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文献调查与分析*

2015-01-03 03:52王华李姝
图书馆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华文华侨馆藏

王华,李姝

马来西亚华文文献调查与分析*

王华,李姝

调研马来西亚40多所华文文献机构,对馆藏华文文献的规模、种类、分类法以及网络资源建设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华文报刊、华人社团档案、华文学校文献资料以及华人宗教文献等资源的地域特色与发展趋势,就中马华文文献交流合作、资源共建共享等提出建议。

华文文献 文献调查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华人移民历史较早、人数众多,华文文献比较丰富,且具有地域特色。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加强相邻地区、相同族裔同语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受到文献机构以及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传统学术语境中,海外华人使用汉语进行的文化教育活动一般都冠以“华文”二字,如华文媒体、华文学校、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学等[1],近年国外出现不少以“中文”命名的“中文学校”“中文图书馆”,为尊重学术传统、避免混乱,本文统称为华文。

1 马来西亚华人与早期华文文献的传播

1.1 马来西亚华人移民简况

马来西亚地扼东南亚海上交通要道,与我国互通历史悠久。《汉书·地理志》即有中国人远航印度南部途经马来西亚的记载,马来西亚出土的两汉古钱币和明清陶瓷展示了两国人民悠久的交往历史[2]。唐末即有华人小规模地散居在马来半岛,19世纪中叶之后西方殖民者对马来西亚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劳动力需求激增,我国沿海贫民主要以“契约劳工”的方式大量涌入马来西亚。目前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和华裔人数达6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1/3,成为仅次于马来族的第二大族裔[3]。

1.2 早期华文文献在马来西亚的传播

马来西亚华人有固守中华文化的传统,华人社会普遍使用华文。早期的华人移民由于出身贫寒、受教育程度不高,携往马来西亚的华文文献多为福建、广东的地方戏、木偶戏剧本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通俗小说。马来西亚华人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重视对子女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兴办了各类以教授华文为主的学校。1819年槟榔屿设立第一间华文私塾——五福书院,1904年建立的槟榔屿中学则是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学校。截止1938年,马来半岛的华文学校达887所,共有6.6万名侨生,学校多采用四书五经或自编自印的乡土教材[4]。马来西亚华文报刊起源于西方传教士利用华文报纸进行宗教传播。1815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在马六甲创办世界上第一份现代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主要刊登宗教信息、当地新闻和当时世界上的新知识。该报每期5至7版,约2000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马来半岛的华人中散发。1821年停刊,共出版80多期[5]。此外,华文文学、社团档案、宗教经卷等华文文献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逐渐流传。

1.3 华文文献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第一,华文文献在保存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档案、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二,在马来西亚华人之间,华文文献发挥着重要的交流与联络功能;第三,华文文献在传播科技知识、提升华人素质、传承文化传统等方面功不可没;第四,华文文献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宣传爱国思想、引导政治倾向,对增强当地华人与祖籍国之间沟通和联系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华文文献是加强马来西亚华人向心力、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此外,马来西亚华文文献也为该国其他族裔提供了文化选择,为他们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丰富了马来西亚社会的多元文化风貌。

2 主要文献机构的华文文献调查

马来西亚最早的图书馆由英国人于19世纪末建立,目的是满足在马英国人的文献需求。马来西亚图书馆的普遍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陆续建立各类图书馆,成立马来亚民众图书馆协会,并在高校设立图书馆学院系[6]。随着华文教育的普及、华文媒体与华文文学的兴盛,华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对华文文献的需求不断增长,华人发表、出版的华文文献数量与日俱增。马来西亚高校普遍开设中文系,政府机构、高校、中小学校以及社团文献机构开始重视收藏华文文献,近年开始出现专门收藏和借阅华文文献的华文图书馆。2014年笔者通过采访来访的马来西亚文献机构、华人研究专家学者,访问马来西亚文献机构的官方网站,以及Email、电话咨询等途径,对马来西亚40多所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文献机构进行调查,历时近半年,统计出该国馆藏华文文献排名前10位的文献机构,见表1。

表1 马来西亚华文文献馆藏排名前十的机构

马来西亚文献机构馆藏规模普遍不大,藏书量最大的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仅175万册,馆藏华文文献规模更小;排名前10位的文献机构的馆藏华文文献量均没有超过10万册。马来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藏华文文献最多,为9.6万册,是因为该校设有全国最大的中文系。华文文献占总馆藏比重超过10%的是3所华人民办高校以及华人社团的文献机构。马来西亚馆藏华文文献总量较少、规模不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华人移民文化水平较低,华文文献的生产及需求低,特别是20世纪以前的文献量稀少;另一方面是因为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马来语,官方出版与收藏的文献基本上以这两种语言为主,华文文献多为民间出版、发行与收藏。

马来西亚馆藏华文文献来源以本土文献为主,历史上来自我国的文献多为古典小说、文学传记,近现代影印出版的《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也有收藏,但比例较少。馆藏文献内容主要涉及华族史料、文艺作品、中医中药等方面,占华文文献总量80%以上。馆藏文献类型主要有图书、社团特刊、华校校刊、剪报、调查资料、家谱、族谱和历史照片等,非正式出版物所占比重较大。各机构对馆藏华文文献采用的分类方法不一,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使用杜威十进分类法,拉曼大学图书馆使用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马来西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使用哈佛—燕京分类法,一些小型文献机构则用自编的简易分类法对华文文献进行简单的归类和排架。多数文献机构网站提供英文、马来文的在线书目检索;3所华文高校图书馆以及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资料室、华社研究中心和马华文学馆等网站设有中文版;有些机构自建或购买华文文献数据库,并在网站上提供华文书目检索和部分全文文献。

马来西亚众多的华文中小学图书馆(室)也收藏有华文文献。马来西亚现有1285所华文小学、60所华文独中,所有华文独中均设有图书馆(或称资源中心)收藏华文文献,部分华文小学设有类似机构,但总体来说规模较小、种类少、复本多,其中有11所华文小学的图书馆藏超过3万册[7]。华人社团、宗教团体、民间机构和私人手中也收藏有较有特色的华文文献,如位于吉隆坡的红楼书斋是著名的以收藏和研究《红楼梦》小说文献为主题的私人华文藏书楼。

3 华文文献特色

马来西亚华文文献少数来自我国,大部分是华侨华人编辑出版的华文文献。这些具有地域特色、明显区别于我国的同文种文献资源主要有华文报刊、华文学校资料、华人社团档案、华人宗教书刊,前两种占马来西亚华文文献总量的比重最大。

3.1 华文报刊

马来西亚是海外华文报刊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的国家,现有近20家华文报纸,国家新闻社也提供华文信息服务,国家电视台开设了华语频道。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华人作家协会、华文出版社和文艺团体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是海外华文文学最繁荣的地区,目前有30多种华文文学期刊,其中《蕉风》月刊创刊于1955年,是第一份华文文学刊物[8]。近年许多华文报刊开设网站,利用网络媒体对过刊和现刊进行数字化,发布报刊目录和电子报刊,影响越来越大。比如,《星州日报》搜集1929年创刊以来的报纸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数据库,进行长期保存。由于马来西亚只有将近一半的华人懂汉语,且日常会话受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方言限制,汉语难以进行广泛交流,大多数人只能阅读浅显通俗的华文文献,故华文报刊主要以新闻报道、华文文学为主,并夹杂一些华文与马来西亚、英文结合的新词汇[9]。

3.2 华文学校文献

华文学校文献包括有关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材、试题、教辅材料、教研报刊、校报校刊、毕业证书、成绩册、通讯录、照片、录音录相、师生档案等,大多收藏于华文学校(以下简称“华校”)的图书馆或图书室,部分文献由于华校的变迁而移交到社团和其他机构。作为全国华侨华人华文教育的主管机构,马来西亚华文学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下设资料、档案组,负责收集和管理华校教材试题、档案和统计数据,新纪元学院陈六使图书馆负责收藏华文学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中心的2万多件/册文献。随着华校网站不断增设、多媒体视听资料在华校中的广泛运用,光盘、数据库以及网络资源等文献类型的数量出现快速增长。正因为华校众多,马来西亚数十家华文出版社中,约有7成从事华校教材的出版与发行[10]。

3.3 华人社团档案

马来西亚还是海外华人社团起源最早、数量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社团起源于1673年建立的青云亭,最初是因为华人需要联络感情、相互帮助、管理义山宗庙、维护共同权益,后来发展成血缘组织(来自同一姓氏)、地缘组织(来自同一地区)、业缘组织(相同职业)等多种形式的宗乡会馆。近300多年中,华人社团约有7000多个[11]。其中规模较大、历史较长的社团累积了可观的文献,主要是社团特刊、纪念刊、出版物、族谱、契约、信件、名册、票据和账单等,这些文献见证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产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记载了当地社会与祖籍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一些社团的常驻地设有专门的图书馆或档案室,指定专人保管相关文献,当地政府机构亦保存与华人社团有关的档案。许多珍贵的社团档案文献随着社团的消亡而湮灭或流失,一些散落到当地多个文献机构和个人手中,一些则流落到新加坡、英国、荷兰、葡萄牙等国家的文献机构。

3.4 华人宗教书刊

马来西亚宗教林立、信徒众多,道教、佛教和我国东南沿海神诋的信奉者多为华人。马来西亚全国有数百家华人宗教场所,一般宫观寺庙内设有藏经阁之类的文献保管场所,令具有历史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的宗教经卷得以妥善保存。以佛教为例,共有寺庙365家,文献收藏规模较大的主要有大智图书馆、东禅佛教学院、槟城极乐寺、佛光山东禅寺、妙香林寺、三宝万佛寺等。佛教寺庙藏书最多的大智图书馆位于吉隆坡,收藏中文佛经1万多册,包括《正藏》《续藏》《大正藏》等重要的佛经文献[12]。近年华人还成立了不少宗教团体和研究机构,整理、出版和收藏宗教书刊。

4 思考与建议

4.1 推动华侨华人研究的交流

马来西亚现存的华文文献对于我国华侨华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在充分掌握侨乡和海外华侨华人居住国两方面完整的文献史料基础上,才能更为科学、客观和全面地对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加以研究。为此,倡议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华文文献学术交流,共同对两地华侨华人文献加以梳理与挖掘,为全球华人在中华文化的传承、比较研究中搜寻新材料、发现新观点,促进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4.2 加强华侨华人博物馆等的建设合作

近年马来西亚各地正在兴建各类华侨华人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如槟州华人文化馆、韩江文化馆、陈嘉庚纪念馆、林连玉纪念馆。与此同时,我国也掀起华侨华人博物馆建设热潮,以华侨为主题的博物馆已建成近20家,10多家正在筹备和建设中[13]。为此,两国应在华侨华人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加强合作。

4.3 促进两国华文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对我国图书馆来说,19世纪至20世纪初流传到马来西亚并保存下来的小说、戏曲剧本、宗教经卷等早期文献,可与我国现存的文献版本相互印证、补阙,具有版本校勘价值。此外,文种相同的两国文献资源对双方馆藏建设来说都是重要的互补。为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图书馆应主动与马来西亚相关方面加强联系,以业务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各个层次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1]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14.

[2]黄尧.星马华人志[M].香港:明鉴出版社,1967:2.

[3]Saw,Swee-Hock.The Population of Peninsular Malaysia[M].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7:13.

[4]朱陆民.二战后印尼华族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5]胡浩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刊载的科学知识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5):84-122.

[6]朱蕴辉.马来西亚、新加坡图书馆与信息业发展概览[J].图书馆建设,1998(2):14-15.

[7]李开慧.简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23-26.

[8]周宁.重整马华文学独特性[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1):16-21.

[9]叶晓萍.对马来西亚国民小学教材《国小华语》的调查与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2013(1):105-203.

[10]曾翎龙.马来西亚的华文出版社[J].出版参考,2007(21):36.

[11]林奋之.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新特点[J].东南亚纵横,2008(3):23-26.

[12]张应龙.槟城之菩提——华人与马来西亚佛教的发展[J].中国宗教,2003(8):56-57.

[13]王华,罗发龙.华侨华人民间文献的收藏与利用——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八桂侨刊,2012(1):37-40.

Investigation on colle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in Malaysia

WANG Hua,LI Shu

There is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ysia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hinese immigrants spread.On the base of investigative result that more 40 libraries,scale,type,library classification and network resour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re analyzed.The regional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re summarized.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hina-Malaysia literature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re put forward.

Chinese literature;Lierature survey;Malaysia

格式 王华,李姝.马来西亚华文文献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5(3):98-101,108.

王华,男,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李姝,女,任职于暨南大学校友与社会合作办公室。

2014-11-1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晚清民国华侨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BTQ06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华侨华人在我国文化兴国战略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3JJD810004)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华文华侨馆藏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我的华侨老师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