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强
教学叙事与反思
数字解读,助力教学
——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马志强
微课是近年来教改的新热点,本文通过数字解读——微课与微视频一对易混淆的概念;两种常用的制作方法;微课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微课的“四微特点”和微课的“四个类型”;好微课的“五个关键”和教师的“五大挑战”,以期助力微课教学,并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微课;微视频;英语教学
微课,即微型课程,它以容量小、内容少而得名。在线微课通常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出现,因而,有人就把微视频等同于微课。确实,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略作辨析。
(一)微课
微课作为课程的一个种类,它应具有课程的基本特征。第一,明确的课程目标或课程标准;第二,确定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一教学内容可以是具有确定结论的知识,也可以是尚未达成共识的某一热点问题;第三,恰当途径的师生交流,这一交流可以是个别讨论,也可以是大众交流等;第四,为深化理解而提供的必要作业与测试等确保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环节。微课可以是在线的,也可以是不在线的,其受众可以是大规模的,也可以是仅面向少数特定对象的。
(二)微视频
教学微视频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知识内容按照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划分为若干较小的知识模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图文声像等要素而创作的学习资源。微视频在时间长度上以5~7分钟为主,甚至更短,最长的一般也不超过10分钟。教学微视频的教学目标明确,知识容量小,因而学生容易掌握,对提升教育质量很有帮助。由此可见,微视频是微课实现的重要资源,但绝不是微课的全部。如果有谁把微视频就当作微课的全部,就像给学生发了教材就以为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全部任务一样不靠谱(陈玉琨 2014)。
微课作为教学新概念已经悄然而至,但由于教师对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有限,很多老师感觉制作过程复杂,不容易完成,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制作方法。
(一)将已有的PPT课程资源化为微视频
1.通过Power Point2010转化为视频文件。操作步骤:打开要转化为视频的PPT文件→文件(另存为Ctrl+Shift+S)→选择“W indows Media视频”→单击确定。
2.利用“录屏Cam tasia Stuio v6.0.2汉化版”软件录制。操作步骤:打开该软件→单击软件左上角“录制屏幕”→带好耳麦,调整话筒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单击最右侧“rec”,进入录制状态(教师一边演示PPT,一边讲解)→录制完成,双击右下角红色方框图标,进入后单击stop→查看播放效果→点击右下角“save”保存→对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二)利用摄像机、手机等录像设备录制
首先,针对微课题内容,设计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其次,在黑板(白板、纸张)上展示讲授过程或者利用教具演示过程,利用录像设备拍摄下来。最后,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这种视频制作方法具有技术难度低、操作方便快捷、画面真实亲切、易于分享等特点,适合教师边讲边写边画(郭春喜 2014)。
(一)要与常规课程相结合
微课是对重点难点或某个知识的解释,是对常规课程有益的补充,使用时必须与课程相结合。
(二)要与课程特色相结合
微课表现的内容必须体现课程的特色,用微课作为课程的名片。
(三)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
将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知识内容用微课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一)微课的“四微特点”
1.碎片化的学习内容;2.零散化的学习时间;3.开放性的学习空间;4.情境化的学习资源(阮彩霞、王川 2014)。
微课程是相对于常规的课程而略有短小,比如实习课程、技能训练课程、暑期实践课程等。这些微课程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而微课则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美国的“一分钟教授”(theOne M inute Professor)David Penrose还把它称为“知识脉冲”(Know ledge Burst)。
所以,“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地对微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习得大道理、大智慧的目的。
(二)微课的“四个类型”
1.讲解型微课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但枯燥乏味,收效甚微。微课则将语法知识点的讲解制作成微课,配以鲜明的图片和朗朗上口的口诀,能够吸引学生反复观看,实现记忆、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2.导学型微课
教师提前把预习内容录制成图文并茂的导学型微课,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一边观看微课,一边完成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轻松掌握预习内容,提高预习效果。
3.拓展型微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课堂不应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唯一场所。拓展型微课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听、说、读、写的机会,给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更大的空间,从而增大语言输入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喜悦。
4.复习型微课
复习型微课可以避免教师在多个平行班之间的重复讲解,减轻了工作负担。同时,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李建东 2014)。
(一)好微课的“五个关键”
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用微课很快捷地掌握了知识,这个微课就是好的微课。因此,微课要在学生学的角度去制作,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中小学和高校的微课大赛各提出了一个评审标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两者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中小学微课与高校微课的评审标准比较表
从表1中两个评价标准分析来看,有以下特点:
1.教学对象不同
中小学的教学对象低龄化,因此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要求比较高,要求精选内容合适、简单明了的教学内容。高校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性,因此重点考察教学设计与组织,强调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
2.语言要求不同
中小学是学语言的阶段,因此要求教师教学的语言要规范,而高校并没有重点强调,只是要突出教师的授课风采。
3.教学方式不同
针对中小学的特点,中小学的微课要求有趣味性,以便吸引学生兴趣。而高校学生的理解、自学能力都较强,不需要故意增强趣味性,因此强调要体现教学特色。
4.教学应用不同
高校的微课传播更为广泛,有些起到了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校的微课应用要求更高一些。
微课有课程的属性,也有课件的属性,即有知识性,又有资源性,因此可以有多重评判标准和要求。比如可以用上文提到的“四术”作为衡量标准,但最核心的是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选题。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做微课,必须是重点和难点。
第二个方面:设计。要对原有的内容重新设计与组织,要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
第三个方面:讲解。要准确清楚,言简意赅。
第四个方面:表现。音视频及多媒体等技术实现要准确规范。
第五个方面:效果。学习者使用的效果要明显有效。
教师参与微课的建设与教学实践,至少有五大挑战:
(一)能否把握课程知识
微课的制作常常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能够信手拈来,有高度的知识驾驭能力。
(二)能否谙熟教学技巧
怎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知识讲解清楚,这需要教师有非常娴熟的教学技巧,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方法,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三)能否变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微课,需要变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比如采取翻转课堂等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变革教学的勇气,愿意开展教学改革。
(四)能否了解学生需求
微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因此,教师需要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和思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要。
(五)能否追求教书育人
教师是园丁,不仅传播知识,还要教书育人。微课可以将点滴的教育思想和处世做人的原则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可以起到传统课堂说教达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微课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尽量融入育人和文化内涵。
因此,要迎接这些挑战,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强调以生为本的思想、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还要做到有认识、有胆识、有知识和有共识,即要对微课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改革的勇气和胆识,以及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微课传播知识的共识,这样才能把握好微课,才能克服困难制作和应用微课。
微课是现代信息与传统教学精华相结合的产物,是课程资源共享和课程资源再利用的有效方式。从课程原理的层面来看,微课程的研发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学什么”,还要反映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内容。因此,其课程结构就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微视频的制作和网络信息的传递,还需要清晰地反映微课程的“学习问题(目标)”“微视频(内容)”“网络互动(活动)”和“学习诊断(评价)”之间的关系,确保微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达成微课程的预期目标。
分析当前众多微课,不难看出“教师讲、学生听”的内容呈现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学习环境上,除了将传统的“面对面讲授”改为“网络视频传递”,学生以此实时获取学习信息之外,学习方式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上,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相应的学习策略,只是将日常讲授式教学录像切换为几个微小的教学视频,微课不仅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甚至还有可能掉入“网灌的陷阱”。(李峰、张斌 2014)
面对微课,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相信一线教师会从陌生到接触,从接触到尝试,从尝试到应用,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步成长。
引用文献
陈玉琨.2014.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0):10-17.
郭春喜.2014.地理微课的几个认识误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0):6-8.
李峰,张斌.2014.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微课程研发[J].课程·教材·教法,(11):23-27.
李建东.2014.小学英语微课的四个类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2):30-32.
阮彩霞,王川.2014.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11):16-22.
作者信息:235100,安徽淮北,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城关中心学校
mazhiq31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