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15-01-02 22:13杨建武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25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业环境保护

■杨建武/文

浅谈旅游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杨建武/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物质文明不断得到丰富和满足,渴求回归自然、亲近传统文明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旅游因此产生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无烟工业”,被誉为“绿色产业”。之所以如此定位,主要是相对于工业、农业等相关产业而言,旅游业以其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而著称,成为了各个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选择,更是成为各地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区域发展的首选抓手。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辩证性,需要“一分为二”去看待。旅游业也不例外,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审视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个“无烟工业”也一定程度上会对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产生负面作用。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由于个别地方盲目地无序开发,对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旅游资源粗放利用,旅游开发规模和体量超过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部分风景名胜、人文遗迹及森林、草地等地表环境和自然景观受到破损,局部生物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安全受到一定威胁,有的甚至于走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是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是消费活动,在组织过程中相对粗放、超负荷的旅游活动,导致游客量迅速扩张,酒店、休闲场所、汽车等设施排放的废水、废气、废物等废弃物,对空气、噪音和水体等造成一定的污染;旅游不文明现象时而有之,对各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也造成一定冲击,加重了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负担,影响着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国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浙江看,“两美”浙江的建设,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旅游业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起历史性的使命和责任,必将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科学旅游观为统领,加快推动旅游生态化,实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永久持续利用,形成旅游业与经济社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协调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一、高度重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

坚持生态第一、保护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战略任务和根本要求,勾勒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要强化规划指导引领作用,突出生态设计,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各类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为骨架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体系,推动旅游发展从粗放型向生态型、集约型转变。要严格规划内容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确保各类规划都能一一落地,推动、引领和调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情况,及时提出规划优化建议并调整修正,走出一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要根据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对各类规划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高质量的环评报告,提出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空间布局、建设规模和体量,源头控制破坏生态和资源的旅游项目,切实加强环保监管。

二、切实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

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按照“防胜于治、防先于治”要求,加大旅游环保投入,统筹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问题,建立旅游业发展的强大生态屏障。以一片青山、一湖绿水、一地文脉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力争做到整个旅游开发的建设体量最小、现状改变最少、拆迁安置最少,切实防止旅游开发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来换取当地旅游发展。结合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重大战略,对前期旅游粗放开发造成的山体破坏、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重大生态问题,尽快开展整治修复,加强旅游活动所带来“废气、废水、废物”的处理,强化污水、污物的集中生态化处理,力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气更爽。同时,加强人文生态和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自然生态、历史文物、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的关系,让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明不断得到传承发展。

三、大力开展旅游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坚持宣教并举、潜移默化,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旅游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全面推进全社会的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让旅游成为社会文明的形象产业、示范产业。围绕旅游生态文明主题,重点培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和旅游开发建设人才等,同时聘请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园林学等方面的专家担任生态旅游的技术顾问,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围绕旅游者、从业者和支持者三大领域人群,定期组织开展旅游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培训,认真抓好培训教材编写、导游词修订、服务规范制定、生态保护等工作,让每个人成为旅游生态化自觉的引导者和执行者,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加强旅游生态文明科普教育设施,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科普、环境保护等宣教活动,营造珍视环境、关爱环境的浓厚氛围。注重培养旅游者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自觉开展文明旅游,形成环境友好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力争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实践旅游生态文明。

四、重点突出旅游发展的生态化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示范引领,遵循“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思路,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工艺、生态技术,倡导绿色开发、节能建筑,全面推进旅游生态保护和开发,力争环保融入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角落,生态理念、生态元素和生态文化得以全面展示。以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统领,大力推广国家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重点突出生态资源整合利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体验、绿色节能技术运用、生态保育修复、生态宣传教育等内容,全面提升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水平,打造生态旅游发展的标杆和典范。研究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迎合广大游客的需求,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生态体验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生态科考与科普旅游、生态探险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先进生态技术研发、引进,自觉运用于旅游开发中,开展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提升旅游生态建设质量和水平。开展旅游项目、旅游景区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基础设施等生态化建设,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风格、规模、体量、景观,力求与自然景观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相协调,不得建设降低或破坏景观相容性的项目。同时提倡采用节能的环保设备、清洁能源和新型材料,尽可能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五、扎实推进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管

坚持依法规范、严格执法,建立完善旅游执法监督管理的体制机制,解决旅游业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问题,形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化合力。根据《旅游法》,加快建立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抓紧制定《旅游景区开发办法》等涉及旅游生态的各类法规规章,修订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安全管理、监督保护、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各类政策,不断完善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旅游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标准,大力推行绿色饭店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等生态化管理,推动开展生态旅游产品认证,使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发展走上规范化、国际化轨道。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强执法检查。坚决纠正“违法成本比受罚成本低”等错误认识,严厉打击“先上车、后买票”的开发行为,对于违反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造成旅游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管理、游客容量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发布生态环境信息,评估旅游生态环境状况,指导生态旅游活动开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旅游局)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旅游业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