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的存活离不开“校园文化”

2015-01-02 07:26叶华增
市场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三本母体校园文化

叶华增

三本院校的存活离不开“校园文化”

叶华增

三本院校是一类处在尴尬位置的学校:提供着通往本科学历的捷径,但是在教学方式上更加倾向于培养专业技能的专科院校。这种状况的存在导致了三本院校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在不停降低。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三本院校逐步以脱离母校的独立身份发挥其重要作用,这是场充满冒险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运动,因为这意味着从零开始,从院校的“存活”开始。

三本院校;存活;校园文化

自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1040万的历史最高峰之后,连续6年全国的高考人数都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这些年里呈现的却是各地不断提高的招生录取率,其中,三本院校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毕竟,随着教育部的进一步改革,对于三本院校的投资也在逐渐加大,所以,在一本、二本已经放慢扩招乃至停止扩招的时期,三本院校仍在极力扩大招生计划。

一、三本院校的特点

(一)产生的背景

三本院校属于本科招生的第三批次,也被称作独立院校。其规模产生于1999年高等院校的扩招,是国家为了实现全面普及高等教育的既定政策,一手打造了以公立高校为主、民办和私立院校并存的教育局面,一大批三本院校也因此而生。它的产生极大满足了那些渴望得到本科教育却又没有足够分数的学子们,也极大地适应了高等教育在中国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所带来的需求。

(二)发展的结果

一般来说,三本院校的办学通常有三种结果:一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会脱离母体高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院校;一部分办学条件不达标的独立院校会被限制招生甚至停止招生;一部分则会由母体院校收回。这些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对倾斜,给了三本院校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个个三本院校纷纷脱离了与“母体”共存的状态。但是,办学起步较晚、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相对较弱、收费高等始终是三本类院校的通病,从这方面来看,独立的三本学院需要度过一个艰难的“存活期”。

(三)优势所在

在很多人眼里,三本院校属于教育界的“怪胎”,因为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不可忽视的是,正是由于贴近市场,三本院校往往拥有颇高的就业率。一来是这类院校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其专业化的校园生活构造出了近似于社会的环境,给与了学生们更多的可塑性;其次,三本院校的成立是建立在母体高校的基础之上的,在“母体”的照耀下,三本院校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弥补自己办学资源差等的不足。

二、社会眼中的三本院校

(一)公众的认可度

如今,独立的三本院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成果,正在为社会理解,考生和家长们选择院校时,也不再盲目地看重独立院校所依附的“母体”的名声。但是,长期以来,依靠母校的教学条件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的三本院校,已经无法在新的环境里继续提供以往的资源,更别说传承传统的“校园文化”了。

(二)学生们的视野

与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相比,三本学生的思想状况其实是不容乐观的。就读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可能是高考发挥不理想,也有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散漫的学习。他们来上三本,心里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而在与其他同学对比之后,就可能产生一种自卑感。这样下去,学生学习也就失去了动力,花费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只能混文凭,并形成恶性循环,一届影响一届。这样的恶性循环也会导致学校的生源逐渐减少,而这正是三本院校办学失败的直接因素。

三、三本院校的存活——“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含义

所谓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活动。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及思维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班级聚会、社团活动等。

(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1.对于学校:尽管三本院校办学起点较高,一开始就是本科层次,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有些独立院校办学甚至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三本院校的校园文化就落后于他人。毕竟,三本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倾向于社会和市场的,这是种紧贴市场脚步的教育方式。所以对于学校来说,这种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代表着长期以来分析市场动态的经验。三本院校的专业设计和教学计划大多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伴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方式,培养出专业型、技术型人才。这种与大专类院校无比接近的人文教育方式展现出了巨大的竞争力,颇高的就业率是最吸引公众目光的所在。但是,这也间接导致了三本院校在营造校园文化方面的忽视,放任学生的发展,坐视学生被外界的不良价值观影响而不加以引导,直接影响了教学“质”与“量”的发展。

2.对于学生:相对于其他本科类学校,三本院校的学生是尤其需要校园文化的。生源上质量的层次不齐导致他们很难形成凝聚力,而且内心对于高考的失落感会一直伴随他们很长时间。在这种时候,校园文化的存在,能给予他们归属感,并且能让他们尽快走出失落的阴影,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很多三本院校在匆忙间脱离了“母体”院校,使得这种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学校几乎舍弃了以前的一切,新生们就必须从新开始学校文化的建设。这种从零开始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首先,愿意在新环境里觉醒的人是少数的,大多数人会破罐子破摔,只愿混个三本学历就结束了;其次,摸索的过程注定是崎岖的,缺乏他人的指引,学生们也会走入弯路。

(三)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制度文化:传承校园制度文化的重点是使其合理化、规范化!但是不是学校的管理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抑或是学生的过度活跃就体现了青春的自由性?

事实上,入校的“平等”与出校的“不平等”一直困扰着三本学院的学生,所以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断参加各类证书考核以及社会实践,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学校管理间产生冲突。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沟通,三本院校的制度文化是在考察市场后得出的方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全校学生产生集体感,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它的局限性,鉴于其产生方式的多变性,很难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会忽视对于学生个体的针对性。所以,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并及时在校园范围内宣传,而在后期完善的道路上,也要采纳多方的建议。

2.精神文化:三本院校是市场对高度教育人才需求的产物,精神文化也就不可避免的沾染了市场的利益性。而市场是追求短期利益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些本不该在教育界出现的现象:三本院校在面临着人力和财力方面不足的情形下还在有限的校址上继续扩招,大大地降低了生源的质量,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身份比较特殊,但三本院校必须给自己的精神文化一个定位,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才能看清楚社会与世界。是发挥本科院校该有的育人义务,还是像大专院校那样接受市场的选拔?

四、结束语

三本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力量,其在实现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上是有重大作用的。这样一股力量的引导者必须认清自己所负担的责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社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邱小军.从教育角度解读三本院校的重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2]高洁.2009年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1-2.

[3]罗建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J].高等教育研究,2002:39-40.

叶华增,男,安徽六安人,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

G47

A

1008-4428(2015)03-86-02

猜你喜欢
三本母体校园文化
蒲公英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莲菊两歧”与甲戌、己卯、庚辰三本成立的序次——《红楼梦》创作过程研究又一例
故乡
会思考的食物
台湾“文化标杆”林谷芳:台湾文化离不开大陆母体
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