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晓林 李继红
(嘉应学院经管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制定并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较为详细地制定和规范村镇银行的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行政审批、公司治理等村镇银行创立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制度层面上保障村镇银行顺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经营业务,在制度的保障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各地纷纷设立,以支农支小为主要特色。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遍及全国31个省份,覆盖1083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
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当前的发展中面临着市场定位不准确、功能不完善、吸收存款难、外部农村风险较大以及认知度低等困境。为了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针对经营困境,本文选取梅州客家村镇银行为例,通过对客家村镇银行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造成客家村镇银行经营困境的内外因素,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相应的对策建议。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成立于2010年11月,是广东省山区市成立的首家村镇银行,也是梅州首家具有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伴随客家村镇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矛盾也日益浮现,也成为日后客家村镇银行良性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村镇银行服务对象存在偏差,市场定位不准确
显而易见,目前村镇银行盈利模式主要还是依靠存贷款利息差获得,尽力争取盈利风险小、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局面。设立村镇银行的着眼点就是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金融帮助和服务的,然而实际层面上,部分村镇银行偏离服务“三农”宗旨,“傍大户”现象层出不穷,将大量贷款悄悄地转向大中型工商企业和城市企业等盈利性较高、风险较低的客户群体。这与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的宗旨和目的严重相背离。
客家村镇银行设立的营业网点主要在梅城城区。“三农”的经营特点使村镇银行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盈利、风险的要求,造成了客家村镇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经常偏离设立初衷,因为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单笔额度比较小、风险比较高,盈利的空间比较小,服务成本较大,因此客家银行倾向于将贷款提供给那些单笔贷款额度较大、服务成本较低的县域工商户、中小企业,导致涉农贷款比例大幅下降,不再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贷款,而是围绕着盈利目标去运作。村镇银行不可能放弃对利益的追逐,必须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来经营。村镇银行面临着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进行经营与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矛盾的两难困境。如何明确村镇银行服务对象的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并迅速扩大市场领域,成为客家村镇银行今后发展的关键。
2、村镇银行功能不完善,社会认知度较低
客家村镇银行还属于发展阶段,与各大商业银行相比,业务类型比较单一。目前客家村镇银行开设的业务主要是吸收农村地区个人、小微企业存款,办理小微企业、“三农”信用和抵押贷款等银行传统业务。网上银行业务不完善,信用卡业务等还无法办理,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方面存在不足,支付业务一般只能进行同城票据结算,结算系统功能并不完善,不能满足许多客户的结算要求,使得客家村镇银行在客户群体竞争中存在劣势。
村镇银行营业网点比较少,覆盖率较低。截至目前为止,客家村镇银行梅州市营业网点共有6处。大部分位于梅城城区,网点比较少,辐射半径比较小,造成客户使用起来非常不便,支农水平有限。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社会认知度比较低。梅县客家村镇银行成立设立时间尚短,加上缺乏相应的宣传、必要的广告投放造成广大群众对其了解不多,公众被认可程度较低,在农村地区的品牌地位与形象不高。
3、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金融信用风险大
村镇银行设立于农村,尽管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也容易受到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影响。据数据显示,客家村镇银行2012年6月各项存款为1.11亿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为1.00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0.7266亿元,2013年年底各项存款余额为6.8亿元,2014年12月,客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为10.6亿元,较2014年年初新增3.8亿元,环比增长55.9%。无论是资本实力还是品牌效应,客家村镇银行均处于明显的劣势。
2012年6月,客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达1.41亿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达1.4069亿元,存贷比为90.71,远超银监会规定的最高75%的存贷比红线。客家村镇银行目前正处在业务拓展阶段,由于社会认同度比较低,陷于吸收当地农民群众、个体工商户存款难而贷款需求量、贷款回收难等很大的窘境,在服务对象、服务地区、服务功能方面又和在当地具有稳固基础的农信社和邮储银行这些已成规模的商业银行相互交叉、竞争激烈的状况,揽储业务的发展比较困难。
农村金融环境欠佳,信用风险比较大。客家村镇银行目前信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小微企业、农村群众和个体工商户等收入较低、资本实力较弱的群体,客家村镇银行并没有系统建立起当地县域内的小微企业、农村群众和个体工商户信用状况的信用体系。梅州地区金融服务发展的时间滞后于城市,农村小微企业财务制度并不健全、农村群众的金融信用意识薄弱,梅州地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征信制度和系统。伴随客家村镇银行以后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到期贷款增多,信贷资金风险将明显加大。
1、细分市场,明确市场定位
客家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当地小微企业和县域内“三农”经济发展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市场定位,以科学的方法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度、存贷需求、金融供给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市场进行细分,开发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客家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规模较小,竞争力也存在不足,如果市场定位与其他商业银行相重叠,竞争明显会处于劣势。村镇银行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只有明确其市场定位,真正实现村镇银行经营特色,以支农、富农、兴农为已任,进一步提高服务功能,才能在金融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完善功能,加强业务创新
客家村镇银行应在控制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有利于自身发展、适应农村市场、与“三农”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对传统业务进行创新,使之区别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充分掌握农村群众金融的需求特点,实行差别对待,针对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民互助合作社等开发不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量身订制个性化特色信贷产品,以快捷的小额信贷为主,目前,客家村镇银行针对农户的贷款担保只有一个农户联保贷款,应该推出丰富的信贷产品和抵押担保模式;另外,要疏通村镇银行结算渠道,推出方便客户的结算工具。通过与其他银行发展代理关系,依托他行资源,弥补自身在结算上的不足,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人央行的清算系统,改变农村群众对村镇银行的原有观念,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
3、多角度宣传,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
客家村镇银行应重视宣传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及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打造村镇银行特有的金融品牌形象,营造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并了解村镇银行,逐渐消除他们对于存入村镇银行资金安全性的担忧,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当地的中小企业成为客家村镇银行的战略投资者,通过这种方式赢得对公客户,提高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达到提高村镇银行公众认知度的目的。
建立大中型金融机构向村镇银行批发资金的长效机制,大中型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和当地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下,有计划地定期当地向村镇银行批发大量的信贷资金;地方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地方政府的财政性存款、征地拆迁补偿款等存款资源供给村镇银行,提升和增强村镇银行的放贷实力,通过政府宏观的力量拉近群众与村镇银行距离,树立起村镇银行是小微企业和农民自己银行的品牌意识。拓宽村镇银行的融资渠道。人民银行应增加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并且制定优惠、便利的政策和措施,在市场机制下支持村镇银行从大中型金融机构拆借资金,鼓励村镇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中长期票据等融资形式筹集资金。
4、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加快村镇银行征信系统建设
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金,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争取较多的支农再贷款及其他负债业务,加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广开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强资金的放贷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针对农村金融环境欠佳的问题,村镇银行应采取相关措施注重收集和建立当地农村群众、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信用交易信息和信用记录状况的档案和信用等级系统,同时村镇银行需要根据国内外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完善信用信息评价体系,尽早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库系统,实现客户信用资料的信息共享,综合农户、小微企业的各类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对不同的评分结果授予不同的授信额度。做好农村信用评级机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注:本文系2014年嘉应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梅州市普惠金融研究》的研究成果。)
[1]曹凤岐、夏斌: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风险及对策[N].金融时报,2012-05-07.
[2]雷镇友: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3(1).