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剑明/文
史林散叶 (七十四)
■俞剑明/文
中国古代也有高速公路,不过不是跑汽车,而是驰车马。其目的也是为了快捷,同样禁止路人行走;又同样宽大笔直,比现今的高速公路更为威风,那名字就叫“直道”或“驰道”。
这是秦始皇政绩之一。秦始皇建驰道,开始于公元前221年,亦即统一全国那一年。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巡视全国,二是为了国防需要。《汉书·贾山传》云:“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以秦代六尺为一步计,其宽度可以想见;路两旁又筑围墙,墙上又有铁栏(金椎),两旁又植松树,可见十分威风。秦始皇五次巡游,足迹遍及现在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十二省,凡到之处,必建驰道,可见当时的高速公路遍及半个中国。这一伟大工程,比起万里长城来毫不逊色。
为了国防而筑高速公路,最明显是由陕西云阳北达长城的九原郡这一线。《史记·蒙恬传》云:“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今内蒙包头)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是为了便于运兵而筑的一条北方国防公路。这段公路后来因为保管不善,日渐荒废,但尚有遗迹可寻。《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延安府古迹考一》记载:“圣人条:从山岭修成大路,可并行二三辆车,遇险阻则转折蜿蜒,自西塞外来,经庆阳入郡境,至西安峻峨山而尽。不知何代为何而修。意始皇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由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或即此也。”
有意思的是,前些年陕北有位画家靳之林,为了弄清这条秦代的直道,曾徒步往返三千里,实地考察。他考出由云阳北上的直道有两条,一条向北直伸,中经甸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直达包头以西;另一条沿子午岭主脉折向甘肃。他还详细地绘了图,作了文字记录,拍了两千多张照片。这种旅游而兼考古,可说是在众多旅游者中,最有意义的一位了。
秦始皇当年建的驰道既遍及十二个省,那么,除了陕西、内蒙这一段之外,一定还有不少遗迹残存。有嗜古之癖的旅行家、摄影师,不妨前去考察一番,那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到广西旅游的人如来到中越边境的友谊关,而他又爱打听的话,便会知道友谊关的名字是经历过好多次变迁的。此关初建于汉代,名“雍鸡关”;明代改名“镇夷关”;清代改为“镇南关”;1953年,又改为“睦南关”;1965年,改称“友谊关”。
“雍鸡关”无非因地得名,没有别的用意。“镇夷关”则带有镇压异族的色彩了。清代满洲人忌讳“夷”字,于是改曰“镇南关”。中法战争时,此地成为著名战场。到了中越表示友好,于是又出现了“睦南关”乃至“友谊关”这样的名字。
一个关口,它的名字却敏感地反映了政治情势的变化,可见研究地名也是大有学问的。
一国与他国或异族邻近的地区,其地名往往染上政治或军事色彩。外国是否如此,愧无所知,中国则例子举不胜举。那些带上“威”、“镇”、“抚”、“安”之类字眼的,若究其来源,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或军事形势有关。
不妨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五代时,横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以及河北南部一带,建立以柴氏为帝的一个地方政权,国号曰周。赵匡胤黄袍加身,继承这份遗产,不久又灭了北汉,于是宋王朝就与北方契丹帝国成为近邻。
宋王朝一开头就把契丹视为强大敌人,因此在接近北边建立几个军事集结点,这些集结点所用地名都带有威吓意义:
威虏军——今河北省徐水县西。
静戎军——今徐水县。
破虏军——今河北霸县东信安城。
平戎军——今河北保定市。
宁边军——今河北蠡县。
平虏军——今河北肃宁县南。
定远军——今河北东光县。
定羌军——今山西保德县。
宋王朝定立这些地名,可谓声势汹汹,分明有攻打的姿态。事情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宋太宗两次北伐,都和契丹在这一带反复厮杀,足足打了二十多年。最终,宋真宗与辽国订下“澶渊之盟”,以和解结束。为了表示友好,地名也随之改变了:
威虏军改曰广信,静戎军改曰安肃,破虏军改曰信安,平戎军改曰保定,宁边军改曰永定,平虏军改曰肃宁,定远军改曰永静,定羌军改曰保德。
确实,地名改了之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如此看来,地名的改变还是少些威胁性为好。
中国古代的大人物非常重视身后躯壳的安排,春秋、战国时代已是如此。到了秦始皇,更是变本加厉,从此形成大人物崇葬、厚葬的风气。事实比比皆是,不必多举。
大人物除了千方百计采取深埋、厚室、兵卫等种种办法,以防范被人破坏之外,有些则更造出疑冢,用以迷惑后人,使他们扑朔迷离,无法找到真正的葬地。这可说是别出心裁,另有肺腑了。
传世最著名的疑冢当然首推曹操,自宋代以来,曹操有七十二疑冢之说便风闻天下,但其实是憎恶曹操的人造出来的谣言。2009年末,河南宣布在安阳发现了曹魏高陵的消息,曹操墓中并没有金玉珍宝等值钱的东西,连他平时使用的礼器如玉圭、玉璧也以石圭、石璧替代了。这和曹操躬行节俭、反对奢华,并主张“薄葬”有关。而先前被说成是曹操“疑冢”的,经挖掘后确认,都是北朝(公元424至578年)王公大臣们的墓葬群。在那百多年间,东魏、北齐在磁县、临漳地区建都,大臣们找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埋骨之所,恰巧曹操的高陵也在此地。数百年后,朝代变更,后人只知道曹操,就把这大批墓地群指为曹操的“疑冢”。这真是历史的嘲弄。
关于曹操疑冢另有个传说,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湖北汉川县西一百四十里有个曹操疑冢,民间传说曹操兵败赤壁,逃到此地,叫兵士赶造一个冢墓,诈称曹操已死,用以迷惑孙刘的追兵。这只是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罢了。
曹操疑冢已是真相大白,但还有明太祖朱元璋的疑冢尚待解疑。
据张岱《陶庵梦忆》说,明太祖生前曾与刘伯温等同上钟山勘探陵位,大家都选中一个地方,即今之明孝陵。于是动工兴建,建成之后,便把墓门封闭起来,从此无人知道墓穴方位。后来有人说,明太祖建的只是疑冢,他真正的葬身之地其实是由天庆观改成的朝天宫(在南京水西门内),因秘密深埋,故无人得悉云云。真相如何?有待考古家证实。
与明太祖同时的还有富豪沈万三之女的疑冢。相传灵芝庵后有许多土堆,是沈万三葬女之所。清人吴雷发有《小娘坟》诗云:“点点栖鸦树影寒,钟声撩醒断魂酸。玉鱼珠凤藏何巧,疑冢垒垒似阿瞒。”这个富可敌国的沈万三怕后人掘他爱女之墓,故意造出许多疑冢,这是完全可能的。
前些年有报道说,湖南汨罗山上有十二座屈原的墓,大小相等,均有石碑,上写“故楚三闾大夫之墓”。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抑或统统为假?至今仍是待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