定两性差别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雌雄同体”的观念,并在其文学创作中力求采用双性的大脑写作。本文结合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对她的“雌雄同体”观作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维吉尼亚·伍尔夫 雌雄同体 《奥兰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 “雌雄同体”概念

“Androgyny”一词源自希腊语,中文译作“雌雄同体”或“双性同体”。从词的构造:Andro(男性)+gyn(女性)+y(人)就可看出,它指一种男女两性的特点没有严格区别的状态。

“雌雄同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他在他的《会饮篇》中描述说人类最初是个球形,背是圆的并且每个人身上都长有四条胳膊和四条腿,两张面孔。宙斯为了削弱人类的力量就把人类劈成了两半,但每一个半的身躯都非常想念自己另外一半,于是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渴望着有一天能重新结合,这同时也就有了爱情的起源。到了二十世纪,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潜意识的双性同体”的概念,他认为男女两性的特征中都含有另一性的特征。之后他的弟子,心理学家荣格也提出了相似观点。荣格认为人类有两个原始的模型,一个是Anima(阿尼玛)另外一个是Animus(阿尼姆斯)。阿尼玛是“男人的灵魂有女性的特征,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补偿因素”,而阿尼姆斯则是“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是女性潜在的男性本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这种“雌雄同体”的现象。

2 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

漫长的父权文化让男性主宰女性服从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的使命也被男性妄自定义为了“房间里的天使”,她们哪也不能去,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单独的房间。女性整日呆在家里,面对屋子的四壁,日复一日做着相同的家务,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渐渐地女性也就失去了自我,习惯了在男性的支配下去生活,在男性的声音里去校正自己,而男性也逐渐在女性身上建立起了优越感。

伍尔夫出生在贵族家庭,但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社会没有使她同她兄弟那般受到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伍尔夫在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对女性的歧视,而她同母异父的兄长长年对她的性骚扰,更使得她尤为关注女性问题。所以在伍尔夫看来,男性那些建立在女性身上的优越感,源自男性对女性的轻视,也来自女性对自我的轻视。她认为男性贬低女性是为了抬高自己,而女人并非天生就是男人口中那个“房间里的天使”。女性因为无法表达真实的自己,被内心的“天使”所困陷入了痛苦和迷惘之中,伍尔夫这才提出要杀死女性心中那个囚禁在房间里的“天使”,消除女性的自卑感,追求女性的解放和独立。

但伍尔夫并不赞同女性为了反对男性的压迫和歧视而走极端,她说的“女性独立”也不是鼓励女性去凌驾于男性之上,关于两性如何和谐相处,伍尔夫给出了“雌雄同体”的观点。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写到,她透过窗户看到一男一女上了车,这就像是头脑分裂过后又自然交融在一起的意象。接着她借柯勒律治之口阐述了她对“雌雄同体”的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两种力量的制约,一种是男性的,另一种是女性的……正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就是二者共同和谐地生活……如果是一个男人,头脑中女性的一面应该发挥作用,如果是个女人也应该与脑中男性因素沟通对话……伟大的心灵总是雌雄同体的……”

3 伍尔夫“雌雄同体”观与其小说《奥兰多》

读伍尔夫小说不难发现,她作品里的男女主人公,身上多少都带有双性的气质。在她这部狂想肆意的小说《奥兰多》里,伍尔夫用小说这种虚构的手法对“雌雄同体”观作了淋漓尽致的艺术演绎。她借奥兰多的两性特质,在小说里分别体验了男女两性两种不同的人生,这也是对以男性为唯一标准的传统写作手法的挑战。

3.1 小说《奥兰多》故事梗概

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近四百年,主人公是贵族少年奥兰多。他热衷于写诗并怀揣骑士理想。因为他的青春俊美,得宠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不仅被受封了官职而且获得了“不老容颜”的美誉。随着世纪变迁,奥兰多的足迹遍布了欧亚大陆,可以说仕途沉浮,风流韵事他都一一尝尽。在一次出使外国期间,因亲眼目睹了战乱的情景,他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陷入了昏睡,几日后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女人,从此奥兰多离开了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中,但最终还是再次回到了英国,并且结婚生子。可是不管性别如何,奥兰多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从未泯灭,终在她三十六岁时出版了个人诗作《大橡树》。

3.2 例析《奥兰多》中“雌雄同体”观的文本体现

小说开头作者就说“他,这自然就表明了他的性别……”这种从一开始对主人公奥兰多性别的极力强调到,似乎是对他性别的质疑,作者好像在一开始就暗示了整部小说“雌雄同体”的主题。

接着讲述了奥兰多初次的爱情故事,在一次冰上舞会,奥兰多对莫斯科公国的公主萨莎一见钟情。小说里描述说奥兰多第一眼看到公主时,“那人穿着宽松的俄罗斯式束腰衣裤,让人辨不出男女……他如此狂热地赞美着,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可以看出,作者对萨沙公主的描写是有雌雄同体的意味的,她的初次亮相在奥兰多眼里是分不出性别的,但他还是被她吸引住了视线,奥兰多这种不分性别对美的狂热似乎也注定了这段感情的残酷结局。

在面对自己变成女性的事实时,“奥兰多赤身裸体的站在那里……面对一面长的穿衣镜,上下打量自己,没有显出丝毫的慌乱的样子……”性别虽然改变了他的前程,但同一副躯体,还是那个灵魂,他的男性特征没有消退相反是增添了他女性的特质。随着时间的流逝,奥兰多的一切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她的身体是女人的,但头脑是男女两性混合的,这使得她的行为举止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她的心肠太软,看不得驴子挨打或猫溺水……她的酒量不逊任何人,还喜欢危险的游戏……”男女两性的气质都集中在了奥兰多身上,就像人的自我是多元的,没有纯粹的一元性。

身为女性的奥兰多成了上流社会的贵妇,她能够有机会与艾迪生、斯威夫特、切斯菲尔德等才子交往。这些诗人表面上送诗来请她过目嘴里却说着“女人不过是群大孩子……聪明男人只是陪她们玩玩儿,奉承她们,哄她们开心”所以奥兰多“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她对文人圈子倒了胃口,尽管她必须继续尊重他们的作品。”对女性特质体验得越多,奥兰多越察觉到了许多他作为男性时忽略的事实,比如女人要一直保持贞洁、顺从;比如女人从属于男人,得不到该有的尊重。此外,因为她性别的改变,依据当时法律,女人不能拥有任何财产,所以奥兰多曾享有的头衔、宅邸和财产都将被剥夺。官司缠身的奥兰多在两性间摇摆不定,内心的苦痛通过不断变换自己的装束得到了解脱,她在双性之间游走,享受双性带来的不同爱恋。

尽管奥兰多是双性同体的,但生活在男女二元社会里他就必须服从社会的准则,让他的性别与他的性别身份一致,他开始考虑了结婚生子的问题。奥兰多选择的结婚对象是与她具有同样气质,雌雄难辨的马默杜克·邦斯洛普·谢尔默丁,两人初次见面才几分钟就订了婚,吸引他们彼此的正是对方身上男女双性的气质。婚后两人都给了对方充分的自由,书里是这么说得“不错,她是嫁了人,但她的丈夫总在绕合恩角航行,这能算是婚姻吗?……”奥兰多的婚姻表面上是顺应了社会的认同,但实际上是他的妥协,是他为自己从男变女,作为独立女性生存找到一个合法位置的途径。

3.3 从《奥兰多》再看伍尔夫“雌雄同体”观

伍尔夫对奥兰多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从《奥兰多》可以读出伍尔夫本人对两性问题的态度。在小说里她没有刻意去偏袒哪一种性别,没有对哪一种性别更占优势做出主观的判断,她只是借助奥兰多这个形象,向读者传达了不同性别所产生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在给读者留下一定想象空间的同时也避免了小说具有片面化的倾向。伍尔夫相信对一名作家而言,在创作过程中若忘记性别的对立,超越性别的狭隘认同,定能写出好的作品,双性心灵更具渗透力和创造力,它能毫无阻碍去表达个人的情感。

伍尔夫“雌雄同体”观实际上是对性别霸权主义的反抗,她坚持把崇尚事实、理性和逻辑的男性气质与赋予想象、感性和凭直觉的女性气质相结合。像奥兰多那样,无论是作为男性还是女性,他对诗歌创作的痴迷,以及他双性特质都帮助他形成了独特的创造力,让他的作品达到了他单一性写作时没有达到的高度,这也是实现女性社会价值和达到两性和谐的体现。可以说伍尔夫在探索女性自我重建的道路上希望两性相互依存,生生不息。她懂得女性要斗争就必须解构固有的两性二元对立,与其说这是女权主义不如说是为了自我而战。她的“雌雄同体”观是认同两性的生理差别,坚持两性智力和思维上的平等,这种意识在当时是超前的也是新颖的。

如同萧伯纳曾评论的那样:“人们依然满脑子陈旧的思想,认为女人是特殊的动物,我可以肯定地说近些年来,女人已经非常努力地去消除这种印象,让人们明白:实际上一个女人就是一个穿着裙子的男人,或者你愿意的话,一个男人就是穿裙子的女人而已。”

4 结语

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把人的心灵从既定的生理需求和社会规则中解放了出来,这是对女性心灵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男性心灵霸权的挑战。小说《奥兰多》是一部能够引起人真正思考的作品,小说本质里透露出的严肃内涵,足以让读者透过夸张渲染的表面去感受作者想要诠释的“雌雄同体”观。

参考文献

[1] 蔡芳,谢葆辉.从《奥兰多》感悟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文脉:双性同体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2] 蔡岚岚.伍尔夫《奥兰多》中的“双性同体”观[J].时代文学,2007.6.

[3] 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 [M].林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 何亚惠.“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

[6] 吕洪灵.《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6(1).

[7] 彭瑶.超越性别:《奥兰多》的女性主义思想[J].名作欣赏,2006(2).

[8] 王蓉.走进伍尔夫的“双性同体”[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

猜你喜欢
维吉尼亚奥兰多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小房子》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走进意识的世界
阅读《奥兰多传》——对人、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
云中漫步者
美奥兰多市全球寻找“微笑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