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5-01-04 17:58何亚薇冯斌吴玫温晓滨
中外医疗 2014年33期
关键词:大剂量川崎病丙种球蛋白

何亚薇 冯斌 吴玫 温晓滨

[摘要] 目的 观察并对比两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分成单剂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单剂给药组直接静脉滴注蓉生静丙2 g/d,同时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蓉生静丙1 g,连续给药2 d,观察两组患儿急性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各项实验室指标前后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对比二者疗效。结果 单剂给药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较短于连续给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相差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剂给药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扩张均有好转迹象,单剂给药组患儿恢复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1,P=0.0365)。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剂量2 g/d的效果要好于1 g连续给药2 d的给药方式。单次给药2 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当中。

[关键词]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川崎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01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drip of two kinds of high-dose gamma 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Methods 84 cases of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Kawasaki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05 to March 2014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tro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ingle-dose administration group and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 group. The single-dose administr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intravenous drip of Rongsheng IVIG 2g/d, the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intravenous drip of Rongsheng IVIG 1g/d for 2 days. The acute clinical symptoms subsiding time, the changes in various laboratory parameters and recovery of coronary artery internal diameter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the efficacy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fever subsiding time of the single-dose administr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differences in mucosal hyperemia, swelling of the hands and feet and lymph node subsid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coronary artery dilatation of the children in the single-dose administration group improved, the proportion of the children with recovery in the single-dose administration group was much more than that in the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χ2=4.3721,P=0.0365) .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reactive protei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white blood cell and platelet cou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in C-reactive protein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ut were not in white blood cell and platelet count (P>0.05). Conclusion For Kawasaki disease, single-dose administration of Rongsheng IVIG 2g/d has better effect than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 of that 1g/d for 2d. Single-dose administration of Rongsheng IVIG 2g/d is worthy of clinical wide application for it has good effect on the disease.

[Key words] Large doses; Gamma globulin; Kawasaki disease; Efficacy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可引起全身中小型血管病变的血管炎的综合症。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幼童,对于冠状动脉有较大损害,是小儿心脏病猝死的主因[1]。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采用两种不同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收治的84例川崎病儿童。整个治疗均在患者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下完成,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儿均确诊为小儿川崎病,纳入标准:根据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临床诊断指南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畸形或先天性疾病患儿;②其他发热出诊病症的患儿;③年龄>14岁以上的患儿。在84例患儿中有51例男童,33例女童,年龄在5个月~5岁不等,冠状动脉扩张患儿(判定标准[3]:年龄不足3岁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5 mm;年龄等于3~5岁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3 mm;任一局部动脉扩张内径与相邻内径比值超过1.5则为冠状动脉瘤)共23例。其中,单剂治疗组患儿44例,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3.24±1.36)岁,冠状动脉扩张有8例;连续给药组40例,男儿有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1±1.53)岁,有7例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扩张和损害、急性期病症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记录所有患儿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完善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的检查。两组患儿均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34021217)50~100 mg(kg·d)口服治疗,分3~4次服用;患儿退热2~3 d后改为30 mg(kg·d),分3~4次服用。单剂给药组直接静滴由蓉生静丙(国药准字S19993042)开始滴注速度为1.0 mL/min,持续15 min后若无不良反应产生,可逐渐加快速度,但最快滴注速度不得超过3.0 mL/min,注射剂量为2 g/d;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同型号丙种球蛋白注射液,剂量及用法为1 g,连续给药2 d。4周后内,每周患儿均接受超声心动图的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急性期临床症状如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儿急性期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症状消退;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患儿冠状动脉内径缩小直至正常大小[5]。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单剂给药组有一例患儿注射丙种球蛋白40 min后出现畏寒、恶心等不适情况,降低滴速后症状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川崎病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而导致血管病变的主要炎症,临床表现多为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等,酷似急性感染病状。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30%,将有15%~26%的川崎病患儿可能发展成冠状动脉瘤。若不及时医治,患儿即使成年后也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引发猝死[4]。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方案[5],建议本病急性期患儿均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一般单剂给药1 g,连续治疗2 d。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剂量过大会造成患儿体内免疫球蛋白血浆渗透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使内环境的稳态平衡状态打破,容易形成血栓,成年后诱发脑梗死[6]。因此剂量大小仍是国内外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该次回顾性分析中,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很快消退,消退时间等相差不大;单次给药组冠状动脉扩张恢复率达87.50%,连续给药组恢复率只有14.29%,患儿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7]。此外,除单剂给药组1例患儿在注射丙种球蛋白40 min后有不良反应发生畏寒、胸闷、恶心等不适情况,及时降低滴注速率后,不良反应消失,其他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使得冠状动脉扩张恢复率增高,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消退很快。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2 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罗泽民,樊映红,刘德松,等.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85-1388.

[2] 何海燕,江玉凤,张明真,等.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4):378-379.

[3] 付培培,杜忠东,潘岳松,等.2002-2010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9):661-664.

[4] 陈树宝.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1):1619-1623.

[5] 陈婧,马彬,林丽星,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8):638-643.

[6] 唐琴琴.川崎病治疗新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5):488-490.

[7] 侯晓艳,唐慧,武岭,等.血栓调节蛋白G127A基因多态性及其浓度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5):417-419.

(收稿日期:2014-08-22)

[Key words] Large doses; Gamma globulin; Kawasaki disease; Efficacy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可引起全身中小型血管病变的血管炎的综合症。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幼童,对于冠状动脉有较大损害,是小儿心脏病猝死的主因[1]。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采用两种不同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收治的84例川崎病儿童。整个治疗均在患者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下完成,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儿均确诊为小儿川崎病,纳入标准:根据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临床诊断指南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畸形或先天性疾病患儿;②其他发热出诊病症的患儿;③年龄>14岁以上的患儿。在84例患儿中有51例男童,33例女童,年龄在5个月~5岁不等,冠状动脉扩张患儿(判定标准[3]:年龄不足3岁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5 mm;年龄等于3~5岁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3 mm;任一局部动脉扩张内径与相邻内径比值超过1.5则为冠状动脉瘤)共23例。其中,单剂治疗组患儿44例,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3.24±1.36)岁,冠状动脉扩张有8例;连续给药组40例,男儿有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1±1.53)岁,有7例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扩张和损害、急性期病症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记录所有患儿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完善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的检查。两组患儿均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34021217)50~100 mg(kg·d)口服治疗,分3~4次服用;患儿退热2~3 d后改为30 mg(kg·d),分3~4次服用。单剂给药组直接静滴由蓉生静丙(国药准字S19993042)开始滴注速度为1.0 mL/min,持续15 min后若无不良反应产生,可逐渐加快速度,但最快滴注速度不得超过3.0 mL/min,注射剂量为2 g/d;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同型号丙种球蛋白注射液,剂量及用法为1 g,连续给药2 d。4周后内,每周患儿均接受超声心动图的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急性期临床症状如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儿急性期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症状消退;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患儿冠状动脉内径缩小直至正常大小[5]。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单剂给药组有一例患儿注射丙种球蛋白40 min后出现畏寒、恶心等不适情况,降低滴速后症状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川崎病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而导致血管病变的主要炎症,临床表现多为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等,酷似急性感染病状。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30%,将有15%~26%的川崎病患儿可能发展成冠状动脉瘤。若不及时医治,患儿即使成年后也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引发猝死[4]。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方案[5],建议本病急性期患儿均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一般单剂给药1 g,连续治疗2 d。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剂量过大会造成患儿体内免疫球蛋白血浆渗透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使内环境的稳态平衡状态打破,容易形成血栓,成年后诱发脑梗死[6]。因此剂量大小仍是国内外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该次回顾性分析中,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很快消退,消退时间等相差不大;单次给药组冠状动脉扩张恢复率达87.50%,连续给药组恢复率只有14.29%,患儿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7]。此外,除单剂给药组1例患儿在注射丙种球蛋白40 min后有不良反应发生畏寒、胸闷、恶心等不适情况,及时降低滴注速率后,不良反应消失,其他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使得冠状动脉扩张恢复率增高,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消退很快。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2 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罗泽民,樊映红,刘德松,等.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85-1388.

[2] 何海燕,江玉凤,张明真,等.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4):378-379.

[3] 付培培,杜忠东,潘岳松,等.2002-2010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9):661-664.

[4] 陈树宝.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1):1619-1623.

[5] 陈婧,马彬,林丽星,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8):638-643.

[6] 唐琴琴.川崎病治疗新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5):488-490.

[7] 侯晓艳,唐慧,武岭,等.血栓调节蛋白G127A基因多态性及其浓度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5):417-419.

(收稿日期:2014-08-22)

[Key words] Large doses; Gamma globulin; Kawasaki disease; Efficacy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可引起全身中小型血管病变的血管炎的综合症。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幼童,对于冠状动脉有较大损害,是小儿心脏病猝死的主因[1]。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采用两种不同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收治的84例川崎病儿童。整个治疗均在患者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下完成,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儿均确诊为小儿川崎病,纳入标准:根据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临床诊断指南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畸形或先天性疾病患儿;②其他发热出诊病症的患儿;③年龄>14岁以上的患儿。在84例患儿中有51例男童,33例女童,年龄在5个月~5岁不等,冠状动脉扩张患儿(判定标准[3]:年龄不足3岁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5 mm;年龄等于3~5岁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3 mm;任一局部动脉扩张内径与相邻内径比值超过1.5则为冠状动脉瘤)共23例。其中,单剂治疗组患儿44例,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3.24±1.36)岁,冠状动脉扩张有8例;连续给药组40例,男儿有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1±1.53)岁,有7例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扩张和损害、急性期病症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记录所有患儿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完善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的检查。两组患儿均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34021217)50~100 mg(kg·d)口服治疗,分3~4次服用;患儿退热2~3 d后改为30 mg(kg·d),分3~4次服用。单剂给药组直接静滴由蓉生静丙(国药准字S19993042)开始滴注速度为1.0 mL/min,持续15 min后若无不良反应产生,可逐渐加快速度,但最快滴注速度不得超过3.0 mL/min,注射剂量为2 g/d;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同型号丙种球蛋白注射液,剂量及用法为1 g,连续给药2 d。4周后内,每周患儿均接受超声心动图的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急性期临床症状如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儿急性期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症状消退;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患儿冠状动脉内径缩小直至正常大小[5]。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单剂给药组有一例患儿注射丙种球蛋白40 min后出现畏寒、恶心等不适情况,降低滴速后症状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川崎病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而导致血管病变的主要炎症,临床表现多为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等,酷似急性感染病状。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30%,将有15%~26%的川崎病患儿可能发展成冠状动脉瘤。若不及时医治,患儿即使成年后也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引发猝死[4]。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方案[5],建议本病急性期患儿均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一般单剂给药1 g,连续治疗2 d。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剂量过大会造成患儿体内免疫球蛋白血浆渗透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使内环境的稳态平衡状态打破,容易形成血栓,成年后诱发脑梗死[6]。因此剂量大小仍是国内外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该次回顾性分析中,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很快消退,消退时间等相差不大;单次给药组冠状动脉扩张恢复率达87.50%,连续给药组恢复率只有14.29%,患儿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7]。此外,除单剂给药组1例患儿在注射丙种球蛋白40 min后有不良反应发生畏寒、胸闷、恶心等不适情况,及时降低滴注速率后,不良反应消失,其他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使得冠状动脉扩张恢复率增高,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消退很快。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2 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罗泽民,樊映红,刘德松,等.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85-1388.

[2] 何海燕,江玉凤,张明真,等.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4):378-379.

[3] 付培培,杜忠东,潘岳松,等.2002-2010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9):661-664.

[4] 陈树宝.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1):1619-1623.

[5] 陈婧,马彬,林丽星,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8):638-643.

[6] 唐琴琴.川崎病治疗新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5):488-490.

[7] 侯晓艳,唐慧,武岭,等.血栓调节蛋白G127A基因多态性及其浓度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5):417-419.

(收稿日期:2014-08-22)

猜你喜欢
大剂量川崎病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关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用于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中的效果以及护理体会
宫外孕应用腹腔镜手术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保守治疗的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川崎病诊治及护理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护理分析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临床分析
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