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2015-05-26 09:28:05陈清清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25期
关键词:出口额增长率进出口

■陈清清/文

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陈清清/文

福建省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邻浙江省,南接广东省,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福建省的泉州港、安平港、厦门港等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其中泉州更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度支撑着福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但自清朝闭关以后及近代其他港口的发展,福建沿海经济地位和整体经济被严重戳伤。虽同属东南沿海,但与邻省浙江、广东差距较大,有“东南沿海经济断层”之说,所以如何提高福建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是当前全省上下关注的重要课题。2014年3月,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福建省重拾沿海经济地位、愈合经济断层的好机遇。

一、福建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外贸规模增长快

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对外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有较大提高,1986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3.47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6.86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6.61亿美元。199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00亿美元,用了7年时间增加了9倍,2010年突破1000亿美元;出口额,1997年突破100亿美元,2013年刚突破1000亿;进口额,1988年突破10亿美元,2002年突破100亿美元。可见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对外贸易增长之快。

2013年,福建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1693.22亿美元,居全国第7位,比上一年同期增长8.58%。其中,出口总额1064.32亿美元,居全国第6位,同比增长8.83%;进口总额628.47亿美元,居全国第8位,同比增长8.16%。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1589.93亿美元,同比增长7.55%;而浙江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357.89亿美元,同比增长7.49%,广东省2014年进出口总额10915.8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3%。由此可见,虽然福建省外贸进出口规模比浙江、广东两省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福建省外贸增长率仍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甚至高于某些沿海发达省份,表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二)贸易主体多元化

2000年以前,对外贸易的企业需要有进出口经营权,故在2000年之前能对外贸易的企业只有外商投资企业、国企、集体企业,其中集体企业所占份额非常小,基本上由外商投资企业和国企平分天下。进入21世纪以来,私企开始参与对外贸易,并且增长迅速,而国企、外商投资企业则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

从出口方看,贸易主体变化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至2009年,这一阶段福建出口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占出口额50%以上,国有企业和私企共同发展,但是两者潜力是不同的,国企份额从2000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10%,而私企则从无发展到2009年的36.7%。第二阶段为2010年至2012年,这一时段出口贸易主要是由外商投资企业与私企贡献,国企保持在10%上下,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占比首次低于50%,为48.9%,并且还持续下降,2011年私企占比超过外商投资企业,且还在增长。2013年私企占比超过50%。由此可预见,从2013年以后,福建出口贸易主体将是以私企为主,外贸投资为辅。

从进口方看,虽然私企外贸发展迅速,但是其进口增长劲头远不如其出口增长,至2013年是占比才为23.3%;国企则保持在20%左右,尽管有下降趋势,但幅度不大,2013年是降到15.8%,因此,福建出口贸易主体格局十几年来都保持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私企和国企共同发展。

(三)贸易方式自主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新的贸易方式不断涌现,不同的贸易方式对地区经济的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地区贸易环境不同,选择的贸易方式也不同。福建省是以一般贸易为主,2013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70%,仅低于浙江9%。一般贸易体现了地区私企的自主发展能力。

从出口贸易角度看,福建省出口贸易方式体现为从加工贸易为主转向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发展路线,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之前,此时福建省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而其中又是以进料加工为主,因为这一阶段对外贸易主体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利用省内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加工贸易比较有优势。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2007年,在这一阶段私企对外贸易开始发展,一般贸易比重已超过加工贸易,但不明显,形成两种贸易方式共主的局面。第三阶段为2007年至今,这时一般贸易已完全占主导地位,2007年一般贸易比重首次超过50%,至2013年时,一般贸易已增加到70.4%,而加工贸易下降为25.1%。进口贸易方式也基本遵循从加工贸易为主到以一般贸易为主的趋势转变,只是进程较为缓慢,至2013年时,进口中一般贸易比重为66%,加工贸易比重为26.1%。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强劲代表福建省生产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也说明其出口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图1 1982-2013年福建省出口额增长率走势图

(四)贸易伙伴平衡化

福建省对外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东盟、欧盟、美国、非洲,其中以美国、欧盟、东盟为主,三者之间差距不大,与之后几位的贸易伙伴相比领先幅度也是适度的。2013年,福建省对美国出口额为184.41亿美元,环比增长3%;对欧盟出口额为218.27亿美元,环比增长11%;对东盟出口额为112.73亿美元,环比增长13%。

从上述数据上看,美国和欧盟虽然是福建对外贸易最大的两大合作伙伴,但是,增长速度明显弱于其他地区。同时,随着福建对东盟等地区出口速度呈较快发展态势,贸易伙伴多样化、均匀化,不仅扩大了对外贸易的空间,也减少了由于对外贸易过于集中而带来的贸易风险。

二、福建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球产业转移的压力。随着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这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我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首先,服务贸易规模小。福建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2013年福建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50.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进口额74.8亿美元,出口额75.8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基本持平。2013年福建省服务贸易进出口与货物贸易进出口的比例约为9∶100,小于国家平均1∶9的水平,更是低于世界1∶4.2的水平(美国这一比例为1∶2.6)。这主要是由于省内服务业落后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其次,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目前,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部门,而在旅游业、环保业、专业服务业等领域很薄弱。

(三)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产品出口贸易是衡量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首先,福建省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2013年出口商品中超过10亿以上的商品仅有20来种左右,出口额约为978.6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92%。其中又以纺织、纸制品、机器设备等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其次,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品牌,很多企业是从事贴牌生产,处于低层次的加工,靠低廉的价格为竞争手段,因此,贸易摩擦频发,尤其是纺织品、鞋类等产品频频遭到反倾销。再者,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过小,2013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55.22亿美元,占出口额14.58%。

(四)地区对外发展不平衡

福建省共有9个市,但是各市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不同,厦门、福州、泉州三市是发展水平最高的三个地区,其中福州、泉州与位居第一的厦门还有很大的

(一)出口增长动力不足

如图1所示,福建省出口增长率从1988年到达最高点57%后就呈下降趋势,2012、2013年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下。在1988-1995年期间,出口增长率虽然是下降,但基本每年增长率还在20%以上;在1996-2003年期间,福建省出口增长率上下波动厉害;2004年之后增长率又有缓慢下降趋势,尤其2009年时,增长率为-6%。除了面对增长率下滑趋势,还要应对全差距。2013年,厦门进出口贸易额为840.84亿美元,增长率为12.9%,占福建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0%;福州市进出口贸易额为317.93亿美元,增长率为2.4%,占福建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9%;泉州市进出口贸易额为291.25亿美元,增长率为16.1%,占福建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7%。而其他6个市才占全省14%,增长率是负的,比上一年下降2%。可见,福建省各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增大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厦门、福州、泉州临海,又是传统港口,开放程度较高,二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

三、政策及建议

福建省对外贸易规模位居全国第7名,这主要是得利于其沿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但是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福建省无论是整体经济还是对外贸易都被远远甩在后面。虽然近几年,福建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较快,但其对外贸易质量、结构等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影响了福建省对外贸易的继续发展。如今,恰逢世界经济复苏及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之际,福建省应把握好时机,“调结构、促增长”,以提高其出口竞争力,填补与其他沿海城市的经济鸿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缓和“人口红利”的消失

福建省目前农村人口比例有43%,比浙江省非农人口比例多了11%,如果这11%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第二、三产业的话,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的困境,而且能减少“调结构”的阵痛,“调结构”不是要否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是要转变它们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主导产业。那么在这转型初期,必然会使得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更多的成本和压力,而这些释放的农村劳动力刚好弥补或者减缓企业的成本。况且,在面对东南亚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下,这也不失为一个短期、有效的方法。

(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且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对台具有比较优势。长期以来,福建省一直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缝隙中,不被这两大经济区辐射到,因此,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两邻省,如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刚好给了福建平台和机会。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对福建省对国家既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目前,已有的具体措施如闽台文化交流、建设福建自贸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跨境电子商务等。

(三)转变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出口结构取决于产业结构,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目前,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分别是3.2∶63.6∶33.2,与两邻省(浙江、广东)及全国产业结构相比,福建省第二产业比重偏重,第三产业比例有待加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是福建省服务贸易较薄弱的主要原因。同时,福建省出口的工业产品主要以纺织、服装、机器设备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属于较低层次出口,因此需要对产业内部进行升级,比如引入高新技术、创新环保型产品等。福建省贸易主体以私有企业为主,私企在资金、资源、技术等方面处于较弱地位,所以,政府及部门应重点扶持高新技术性企业的发展,如高校人才引进、金融资金支持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出口额增长率进出口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墨西哥农产品对美出口额将达218亿美元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2020年玩具出口额逆势增长
玩具世界(2020年6期)2020-12-06 05:55:14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W2018015 2017年巴西铜精矿出口增长29.9%
2017年7月塑料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1.1%
消费导刊(2017年15期)2017-11-07 0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