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国蓉(四川省医学科学院人民医院 成都 610000)
近年来世界整体劳动收入份额都在下降,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可能成为长期性趋势,这是机械化影响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取代人力获得了生产优势。但长此以往,居民的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考验。这是因为劳动者收入份额与区域经济具有重大的关联性,区域经济并不是单纯的技术经济,而是以人为核心的技术经济时代。无论机械如何取代人力,生产都离不开人力,消费更加离不开人力。目前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低于50%,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低水平现状必然会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以此为背景,深入探索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般认为,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劳动者占工资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就是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所占的比例。劳动收入份额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相对资本性收入而言。如果在一个区域只有少数几个人,这些人的劳动工资收入总额为1万元,这些人通过投资的收入为1万元,那么劳动收入份额为50%,而资本收入份额为50%。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劳动收入份额高,那么说明劳动获得收入较高,相对的资本收入份额较低。如果劳动收入份额较低,那么说明资本收入份额较高。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如果劳动收入份额低,资本收入份额高,那么有钱的人可以通过更多资本获得更多的收入,也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没钱的人只能通过劳动获得更多的收入,或者通过少量的资本获得少量的资本收入,因此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保持下降趋势,大幅度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在不断下降。根据我国统计年鉴数据,1992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为63%左右,但截止到2014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在46%左右。在1992年至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1992年至1996年期间,为劳动收入份额快速下降时期。从1992年的63%下降至1996年的58%左右,每年下降了1%的幅度。这个时期的大幅度下降导致我国从劳动收入份额的局面变成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局面。这期间呈现劳动收入份额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以下我国要素价格的变化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大力引进投资,大力促进出口。高投资要求高利润和高财政收入增长的匹配,高出口要求低工资水平予以支撑,实际上高投资下的高利润率也需要依赖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上最大的竞争优势,而我国也长期缺乏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因此,长期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依赖较低的工资率、较低的劳动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二是1997年至2003年期间,为劳动收入份额平稳时间。这期间劳动收入份额总是在57%左右稳定。这段时间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期。为了支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缺乏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只能发挥要素优势,而我国最大的要素优势为劳动力。在1997年至2003期间,我国经济水平较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劳动力相对发达国家来说非常廉价,因此大量的投资进入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低成本制造。在1996年之前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下降到一定额度,因此投资者在考虑成本上会优先采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即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而放弃技术升级。
三是2004年至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继续下降。2003年劳动收入份额为58%,2004年大幅度下降至50%左右,并且继续保持下降趋势,目前已经下降至47%的水平,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严重低于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据国际劳动组织(ILO)出具的《全球工资报告》中反映,在1990年至2009年间,在可获得的30个发达国家中,有26个国家的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下滑,美国、日本、德国劳动收入份额度下降,但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比例在63%左右。据《2011年世界工作报告》指出,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得更为显著,并且当前的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低于50%,我国正属于低于50%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区域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因此劳动力价格也在不断上升以满足其不断上升的物质需求。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导致我国失去了廉价劳动力优势。同时。随着技术水平的上升,生产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机械正是进入生产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机械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工,降低了对人工劳动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劳动供求程度。资本家一方面通过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获得了劳动剩余价值(也是资本收入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机械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资本收入。这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是随着我国发展的状态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具体引起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改革开放前以及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我国生产属于传统依靠人力完成的时期。并且,大量劳动力留存农村,城镇劳动力有限。因此,我国GDP的创造主要依靠劳动力完成,因此这时劳动收入份额较高。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就后,我国引进了大量的技术水平较低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主要为发达国家淘汰的设备。这些设备相对传统的、完全依靠劳动力的生产模式在效率上有很大改进,但依然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完成。这时候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力,弥补了迅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的发展要求。但由于当时经济水平有限,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限,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镇,造成严重的供过于求,因此劳动力价格依然非常低廉。因此生产效率提高,而劳动者工资性收入没有显著变化。因此劳动收入份额大幅度下降。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各行各业都在着力实现现代化生产模式,因此机械逐渐取代劳动力,实现高效率、规范化的生产。高效的机械化生产,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收入份额也将降低。此外,高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会引起劳动收入份额降低。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政府对劳动者的收入问题重视程度较低。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大力引进投资,大力促进出口。高投资要求高利润和高财政收入增长的匹配,高出口要求低工资水平予以支撑,实际上高投资下的高利润率也需要依赖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上最大的竞争优势,而我国也长期缺乏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因此,长期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依赖较低的工资率、较低的劳动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如果把劳动、技术、设备和资本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那么二者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其比例和收入份额。在改革开放之前,技术不足,农村占据了大量的劳动力,城镇劳动力不足,而消费不断上升,因此城镇劳动力价格较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城镇劳动力非常丰富,并且在农村廉价劳动力的冲击下,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价格都偏低。因此这时候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机械取代劳动力。劳动力需求量下降,因此劳动力的供求情况也会发生变化,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降。实际上不同的时期对要素的需求不同,要素的稀缺程度也不同。如果劳动力稀缺,那么其价格偏高,但是技术设备不稀缺而价格较低(相对劳动者更合算),资本家通过购买高价的劳动者来剥削剩余价值是有限的,因此这时更偏向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来提高收入。但是如果技术、设备稀缺,其价格很高,资本家会核算其购买后产生的效益与同样的资本雇佣劳动者产生的效益,假设前者小于后者,那么其必然使用更多劳动者收入来创造,这时劳动收入份额会上升。因此,如果要素的供求和价格发生改变,那么资本家的选择就会改变。所以,要素稀缺性的变化也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发生变化。
刘易斯模型中,经济由农业和工业(包含服务业)构成,劳动力的流动是不完全的。当农村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时,劳动力供过于求,工人的工资受到供给影响,资本家就不会根据通胀提高待遇反而可能降低薪资水平,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资本性收入。这时,劳动收入份额就会下降,而资本性收入就会降低。根据刘易斯效应,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较高,工业的劳动份额较低。经济的发展基本是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为前提,农业比重下降为基础。因此,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占整个经济的份额不断上升,劳动收入份额的比重也会下降。从我国具体情况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以农业为中心,发展传统农业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较高,因此当时以农业为发展重点的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较高。改革开放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政府着力发展工业。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降低,而我国大部分劳动力被转移到工业,因此这时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下降。
政府总是对区域的人和物进行管理,其管理的目标和结果会影响人与物的分配,从而会影响价格和供求。比如我国设定了劳动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劳动者福利保障标准,任何单位都必须按照标准进行。如果这个标准高于市场标准(按照劳动价值和市场供求决定的劳动市场价格),那么,根据需求理论,资本家愿意为劳动付出的有限,其更愿意通过设备、技术更新进行提高规模和产量,那么这时候劳动收入份额就会下降,而资本收入份额就会上升。因此,政府的管理也会引起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同时,政府的其他行为也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比如鼓励技术创新和变革等。收入分配和价格体系不够完善,较为滞后,也是引起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原因。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我国缺乏一个长效的工资增长机制。企业工资机制不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偏低,随意性较大。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但是我国缺乏一个体现同地区同岗位同工同酬和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差异的工资决定及调整机制,加上再分配领域改革滞后,调节机制不完善,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居民劳动报酬的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机制在2013年以来进行了完善,但过去也缺乏一个调节机制。同时,我国也缺乏一个价格决定和调节机制,不能良好的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成本进行协调。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农业生产与消费中劳动收入份额较高,而工业较低。实际上在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其劳动收入份额较高。因此在工业取代农业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但如果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那么可能会抵消工业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甚至会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我国已经经历了农业时代,也经历了工业快速发展时代,目前正进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时期。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也能够有效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这说明如果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劳动收入份额会优化经济机构,促进经济发展。实际上第三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其发展水平能够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根据国际发展经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实力也越好。因此如果依靠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提高劳动力水平。机械取代人工,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但应该认识到,任何机械的更新换代也离不开人的力量。因此劳动力需求是始终存在的,只是需求的质量发生变化。因此要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必须提高劳动质量,满足社会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因此,如果通过提高劳动质量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那么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本的质量提升,也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稳定民生,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机械取代人工的过程,就是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失业的过程。失业率直接影响社会阶级矛盾,社会阶级矛盾会影响区域生产,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失业率虽然不是直接的经济发展指标,确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纵观国际经济发展史,在失业率较高的时期,经济也处于萎缩期,因此失业率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指标。实际上失业率已经被很多国家列为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失业率的情况代表了经济的健康发展状态,失业率上升代表经济处于放缓衰退状态。因此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劳动者在社会的价值,缓解失业率高的问题,对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影响技术更新速度,技术更新速度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水平,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的科学技术就是创新的技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代表了最新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实际上就相当直接影响了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技术力量,其水平决定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层次,因此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改善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劳动力质量,通过改善人力资源水平促进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二是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引起劳动价格上升,使得资本和技术取代人力更加成为可能,因此提高了社会对新技术的需求。
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会影响劳动力价格,会影响劳动力收入,而劳动力收入会影响劳动力供给,这也会间接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劳动力价格变化在短期而言,对企业的资本构成会产生影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企业家的资本收入,会直接影响资本家的投资热情。长期而言,劳动力价格上涨会迫使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代替劳动力来促进生产,因此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减少,生产率提高。从这方面来说,劳动力价格上涨会促进技术的更新。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劳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劳动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劳动生产效率同步,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劳动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是收入分配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长期而言,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有助于提高消费的经济增长贡献,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与出口劳动,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目前国家经济战略将劳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突出了消费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劳动收入的重要性。
第二,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和积累。我国劳动力非常丰富,因此相对人力资本,在其他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其他资本更加具有价值和谈判能力。要改善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的局面,必须从劳动价值入手,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人力的价值。对于专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管理能力较高的高水平人才,应该改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和支出,提高其收入在初次分配的比重。此外,对于技术水平、知识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其从事的是最基本劳务活动,国家要对其进行专业的职业训练,提高其技能水平,以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其劳动收入的比重。
第三,加强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保障市场秩序,规范政府功能。劳动力丰富导致劳动者的谈判能力较低,但在一个缺乏规范的市场,也会因为市场秩序混乱导致价格不合理、不公平,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我国定价机制非常不规范,缺乏对价格与成本之间的评价机制。这导致很多产品的价格严重高于其成本水平,因此劳动价值在价格的占比就会下降。此外,在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的比较中,资本因为希望其收益更高,而劳动收益较低。这样的结果循环下去即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劳动收入份额也会不断降低。从这个角度来说,劳动收入份额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适当缓和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的差距。
第四,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不断走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比重较低,而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果继续保持工业的主导优势,劳动收入份额很难改变。从国际发展经验以及我国国情来说,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成为可能,也将成为工业的重要部分,因此不可能通过农业来改善劳动收入份额。因此,根据产业属性,只有不断发展以人的服务为主体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的比重,才能改善当前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问题。
1.张全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财经科学,2010(6)
2.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J].世界经济文汇,2010(6)
3.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12)
4.汪伟,郭新强,艾春荣.融资约束、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与中国低消费[J].经济研究,2013(11)
5.邹红,喻开志.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
6.吴江.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11
7.李清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国际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13(3)
8.王晓霞,白重恩.劳动收入份额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