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萍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德育观的培养
詹萍
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网络对他们的大学生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取海量信息,拓宽学习渠道,适应大学生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同时,网络中海量的“垃圾信息”也影响着一些迷茫的大学生,使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因此,网络德育教育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领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管理内容,延伸管理效果,发挥网络信息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
网络环境;网络德育;大学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知识的普遍掌握,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依靠互联网就能基本实现人类“生存”。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网络化生活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快速、多样地吸收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也可以通过各类APP满足个人需求,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趋向“复合型”,性格趋向于“个性化”,部分身心成长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网络设施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以及上网者“在线”时间的增长,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处理工具,也使大学生陷入了信息“漩涡”,使部分大学生染上“网瘾”。网络为人类开拓了另一个道德空间,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领域。
网络德育是信息化社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它具有两种含义:首先是指教师对触网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其次是指教师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德育形态,更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网络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德育形态和德育理念。网络德育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德育,是德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网络可以强化德育功能
网络超越了其他传统载体成为德育的重要新载体,一是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更新快捷,决定了网络可以承载大量的德育信息;二是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式的交流,随时随地地发表见解,大大方便了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发挥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功能。
(二)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迫切要求网络德育
网络一方面为人类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快捷服务,一方面也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社会客观存在的道德问题。在观念层面上,道德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在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的运行机制受阻;在行为层面上,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客观现实要求要高度重视和实施网络德育,特别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辨识能力和网络自律意识。
(一)网络使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
网络作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综合体,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消除了地域和国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网上相互冲撞与融合,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选择、自由创造、自由活动。在网络中,大学生是自由的个体,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特别是大学生多种强烈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下寻求安慰、宣泄情绪和解脱困惑。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使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沉浸在网络社会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扭曲了大学生的人格,导致个人中心主义突出。
(二)网络导致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移
由于信息社会中“信息爆炸”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在价值观等方面接触到的信息多而杂,他们在这些信息影响下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是信息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必然结果。由于网络信息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大学生缺乏应有的选择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不断受到西方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多元化倾向,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日趋西化的危险,对党和国家的理解度、信任度、认同感不同程度地下降和削减,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不坚定、不明确。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上网更关注一些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对网络中一些不切实际的炒作信息和花边新闻津津乐道,把一些通俗平庸化的内容当作潮流,这些都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三)网络影响了大学生传统的人际交往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网络的发展和繁荣使大学生逐步习惯在一种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进行交往,而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逐渐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惟妙惟肖的“展示”,容易诱发大学生的社会偏离行为,有些大学生容易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从而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更加迷恋网络中虚拟的人际交往。长期沉溺于网络之中的大学生,难以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角色转换,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会觉得在隐蔽的网络世界里可以畅所欲言,更容易使人满足,得到信任。
(一)高度重视,开辟网上德育新阵地
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优势,开辟、占领网上德育新阵地。建立一批具有鲜明政治立场、德育观点的专题网站,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科学、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依托一些高点击率的商业网站进行外围性德育,提供形式多样、惟妙惟肖的德育资源带动和深化德育。当然要重视校园网络的整合和利用,提高其实效性,增强教育效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开放求知的渠道、德育的课堂、精神的家园。
(二)运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开展网上德育活动要注意增强内容的理论性、现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和归属性,要针对现实社会条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设交互窗口,与学生进行对话、讨论。既充分尊重大学生言论自由权,也循循善诱,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创办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电子刊物,形成浓郁的网上校园氛围,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丰富网络德育活动。
(三)注重培养、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网络德育队伍
网络文化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德育工作者既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参与网络、驾驭网络,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各高校要按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德育工作者培训,既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又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只有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建立起来了,才能增强德育的效果,才能使网络德育工作真正做到实效。
(四)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免疫力及辨识力,推进德育主体化
网络信息多而杂,杂而乱,乱而混,大学生要利用信息,需要有辨别力和适当的免疫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加强主体的思想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其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规范网上行为方式;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亲和感;着力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与咨询,防治网络心理疾病。
(五)严格管理,规范网络行为,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推进网络德育化
各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建立起“信息海关”。学校党委和院系党总支要将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工作范畴,加强网络管理,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落实实名制登录上网。呼吁政府行为,希望政府能够对网络信息管理立法,制定和严格执行必要的网络规范,对网上不法行为及不道德行为实行更有效的监督,尽可能消除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诱惑教唆。
网络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德育工作者在鼓励大学生从网上获取广泛知识信息的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牢固立足现实世界,正确理解“网上世界”,使网上丰富的知识信息成为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在全球化、多样化、信息化条件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准确把握新时期高校德育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厘清德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坚持高校德育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1]王肃元.高教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8,11.
[2]霍福广、刘杜欣等著.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3]向武.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成长与成才[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
[4]CMI校园营销研究院组.90后的数字生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詹萍,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4428(2015)04-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