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古春, 胡 静, 徐建龙, 邢丹英, 江祺祥, 徐晓杰, 于 健
(1.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江苏常州 213175;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3.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5)
晚粳稻新品种武育粳3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刘古春1, 胡 静1, 徐建龙2, 邢丹英3, 江祺祥1, 徐晓杰1, 于 健1
(1.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江苏常州 213175;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3.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5)
武育粳33号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和长江大学运用穿梭育种法,经系谱选择培育的晚粳稻新品种。201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高产、广适、优质、熟期适宜、穗粒结构合理等特点,适宜在江苏太湖稻区、皖南粳稻区及湖北晚粳稻区种植。该文介绍了武育粳33号的育种思路、选育经过、试验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等。
粳稻;新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中下游稻区逐步流行,培育高产、广适、优质、抗条纹叶枯病的南方晚粳稻品种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春季,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和长江大学运用高产抗稻瘟病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为母本,抗条纹叶枯病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3号为父本杂交,再以F1为母本,优质抗条纹叶枯病晚粳稻品种南粳46为父本杂交,运用穿梭育种法,经系谱选择,育成武育粳33号(原名武1806)。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高产、广适、优质、抗条纹叶枯病、熟期适宜、穗粒结构合理等特点。201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在江苏太湖稻区、皖南粳稻区及湖北晚粳稻区种植。笔者对武育粳33号的育种思路、选育经过、试验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针对长江中下游晚粳稻生产面临的问题、生产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稻米品质和品种的抗逆性是水稻生产亟需解决的课题。培育综合指标更加协调,特别是产量三因素更加协调的品种是解决当前水稻生产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为:①以具有优良遗传背景的综合性状好的晚粳稻为基础,与抗性亲本和优质亲本进行复交,育种后代进行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筛选,人工接种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鉴定,并根据丰产性、耐高温耐低温性、米质外观等性状筛选。②改善株型,控制株高,基部适当紧凑,叶片上举,基部节间短,穗下节较长,叶鞘充分抱节,有效地降低植株的重心,增强品种的抗倒性。分蘖性是水稻生物学特性中不可忽视的优异特性,是穗数和经济产量的重要来源,是个体对群体光能利用总量自动调节能力的本质特性,因此,良好的分蘖性是十分关键的稳产因素。育成品种具有群体内、个体间协调、补偿性强等特点。③适当增加穗重,提高结实率和充实度,提高粒重,解决大穗与高结实率和高充实度的矛盾,大粒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的矛盾。注重耐高温灌浆低温冷害,抗病、抗逆性的筛选[1]。通过穿梭育种、异地鉴定,增强品种适应性的多点鉴定,加快高产、广适、抗病性、抗逆性、优良品质等有利基因的聚合和农艺性状的稳定[2]。培育具有茎秆粗壮,矮秆抗倒,同时具有良好的分蘖性;大穗高结实率和高充实度,大粒米质优;耐高温灌浆低温冷害,抗病、抗逆性强;群体内、个体间协调、补偿性强等特点的“好吃”“易种”“高产”的广适品种。
2007年春季,海南陵水基地,以具有优良综合性状的超级稻武粳15为基础,与抗条纹叶枯病稳产品种武运粳23号杂交配组。武粳15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常规晚粳稻品种,具有分蘖力强,叶色较淡,穗型较大半弯,熟相好,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条纹叶枯病等特点。武运粳23号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常规晚粳稻品种,具有分蘖性较强,穗型较大弯,熟相好,抗条纹叶枯病,感穗颈瘟等特点。
2007年夏季,江苏武进基地,种植武粳15×武运粳23号杂交当代F110株,并以(武粳15×武运粳23号)F1为母本,优质晚粳南粳46为父本复交,获得杂交种子97粒。南粳4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低直链淀粉含量(软米)常规晚粳稻品种,具有分蘖性中等偏强,穗型较大直立,抗条纹叶枯病,感穗颈瘟等特点。
2008年春季, 海南陵水基地,种植武粳15/武运粳23号//南粳46杂交当代F186株,选留1株优异株。
2008年夏季,江苏武进基地,种植F21 000株,根据丰产性、抗病性、米质外观等性状选留22株。
2009年春季,海南陵水基地,种植F3株系22个,进行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筛选,并根据丰产性、抗病性、米质外观等性状选留26株。
2009年夏季,湖北荆州基地,种植F4株系26个,进行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筛选,并根据丰产性、抗病性、米质外观等性状选留8株。
2010年夏季,江苏武进基地,种植F5株系8个,进行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筛选,人工接种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鉴定,并根据丰产性、耐高温低温性、米质外观等性状选留2号和5号株系。
2011年夏季,江苏武进和湖北荆州基地进行大区比产试验,进行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筛选,人工接种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鉴定,并根据丰产性、耐高温低温性、米质外观等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武1806(2号系)表现高产、广适、优质、抗条纹叶枯病、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2012年夏季,湖北江汉平原适应性筛选试验,武1806表现良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好。
2013年参加湖北省晚粳组区域试验。
2014年参加湖北省晚粳组区域试验及同步生产试验。
201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武育粳33号。
2011年湖北荆州大区比产试验,武育粳33号全生育期128 d,株高90.3 cm,有效穗357万穗/hm2,每穗总粒113.2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8.53 g,平均产量9 507.15 kg/hm2,对照鄂晚17平均产量8 581.20 kg/hm2,比对照增产10.79%。表现高产、广适、优质、抗条纹叶枯病、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2012年湖北江汉平原适应性筛选试验,武育粳33号全生育期127.0 d,株高92.1 cm,有效穗363万穗/hm2,每穗总粒107.4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8.23 g,平均产量9 293.40 kg/hm2,对照鄂晚17平均产量8 355.15 kg/hm2,比对照增产11.23%。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好。
2013年参加湖北省晚粳区试,武育粳33号全生育期126.6 d,株高84.5 cm,有效穗354万穗/hm2,每穗总粒107.5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8.26 g,平均产量7 855.05 kg/hm2,鄂晚17平均产量7 234.65 kg/hm2,比对照增产8.58%,增产显著。10试点中,9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达90%。2014年参加湖北省晚粳区试,武育粳33号全生育期122.9 d,平均产量8 524.65 kg/hm2,鄂晚17平均产量7 489.65 kg/hm2,比对照增产13.82%,增产显著。8试点均增产,增产点达100%(表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189.85 kg/hm2,比对照鄂晚17增产11.24%。属中熟偏迟粳型晚稻。株型、株高适中,茎秆较壮,分蘖力较强。叶色绿,剑叶短直。穗层较整齐,镰刀穗,穗型短粗,着粒较密。谷粒卵圆形,稃尖无色、无芒,成熟时转色较好。抗性表现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中抗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培育的武育粳33号相对武粳15综合指标更加协调,特别是产量三因素更加协调,该品种具有茎秆粗壮,矮秆抗倒,同时具有良好的分蘖性;大穗高结实率和高充实度,大粒米质优;耐高温灌浆低温冷害,抗病、抗逆性强;群体内、个体间协调、补偿性强等特点。
表1 武育粳33号与鄂晚17(对照)综合性状比较
4.1 形态特征该品种株高、株型适中,茎秆较壮,分蘖力较强。叶色绿,剑叶短直,穗层整齐,穗形短壮,镰刀穗,着粒较密,谷粒卵圆形,粒型较大,稃尖无色、无芒,后期落色好,秆青子黄不早衰。
4.2 农艺性状全生育期124.8 d,比鄂晚17早0.7 d,属常规晚粳稻品种;株高88.9 cm,穗长14.3 cm,穗型短壮,着粒较密。
4.3 产量性状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种植,有效穗342万/hm2,每穗总粒数117.5粒,每穗实粒数96.7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8.12 g。
4.4 品质性状出糙率84.5%,精米率71.6%,整精米率68.4%,粒长5.2 mm,长宽比1.8,垩白率19%,垩白度4.1%,直链淀粉含量17.1%,胶稠度60 mm,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4.5 抗性性状2013年中抗白叶枯病,3级;中抗稻瘟病,3级,稻瘟病综合指数4.0,中抗纹枯病,3级,抗条纹叶枯病。2014年中抗白叶枯病,3级;中感稻瘟病,5级,稻瘟病综合指数4.3,中抗纹枯病,3级,抗条纹叶枯病。表现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中抗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
适宜在江苏太湖稻区、安徽皖南粳稻区及湖北晚粳稻区种植。
6.1 江苏太湖稻区
6.1.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5月上、中旬播种,一般秧田播种量360 kg/hm2。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1叶1心施断奶肥,施接力肥,移栽前施好起身肥,并做好秧田病虫草害防治工作,秧龄以25 d左右为好。
6.1.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栽27万穴/hm2左右,基本苗90万/hm2左右;肥力较差的田块栽30万穴/hm2,基本苗225万/hm2左右,并做到均棵浅栽,提高栽插质量。
6.1.3科学施肥,浅水勤灌。一般施纯氮30 kg/hm2,在肥料运筹上,前期与后期比例为6.5∶3.5,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前期浅水勤灌,促早发;中期,够苗后开始搁田,前轻后重,分多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注意不要过早脱水,保根养叶,活熟到老。
6.1.4综合防治病虫害。浸种时,一定要药剂浸种,可除种子病害;秧田、大田期,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尤其注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由于氮素水平较高,应注意做好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瘟病及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6.2 皖南粳稻区和湖北晚粳稻区
6.2.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6月20日前播种,一般秧田播种量360 kg/hm2,大田用种量60 kg/hm2。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2叶1心时施断奶肥,施尿素75 kg/hm2,移栽前3~5 d施送嫁肥,施尿素112.5 kg/hm2。移栽时平均每株带蘖2个以上。
6.2.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35 d以内,株行距13.3 cm×16.7 cm,每穴插3~4粒谷苗,基本苗195万~225万/hm2。
6.2.3科学施肥,浅水勤灌。科学施肥,浅水勤灌。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施纯氮180~195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4∶0.5,注意早施分蘖肥,前期施足钾肥。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返青,薄水促蘖,及时晒田,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灌足水。后期干干湿湿,直到黄熟,以利灌浆和减轻纹枯病。
6.2.4综合防治病虫害。苗期防治稻蓟马、稻飞虱,做到带药移栽,大田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做好田间病虫调查,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药防治。
[1] 刘古春,胡静,徐晓杰,等.武进水稻品种的演变与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2014(6):35-37.
[2] 刘古春,孙海波,吴越,等.武津粳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 .上海农业科技,2013(6):35-36.
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BRA2013061);常州市农业科技支撑计划(CE20142006)。
刘古春(1977- ),男,江苏射阳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
2015-08-05
S 511
A
0517-6611(2015)28-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